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上官婉儿:你们只关心我的各种“丑闻”,却不真正来了解我

上官婉儿:你们只关心我的各种“丑闻”,却不真正来了解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4166 更新时间:2024/3/7 16:29:09

上官婉儿,又名上官昭容。是唐代著名的旷世才女。身份集女官、诗人、政治家还有皇妃于一身,有"巾帼宰相"的美誉,与蔡文姬卓文君和李清照并称古代"四大才女"。

然而由于近年来诸多影视作品的改编虚构甚至添油加醋,上官婉儿被世人熟知似乎大部分是由于她丰富多彩、沸沸扬扬的绯闻。今天让我们摒去这些莫须有的绯闻传闻,走进历史看一看上官婉儿人生中更真实精彩的部分。

2013年6月,上官婉儿的墓葬在陕西省西咸新区被发掘,墓志盖题有"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墓志文约一千字,楷书撰写,详细记载了上官婉儿的世系脉络、生平享年以及墓葬情况等信息。随着进一步的考古研究,上官婉儿跌宕起伏的一生逐渐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一、出身名门却命途多舛。

公元664年,也就是唐高宗麟德元年这一年,上官婉儿出生了。复姓上官氏是名门之后——相传是西汉时期上官这一支的后裔,其子上官安、孙上官期都是一代名臣。上官婉儿的高祖父上官贤是北周朝的幽州太守,曾祖父上官弘在隋朝时任江都宫副监。祖父上官仪更是官居宰相,不仅治理有方,文笔也十分了得,经常为皇帝起草诏书。

然而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整个家族也因为这份殊荣而坠入谷底。麟德元年,上官仪像往常一样为高宗起草诏书,不同的是这份诏书的内容是废除武后。《新唐书·上官仪传》中对这段荒唐的历史有详细的记载。

起初武后得志,专权干政,极大地牵制了高宗。高宗忍无可忍打算将武后废为庶人,因此召唤作为近臣和心腹的上官仪前来商议并拟定诏书。诏书颁布后,武则天巧舌如簧轻易地就让高宗收回了成命。

而高宗忌惮武则天对他产生怨怼,便说"都是上官仪教我这么做的"。武则天登基之后,发扬了对敌人绝不手软的一贯作风,一朝清算,将上官仪与其子上官庭芝(也就是上官婉儿的父亲)一同处死。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上官婉儿未曾享受到一丝一毫家族荣誉的庇佑,就与母亲郑氏一起被发配掖廷做奴婢。

在此期间,虽然身处最低贱最卑微的地位,上官婉儿却做到了绝地反击、逆风翻盘。在其母(也是名门之后)的精心教导培养下,学习女红,熟读诗书。不仅能吟诗作文,还能明达吏事,聪达敏识,才名远扬。

二、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上官婉儿过人的才华再次引起了武则天的注意。此时武则天心态已经发生了转变,似乎也觉得当初对于上官家族的惩罚过于严苛。于是在仪凤二年她召见了年方十四的上官婉儿,此时她已经被册封为才人。武则天当场出题检验其是否名副其实。上官婉儿驾轻就熟,凭借过人的才华须臾之间就完成了考题。表意流畅,华丽优美,书法也秀丽妩媚自成一派。

武则天阅后龙颜大悦,对其才华赞不绝口,当场赦免了上官婉儿的奴婢身份,封为"内舍人",掌管宫中诏命诰命的拟定。此后数年一直得到武则天的重用,后来更是替武后处理百官的奏章,参与决定重要政务,有"巾帼宰相"之名。

在历史上一代女皇武则天以铁腕狠辣而著称,上官婉儿可以与武则天和平共处长达二十七年,这足以证明其为人处世的独到之处。

政坛之外,上官婉儿在文坛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她的行文体裁继承了其祖父上官仪,以音律形式为基础,又在此基础上发扬创新,以精巧细腻的语言刻画事物,一改齐梁以来浮艳流俗的风气。一时之间成为当时诗文创作的主流形式,"绮错婉媚"的"上官文体"风靡大唐。

《初唐诗学著述考》记载中宗赐宴群臣,席上赋诗都以上官婉儿为词宗(可谓至高评价),由她来品评群臣所作的诗文,以是否文采华丽也就是她自己的取舍标准来权衡作品优劣。借由政治地位的影响和加持,她还开创性地开展了品评天下诗文的雅集活动——类似于今天的"选秀",她自然就是首席评委,当朝多数文人墨客都是她的"忠实粉丝"。

唐中宗时,上官婉儿被封为昭容,权势更盛从前,以皇妃兼内舍人的双重身份将内廷和外朝的政令文告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上官婉儿还设立修文馆,召集当朝词学优等之臣,争务华藻,写诗文进行比赛,对有才华者和优胜者提拔奖掖。对文化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此外,上官婉儿还对园林山水诗的题材拓展做出了长足的贡献,如她的作品《游长宁公主流杯池》,就创造性地突破了以往的宫廷诗歌形式,寓情于景,情景结合更有寄情山水的自然韵味。

