太子建为什么会被废掉太子,这绝对不是史书中所说那么简单,从太子建出逃的路线上可以看出端倪。
先到宋国,再到郑国,然后联合晋国阴谋篡夺郑定公权力欲回归楚国出兵复仇夺位,继而伍子胥逃亡吴国。太子建的整个逃亡路线,其实是向北向西的,而与晋国密谋篡夺郑定公权力,则明确肯定,太子建本身是更倾向于晋国的,也就是说楚国的亲晋派的核心人物便是这个太子建。
而此时楚国的掌权派是谁呢?嫁到晋国的王后孟嬴乃是秦国哀公的爱女,其子子珍已被立为太子,很明显的是此时的楚国掌权派是亲秦派,其中的重要人物乃是费无忌。
在晋国的朝廷中,显然权力派系已经自然分成两大派系,其中有以伍奢为首的太子党,倾向于晋国,较为孤立无援。另外一支则是费无忌为首的亲秦派,背后有楚平王和孟嬴王后的支持,力量相当强大。
最初之时,楚平王立太子建为储君之时,伍奢为太子太傅,费无忌为太子少傅,都是太子的老师,一个太和一个少字,凸显出品级的高低,说明最初的时候楚平王还是比较清醒的,较为倾向于伍奢,也就是亲晋派的,只不过后来费无忌抓住楚平王好色的问题,成功逆转成为楚平王宠臣,亲晋派的伍奢也才下位。
当时,天下局势较为复杂,北方中原大多处于暂时和平时期,各国都在清理内部朝政,发展各自的经济,晋齐等老牌强国则因内乱之苦,也不愿意轻易参加大规模战争。
当然北方的强国并未闲下来,晋国扶持的吴国已经逐渐强大,成为楚国的心腹大患。中原的郑国和宋国等周王朝封国,基本上属于墙头草,谁家强国就向谁朝拜,一会儿认同晋国,一会儿认同楚国。晋楚争霸的时期,经常受到战争侵扰之苦的就是郑宋等疆域,甚至到吴越争霸之际,南方的两大强国向北扩张,也是在此区域。
作为郑国的郑定公到底倾向于谁,其实是很难界定的。当然,太子建在楚国失势,逃亡郑国之时,竟然想要篡夺郑定公的权力,就显得过于急躁了,这是要打破别人的饭碗,自然是不可能得以饶恕的。太子建在郑国的死亡是必然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