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好死不如赖活着,作为后宫妃嫔,董鄂氏为何要主动为顺治殉葬?

好死不如赖活着,作为后宫妃嫔,董鄂氏为何要主动为顺治殉葬?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913 更新时间:2024/3/23 5:39:27

妃子给皇帝殉葬这事说来也不算稀奇,明代英宗以前,历朝历代都是定制。清初时期,满洲也有殉葬的旧俗。史料中对此就有描述:

男子死,必有一妾殉,当殉者,必于主前定之,不容辞,不容僭也。当殉不哭,艳妆而坐炕上,主妇率众皆下拜而享之。及时,以弓弦扣环而殒之。倘不肯殉,则群其而扼之死矣。

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几个殉葬的重要信息,清初时期殉葬是标配,而且是死者生前指定的,殉葬之人没有选择的余地,还要高兴地接受。

清初殉葬的事例很多,比如努尔哈赤死后,就有三个女人殉葬;皇太极死后,有两个侍卫殉葬;肃亲豪格死后,一小妾为之殉葬等等。

顺治亲政后,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认识到殉葬这种惨无人道的制度必须要加以废除,但顺治朝并未得到执行。殉葬制度真正退出历史舞台,则要等到康熙十二年,这一年康熙帝下旨废除了殉葬制度。

言归正传,开文提到的顺治帝妃子董鄂氏殉葬,和以往的殉葬事例有所不同。很明显他不是顺治帝生前规定的,而是她本人自愿殉葬的。那么,董鄂氏作为妃子,为何要主动殉葬,难道她对顺治帝的感情已经到了非死不可的地步了吗?

顺治帝后宫有两个董鄂氏,一个是顺治帝最喜欢的孝献皇后董鄂氏,一个就是殉葬的董鄂氏。《清史稿》中详细记载了两个董鄂氏的出身情况,她们的生父都有记载,显然她们并不是同胞姐妹。

经过仔细的研究发现,虽然她们不是同胞姐妹,但依然有很深的血脉关系。这是因为她们都是鲁克素的曾孙女,这样算起来,这两人属于隔了两辈的堂兄妹,按古代宗族定制,尚未出五服。

遗憾的是,史料中对殉葬的董鄂氏(康熙帝封贞妃,后以贞妃称之)惜字如金,没有留下太多的记载。至于她是什么时候入宫,年龄多大,不得而知。但通过分析,贞妃主动殉葬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殉葬的观念尚根深蒂固

顺治一朝,殉葬制度还没有取消。比如孝献皇后董鄂氏病死后,顺治帝就曾脑袋一热,下令让30多个太监宫女陪葬,若非孝庄文皇后和大臣的阻挠,这些人都会陪着孝献皇后而去。

顺治帝临终前留下遗诏,涉及的内容也很多,里面还有“不令宫人殉葬”这一条。但殉葬制度在满人中根深蒂固,贞妃或许受到这个影响,才决意殉葬。但这个显然不是主要的原因。

其二、生无可恋还不如追随先帝而去

贞妃生前娘家人地位不高,她在宫中的唯一亲人就是孝献皇后。然而孝献皇后已经病死,而这次丈夫顺治帝也离她而去,往后的日子真不知道该怎么过下去。

这样一个不受宠且名分地位也不高的先帝遗孀,注定了要孤独地熬过剩下的大半生。对于这样的命运,贞妃或许不能接受。还不如随着先帝而去,赢得一个好名声。

其三、性格因素

贞妃是属于那种性格保守的人,俗话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或许对于顺治帝来说,贞妃根本无足轻重,甚至连见面的机会也很少。但在贞妃看来,顺治帝不仅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也是她的男人,如今自己的男人死了,她不愿独子偷生,一门心思要圆了夫妻之情。

其四、察觉到了一些危险的信号

顺治帝一生最宠爱的就是孝献皇后,而且是宠过头了。顺治帝不惜要废了第二任皇后博尔济吉特氏,要让董鄂氏继承皇后。若非孝庄和大臣的极力反对,博尔济吉特氏的皇后之位必然不保。

孝献皇后之死让顺治帝痛心疾首,为此他干了一些十分出格的事,不仅追封为皇后,还让朝廷二品大员抬棺,自己亲写“行状”,几乎将所有的荣誉都给了孝献皇后。

顺治帝这些出格的举动,让孝庄以及朝中大臣很不满,如今顺治帝驾鹤西去,孝献皇后就难免要遭到清算,如果是这样,贞妃作为孝献皇后的堂姐妹,肯定落不着好。

贞妃正是看到了这一点,认为自己必会遭到牵连,在宫中的日子不好过。所以还不如追随先帝而去。事实上正如贞妃所料,孝献皇后受到了种种指责,她虽然被追封为皇后,但却是清代最不正宗的一个,神牌没有升祔太庙,皇后也没有系谥。

董鄂氏死后两个多月,康熙帝追封她为贞妃,并优待她的家属,也算是死得其所了。其实为顺治帝殉葬的还不止贞妃一个,有个叫傅礼达的侍卫也自杀殉葬,但他却是出于内心要追随顺治帝的。

备注:近来发现有不少平台作者恶意抄袭。御史在此声明,所有文章仅发布于头条、百家两个平台,在没有得到授权的情况下,不得侵权发布,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敬事房”作为清朝管理太监的机构,究竟有哪些职责?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清朝四大太监,清朝有敬事房制度,明清管理太监机构

