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代进士入仕当官有多难?这里有两道吏部的考题,一看便知

唐代进士入仕当官有多难?这里有两道吏部的考题,一看便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2186 更新时间:2023/12/8 7:40:20

唐代名目众多的“科”

唐代是一个国力鼎盛、蓬勃开放的朝代,自隋朝创立科举到唐代进入了迅速发展时期。唐代科举总体分为“科”“制科”,具体又有很多的名目。

比如常科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书法、明算六科。秀才科是唐代常科中最早设立的科目,也是法定地位最高,难度最大的科目。正因为秀才科难度大,所以考中的人非常少,到了永徽二年,秀才科便被取消了。

制科形式就更多了,有人统计过,大致有63种之多。不过,其中内容大体相同,有的仅是字稍微不同而已,制科的目的是选拔一些文学人才。

唐代读书人最热衷的还是参加明经科和进士科。明经是以儒家经学为考试内容的科目,中国古代统治者重视以儒家经典学说统一思想,因而注重以经术取士。虽然唐代各种《登科记》并不记载明经及第者姓名,但每科明经及第人数多在一百人左右,且一般都是任命为中下级官员。

进士科是唐代的重要常科,唐初时进士科仅试时务策五道,以文章词华的优劣作为录取的标准。在重视文学的社会氛围中,进士科的声望不断提高,不少进士及第者青云直上,很快就能爬到帝制政权的顶峰。所以进士科到了后来,难度越大,便有了“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此唐代的科举制尚不完善,科举也仅仅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而非主流,很多人还是通过察举、门阀等途径入仕为官的。此外,唐代的科举也很不严谨,有行卷之弊端,即考生通过各种关系,与知贡举(主考官)有灰色交易,通常在考试之前,已经确定了哪些人可以及第以及进士的具体名次。

从考中进士到做官路还很漫长

、明、清三朝,考中进士就可以直接授官,尽管清代时中间有一个候补等待期,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只要是具备进士出身这个条件,早晚都会授官的。

而唐代的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不管是进士科还是明经科,考中进士顶多只能算是拿到了上岗资格证,这个资格当时称为“出身”。要想真正踏入仕途,那么还必须要经过一场重要的复试——吏部试,通过吏部试后才能授予官职。

吏部试主要考什么呢?主要是“身、言、书、判”四大项,身即身材外貌,言即口语表达能力,书即书法水平,判即判案的文辞。其中又以书、判为重,尤其是判。

唐初的时候,吏部在考试时,经常拿一些州县的疑案来考验应试者是否具有处理政事的能力,但后来日积月累,考试的人太多了,现在的案例根本不够用,便绞尽脑汁,从古代典籍中去采集一些事例。这一点就和清代中期以后,科举中经常出现一些奇怪的考题是一样的。

进士要想通过吏部试是很困难的,往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白居易考中进士后,就曾经做过几百道这方面的题目练习,在《白居易集》中就收录了一部分。下面就列出两个关于“判”的考题:

第一道:某准备把女儿嫁给赵某,赵某已经送了彩礼,而张某又生反悔,赵某便到官府告赵某不守婚约,但张某说没有立结婚的契约。此案该如判?

第二道:甲的牛把乙的牛抵死了,乙要求甲赔偿。甲说是在野外放牧时抵死的,请求半价赔偿,乙不同意。此案该如何判?

以上两道考题都是属于比较棘手的,没有现成的律例可以参照,判词该如何写得费一番周转,也能反映审案者的理政水平。科进士毕竟缺乏实际经验,又不谙世事,只好背别人的判词来应付。

更关键的是,吏部试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以及没有规范的章程,所以又被很多势利之徒用来以权谋私,徇私舞弊。唐中宗时期,吏部的两个堂官沆瀣一气,每次吏部试故意只取一小部分,让落选的人接着考,一年要考好几次,有的人连续考了几年。对于吏部官员来说,考得越多收取的贿赂也就更多。

还有一个案例记载在《通典》里面,也是说唐中宗时期吏部官员手中握有选官之权,大量收贿,滥授官职,把后三年的官职额度全都用完了,以至于编外官员多达三四千人,各衙门里好多官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

事实上,唐代进士的含金量普遍不如宋、明、清三朝,就算能通过吏部试,一般授予的官职也不高,都是最低等级的从九品、九品官。其主要原因也是唐代的科举制不健全,加上国家选拔人才也非科举一途,故有种种弊端。

更多文章

  • 龙袍起源于什么时候?并非秦朝,而是隋朝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秦汉龙袍和隋朝区别,秦朝黑色龙袍图片,秦朝有龙袍吗

    龙袍上的各种龙章图案,历代有所变化。据史籍记载,皇帝的龙袍上都绣有九条进龙,胸前、背后各一,左右两肩各一,前后膝盖处各二,还有一条绣在衣襟里面。为什么龙袍要绣九条龙呢?因为古代帝王受《周易》的影响,崇尚”九五至尊“。《易·乾》中说:“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意思是说这条龙已经飞上天了,表示达到了

  • 他爱民如子,又讲义气,险些当上皇帝,李世民把他视为最强对手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爱民如子经典语录,李世民爱民如子的故事100字,李世民晚年最厉害的人