三、被污名化的情感经历。

公元705年,唐中宗李显复兴李唐,重登皇位,年号为神龙元年。李显继位后仍为高宗守丧,因此政事仍然由其母后武则天暂代。但丧期过后武则天仍然大权独揽,无意还政。李显性格柔弱,又不甘心受制,便提拔韦皇后的娘家亲信企图制衡武后,而被武则天废黜。上官婉儿容貌俏丽,又善于修饰。

早在十六岁时,便与李显私定了终身,那时她母亲早已去世。后来中宗被废幽囚,只有韦后伴着吃尽了苦楚。等到复位以后便又接回上官婉儿,册封为昭容,并追封她的母亲郑氏为沛国夫人。

祖父上官仪的冤案也被平反,追封上官仪中书令和楚国公,其父上官庭芝也被追封为黄门侍郎、天水郡公。作为皇妃这个身份,上官婉儿也称得上十分成功,深得唐中宗和韦皇后的信任和赏识。

李显为表示宠爱,派人在上官婉儿的居所穿池筑岩,建造园林,穷极华丽雕饰,并经常宴乐其中。唐朝时期宫禁管理开放宽疏,允许宫内的官员出入,上官婉儿便经常与官员大臣交接往来,有的人是为求得高官要职而来,然而后世评论却多要加上桃色滤镜。

有句话说"权力是最好的春药"。如同武则天一样,拥有了滔天权势的上官婉儿也无法免俗。她曾与武则天的侄子也就是李显的表兄弟梁王武三思私通。武三思相貌堂堂,善于阿谀奉承逢迎女性。

武三思又将依附于自己的崔引荐给上官婉儿做面首。年少多才,以文辞闻名于世,官至兵部侍郎。后来的兄弟崔莅、崔液、崔涤都被引荐进宫面见上官婉儿。兄弟四人个个都面如冠玉,从此时常追随陪伴上官婉儿。

评价历史人物必须要有客观的历史角度和眼光。然而因为女性从政在中国传统历史上的特殊性和稀缺性,许多人不自觉地戴上了有色眼镜。对上官婉儿的生平言必称"绯闻",似乎她的一生就是各种丑闻的集合。

《景龙文馆记》中一句"而晚年颇外通朋党,轻弄权势"被多少人牵强附会。然而"通"字可以解释为私通,也可以理解为交接往来。不能把一件可能存在的猜测当成言之凿凿的历史事实。

以正史而论,上官婉儿的生平显然被严重污名化了,她在当时所得到的评价要远远高于后代史书。开元初年,唐玄宗李隆基委托张说编纂《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在序文当中张说给出了对上官婉儿的评价:"明淑挺生,才华绝代。"——对其容貌的肯定。"敏识聆听,探微镜理。"——对其言行举止的肯定。

"开卷海纳,宛若前闻。摇笔云飞,成同宿构。"——对其才华能力的赞赏。"古者有女史记功书过,复有女尚书决事言阀。"——对比历史。"昭容两朝兼美,一日万机,顾问不遗,应接如意。"——说明上官婉儿"多面手"的能力千古难得。"虽汉称班媛,晋誉左媪,文章之道不殊,辅佐之功则异。"——纵然是汉朝的班婕妤和晋朝的左芬也不能相提并论。

结语

上官婉儿诗文才学卓尔不凡,巾帼不让须眉,但人品功过却一直颇具争议。有人赞叹其才华,有人却批判其淫乱,有极度推崇的,也有轻视鄙视的。从真实正统的史料出发,《旧唐书》和《新唐书》等正史中都有对上官婉儿的记载,作为历史人物,她固然有逢迎权贵、控制朝纲以及所谓的淫乱宫的表现,但与其同时代的张说、武平一等文人对其评价很高。

到了近代,人们逐渐以更加客观的眼光和角度来看待历史。上官婉儿作为一个女性,参政议政,并且影响一代文风,这在中国古代史上是极为少见的。她不仅有传世的诗文创作,而且还倡导了以才选人、品评诗文等别开生面的文学活动,成为当时唐朝文坛的开拓者和引领者。对于当时的诗文艺术水平和普及范围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新唐书·上官仪传》;

2.《初唐诗学著述考》;

3.《唐昭容上官氏文集》;

文/朱竟年

更多文章

  • 此人是碧血剑中的大反派,实际却是忠义之臣,为崇祯后事而奔走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碧血剑历史人物,碧血剑真实故事,碧血剑真正的主人公

    在小说中曹化淳可以说是阴险奸诈,两面三刀,其实真实的历史并不是这样的,而是相反,曹化淳为人忠厚,并无恶迹,私通多尔衮,拥立诚王这是金庸为故事情节的需要而杜撰的,至于打开城门迎接李自成,是别人对他的诬陷。曹化淳,天津武清王庆坨人,幼时家境贫寒,因生活所迫十二三岁左右入宫。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在宫中受

  • 明成祖朱棣如何为侄子建文帝完成了想要完成的政治目标?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朱棣 建文,建文死后朱棣怎么处理,建文是不是被朱棣杀了