    管理宫廷谕旨和内务府文书这个职责类式于今天的文书档案局,凡是帝、后的圣旨、懿旨,军机处奏折,地方督抚的公文往来,全部由敬事房有关太监送呈内务府归档。管理宫中太监清宫太监一律居住在宫中禁苑,不过也有一部份外围太监,如内务府各司、院太监以及礼部、工部等处太监当然不允许住在宫中,一般来说都住在紫禁城附近的

  • 乾隆问:“你的旗袍为何这么短?”女子回答9个字,乾隆脸红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乾隆旗袍照片,乾隆的辫子有多粗,乾隆最喜欢穿的衣服

    且说乾隆三十年,这位清朝的当家人开启了他第四次江南之旅,此次旅行,他不仅携带皇太后、皇后和3位妃子、阿哥们,还特地安排了私访路线。一路到直隶、山东,然后到达南京。在公开场合,乾隆和百姓见面时,他和皇后身居太后两侧,一路搀扶太后,为万民塑造一个“仁孝之君”的形象。私下里,他到处搜罗各类反清书籍。而且,

  • 慈禧口中那颗夜明珠,被孙殿英盗走之后,究竟到了谁的手里?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1928年,孙殿英以演习的名义,撬开了清东陵的慈禧墓,在墓中孙殿英发现了慈禧口中的夜明珠!不久,因为事情败露,孙殿英为了活命,不得不将这无价之宝,献给宋美龄!后来,宋美龄,将这件奇珍异宝,镶在了自己的一双鞋上!2003年,宋美龄去世,这颗夜明珠,也从此下落不明!慈禧夜明珠再出世!1928年,孙殿英以

  • “千古完人”曾国藩的五句狠话,看完之后,用恶魔形容他也不过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千古完人曾国藩的五句话,曾国藩最经典三句话,曾国藩的三个经典语录

    现今很多学者都推崇曾国藩的治学修身之道,并有《曾国藩家书》问世,以诚挚的语言和哲学道理引导后人正确的为人处世准则。然而,当大家都看到他正义一面的同时,是否会意识到,其实曾国藩是用血池喂出来的巨人?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的一些狂人语录,你可能没见过,但是只读一遍,你就会被其残忍

  • 和珅作为曾经世界上最富有的男人,孙殿英为什么不盗他的墓?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和珅的墓是谁盗的,孙殿英之墓,武安牛头村孙殿英墓

    和珅一度被称为是乾隆后期,世界上的最富有的男人,换而言之,也就是世界首富,在和珅被抄家的时候,都已经不是巅峰了,但是被抄出来的财产,都还达到了“十数亿”两白银之巨,骇人程度可想而知。但是这样的和珅,却被嘉庆针对了。虽然和珅有钱,但和珅所在的社会不同,不是西方的资本主义,以资本财力至上,能够操控政治,

  • 鸦片战争可以避免吗?或许从英国和清政府的谈判中可以得到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各国对鸦片战争的态度,鸦片战争给我们带了什么教训,鸦片战争的冲突

    十九世纪初的清朝,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数量在4000箱左右,然而到了1839年,这一数字达到了40000多箱,十倍的增量暴露了这一走私贸易的巨大利益,也预示着如果清政府再不采取有效遏止措施,将会面临国民和财源的双重危机。1839年3月,清政府决心禁烟,林则徐出任禁烟办总督在广州勒令外商缴烟,手法非常严

  • 此人是前清秀才,北洋军阀首领,是荣登《时代》封面的中国第一人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1、弃文从武吴佩孚打小就聪慧好学,但父亲的因病早逝,导致他只能辍学回家帮母亲经营杂货铺勉强度日。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山东部分区域被日军占领,吴佩孚亲眼目睹了日军在他的家乡作恶的景象,于是他暗暗下定决心,学好本领,保卫家乡。两年后,吴佩孚参加了山东登州府的考试,考中了秀才,这要放在康乾时期绝对

  • 13岁嫁给和珅,15年后和珅被赐死,她选择了跳楼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和珅死后他的女人下落,和珅几岁被赐死,和珅被赐死他的妻妾怎么办

    和珅的早期经历,还是非常励志的,他出自满族正红旗钮祜禄氏,他的父亲生前只是一个副都统。和珅3岁丧母,9岁亡父。带着弟弟靠着父亲遗留下来的家业艰苦度日,常常受宗族子弟欺辱。那时的和珅,要想出人头地,只有发愤图强,通过自己的才学改变命运。得益于自己的满族出身,他可以直接到国子监读书,在这里,和珅成为一个

  • 从宫女升至皇贵妃,令妃得乾隆宠爱多年,为何一直未被封后?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乾隆令妃深度解析,历史上真正的令妃和乾隆关系,令妃从宫女到贵妃

    实际上,这位皇帝的综合实力也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差,只是比他爹、他祖父和曾祖父略逊色一点,他就是嘉庆帝——永琰。图片: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画像剧照很多史学家或者历史爱好者,想要从正史中找到一点关于嘉庆"不务正业"的事件,毕竟他爹乾隆那么喜欢美女,爱好风流,作为儿子肯定会有一些遗传基因的。但奇怪的是

  • 雍正推行的火耗归公、官绅一体纳粮和摊丁入亩,具体是什么政策?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雍正火耗归公方法,雍正什么时候推行火耗归公,雍正开始推行火耗全额归公制度

    一条鞭与摊丁入亩在我的印象中,明朝张居正这位资深权臣的历史评价相当不错,他手握大权而不忘国家安危,为国为民谋福利,他虽世受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影响,却有法家勇于改革之风度,他大刀阔斧的推行了著名的“一条鞭法。”这就是将“一县之赋役,全部归于一条,将丁银归于田赋之下,赋役合二为一,全部以银两征收。”张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