    有人说,窦建德和水泊梁山里的托塔天王晁盖很像,此言非虚,窦建德年轻的时候就以爱武艺、讲义气而闻名。如果哪位好汉没了盘缠,被他知道,必定会倾囊相助。久而久之,他身边聚集了许多好朋友,当他顺势发动起义时,许多好汉也一呼百应,队伍像滚雪球似的越来越大,最终竟然可以和李世民的军队相抗衡了。此外,他还有一项本

  • 苏定方能力出众,战绩彪悍,为何得不到李世民的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李世民苏定方,李世民下旨斩杀苏定方,李世民为什么厌恶苏定方

    都说乱世出英雄这句话是一点都不假,在隋末唐初之时就出现了一批批的好汉英雄,他们一个个都能力出色,唐朝大将苏定方就是其中一个。苏定方在隋朝末年就开始展露头角,后来成为唐朝战将的他更是一人带兵灭掉了唐朝的三个敌国,且均生擒其国王,后来在唐朝最艰难的时候他更是凭借一己之力大破突厥帮助唐朝逆转战局。可是就是

  • 李建成在玄武门之变前除去李世民的机会更多,为何没有先下手为强?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李建成全过程,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和李建成的关系,李世民在玄武门杀李建成

    建成、元吉也远非如唐朝史书中描述的那样不堪,攻占长安、平定刘黑闼都是建成的功劳;李元吉也骁勇过人(曾与尉迟敬德比试武艺),从李世民东征群雄多立战功,在玄武门之变中更是差点以弓弦勒死李世民。而再从太子府的幕僚中更不乏魏征、王珪这般耿直的大臣也可以推知太子李建成绝非宵小之人。由于秦王李世民长期统军出征,

  • 秦始皇假如再多活二十年,其下场将如后世之隋炀帝!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秦始皇最后十年的下场,秦始皇和隋皇帝谁厉害,秦始皇亲妈下场

    以秦始皇那些“作”的行为,秦始皇就该是亡国之君,他的下场本该是与那后世的隋炀帝一样。其幸运之处,就在於其死的时机恰到好处,让其在一定程度上保全了名节,而让那胡亥替其承担了“无能败家”的恶名。为什么说是胡亥替了秦始皇承担了“败家”的恶名?这是因为秦二世即位的第一年就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而随即起义就如

  • 此人被司马懿夷灭三族其漏网子孙却成晋朝的“曹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司马懿灭了曹操三族吗,司马懿三族后代,司马懿灭三族是哪三族

    桓范为谯国龙亢人,魏帝曹芳在位期间,桓范为大司农,以清廉节俭见称。桓范因与曹爽系同乡,故而与曹爽兄弟相亲近。当曹爽将司马懿排挤出朝堂后,曹爽志得意满,屡次与其兄弟一起出游。桓范规劝曹爽道:你们兄弟总揽大权,掌管禁兵,不宜一同离开京城。万一有人趁机作乱,关闭城门的话,你们兄弟又怎么能够进入京城?曹爽却

  • 上官婉儿:你们只关心我的各种“丑闻”,却不真正来了解我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上官 婉儿,上官 婉儿,上官婉儿优缺点

    上官婉儿,又名上官昭容。是唐代著名的旷世才女。身份集女官、诗人、政治家还有皇妃于一身,有"巾帼宰相"的美誉,与蔡文姬、卓文君和李清照并称古代"四大才女"。然而由于近年来诸多影视作品的改编虚构甚至添油加醋,上官婉儿被世人熟知似乎大部分是由于她丰富多彩、沸沸扬扬的绯闻。今天让我们摒去这些莫须有的绯闻传闻

  • 此人是碧血剑中的大反派,实际却是忠义之臣,为崇祯后事而奔走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碧血剑历史人物,碧血剑真实故事,碧血剑真正的主人公

    在小说中曹化淳可以说是阴险奸诈,两面三刀,其实真实的历史并不是这样的,而是相反,曹化淳为人忠厚,并无恶迹,私通多尔衮,拥立诚王这是金庸为故事情节的需要而杜撰的,至于打开城门迎接李自成,是别人对他的诬陷。曹化淳,天津武清王庆坨人,幼时家境贫寒,因生活所迫十二三岁左右入宫。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在宫中受

  • 明成祖朱棣如何为侄子建文帝完成了想要完成的政治目标?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朱棣 建文,建文死后朱棣怎么处理,建文是不是被朱棣杀了

    建文帝在位的时间大约四年,想完成的政治目标主要是两个:削藩、建立正常的文官体制(主要是宰相制),而这两个问题都是之前朱元璋的失误。结果建文帝削藩引发了持续四年的“靖难之役”,他建立正常文官体制的目标也就没能实现。不过建文帝想要完成的政治目标是符合明朝发展的,所以明成祖也要完成这两个政治目标。明成祖登

  • 蒙古四大汗国为什么不来救援元朝 他们为什么会袖手旁观呢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元朝和蒙古汗国的关系,元朝能管四大汗国吗,窝阔台汗国与元朝关系

    1206年。铁木真被推举为大汗,即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分封了最初的四大汗国,这些相对独立的汗国和元朝统称为蒙古帝国,蒙古人虽然建立了横跨亚欧大陆疆域辽阔的庞大帝国,貌似强大无比,但是境内地形复杂,交通落后,民族众多,文化多样。蒙哥大汗死后,因争夺大汗之位,爆发了内战,各国分别选择支持不同的阵营,最终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