    建文帝在位的时间大约四年,想完成的政治目标主要是两个:削藩、建立正常的文官体制(主要是宰相制),而这两个问题都是之前朱元璋的失误。结果建文帝削藩引发了持续四年的“靖难之役”,他建立正常文官体制的目标也就没能实现。不过建文帝想要完成的政治目标是符合明朝发展的,所以明成祖也要完成这两个政治目标。明成祖登

  • 蒙古四大汗国为什么不来救援元朝 他们为什么会袖手旁观呢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元朝和蒙古汗国的关系,元朝能管四大汗国吗,窝阔台汗国与元朝关系

    1206年。铁木真被推举为大汗,即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分封了最初的四大汗国,这些相对独立的汗国和元朝统称为蒙古帝国,蒙古人虽然建立了横跨亚欧大陆疆域辽阔的庞大帝国,貌似强大无比,但是境内地形复杂,交通落后,民族众多,文化多样。蒙哥大汗死后,因争夺大汗之位,爆发了内战,各国分别选择支持不同的阵营,最终忽

  • 明朝的“红绣鞋”不是鞋,名字如此美艳,但让人闻之色变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明朝人穿的鞋,明朝时期女性的鞋,明朝有钱人穿什么鞋

    当谈论到太监时,大多人都会掩口一笑,其实,太监最早其实是一个朝廷中的官名。当到了唐高中时期改革后,大家才都将宦官称为太监或少监,但并非什么样的宦官都被称之为太监,在呢个时候只有地位想对较高的才能够被称之为太监。但不知什么时候,官宦被统一称为太监。太监也有非常辉煌的时代,历史记载大概是大明时期,大明内

  • 历代的“宣”宗,明宣宗只能排二,最后一位堪比汉武帝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宣宗的政绩,明宣宗朱瞻基为啥早死,历史上对明宣宗的评价

    清宣帝,好吧,清朝的皇帝这么说大家应该都不太清楚,这里的清宣帝就是道光皇帝,道光皇帝对自己要求很高,生活节俭,没有骄奢淫逸的坏习惯。但是他并没有什么当皇帝的天赋,如果在太平盛世或许还有机会成为一个及格的守成之君,但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丧失国土道光皇帝注定是一个比较失败的皇帝,因此个人觉得他配不

  • 朱元璋时期的空印案,真的是冤杀了数万官员?为何说背后有大阴谋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朱元璋空印案真实情况,朱元璋的空印案,朱元璋空印案怎么回事

    我们为什么能够得出这个结论来呢?我先单纯地从数据上面来做文章,然后我们再来看一下空印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很简单一个道理,有人欺骗朱元璋了,朱元璋非常伤心,所以决定这件事情一查再查,彻查到底,结果查来查去查出来8万人,然后朱元璋大笔一挥,8万个人全部处决。这8万人全都是当朝官员,我们先来从逻辑方面来找

  • 金庸小说最全时间表,原来笑傲江湖的故事发生在明朝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金庸武侠时间表,金庸 评价 明朝,金庸小说各部的时代背景

    公元前473年,越国灭吴;范蠡西施隐居,阿青离开。526年,南北朝。达摩来到中国,在嵩山少林面壁九年,开创少林一派。隋末,李靖参透《易筋经》694年,明教传入中土唐末,嘉兴剑术名家改良越女剑法(是改良还是改差了呢233)877年,丐帮建立946年,少林法慧禅师练成一指禅(注意是一指禅不是一阳指)10

  • 《世界军事战争史-146》中国明代的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史上最强十大古代战争,古代的中国战争史,明代的历次战争

    明王朝的200年间,战争频繁,连绵不断。战争种类可分为内讧、外战、边患、农民起义等多种形式。1.叔侄相煎——"靖难之役"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因王位而发生火并,史不绝书。明王朝多次发生内讧,其中带有"揭幕"性质的,且比较有代表性的则是"靖难"之役。1398年,朱元璋死去,其孙朱允炇继承王位,是为建文帝。建

  • 忽必烈开始只是王爷,后来却成为大汗,他是怎么做到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忽必烈怎么登上大汗宝座,忽必烈哪年当上的大汗,忽必烈和谁争大汗

    蒙古在成吉思汗的统领之下,逐渐走向强盛,并且夺取了大片地域。在成吉思汗去世之后,原本仅仅只是王爷的忽必烈却成为了新的大汗。若正常来说的话,他并不会顺利成为新的大汗,而蒙古帝国的继承者,可能有些奇怪,往往都是选择拥有强大武力的人作为新的统领者。那么忽必烈又是如何从一个王爷变成一个可汗的呢?这是因为最开

  • 朱元璋:杀那些武将功臣真不是我本意,实在是计划有变!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朱元璋杀功臣的原因,朱元璋残害功臣,朱元璋杀功臣精彩片段

    然而,有一点很让人蹊跷的是,明初曾发生了震惊古今的“四大案”——“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和“蓝玉案”。这四大案件中,“空印案”、“郭桓案”可看作是官场的整顿,也算是立威,“胡惟庸案”可看作是加强皇帝集权,处理淮西朋党势力,这三件大案,就足以让朱元璋立威又集权了,为何还要变态的造出“蓝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