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氏集团在打败太平天国之后,声望实力达到顶峰,李秀成被俘后说,如果曾国藩这个时候选择赵匡胤式“黄袍加身”,勾连李秀成,以湘军为骨干,辅以太平军试问谁能抵挡?
那么曾国藩有过造反想法吗?而他为什么没有造反?
据“湘军志”和时人记载,曾国荃、彭玉麟等10余名湘军大将曾联合上书对曾劝进,曾国藩手书“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对联表示自己无意造反。
曾国藩一生患皮癣,浑身都是鳞片一样的东西,有人附会说这是龙鳞,是帝王之相,曾国藩面对种种的劝说和诱惑能不动心吗?但是历史没有假设,最终,曾国藩成了满清的最后一块柱石,死后追谥“文正”。
思来想去,认为曾国藩之所以没有造反,其原因大概有这几条:
一,个人问题。
曾国藩是一个谨小慎微的人,宁可“求阙”,也不求全。忠君卫道思想严重,主观造反的愿望不够强烈。
二,实际问题。
湘军鼎盛时期十几万人,但是一朝攻破天京,那些彪悍的湘勇就成了大肆掳掠,等待早日衣锦还乡的匹夫了。当年姜维鼓动钟会造反,司马昭不以为然,因为他知道那些士兵人心思归不会为主将卖命。
三,李秀成势力是把双刃剑。
李秀成虽然有军事价值,但是一旦加以利用,对曾国藩的声望影响很大。曾氏集团的下属官员都是恪守封建教义的地主阶级,一旦要与这些他们心中的“逆匪”“长毛”共事,恐怕没等清政府来剿,内部已经先乱了。
四,湘军内部不统一,李鸿章淮军势力早在太平天国未灭之前就独树一帜了,左宗棠自立楚军,这两大巨头肯定不会对曾国藩死心塌地。瓜田李下,为了洗脱嫌疑,一旦曾氏造反,打得最积极的恐怕就是这些得意门生。
五,曾国藩嫡系势力没有人才。
湘军最有才干的几个已经自立门户,其他的嫡系分子如曾国荃,鲍超等要么实力有限,要么就是一介武夫,根本不是开国元勋的料。
六,当时是个烂摊子外因就很简单了,造反即便成功,还要面对清军残余势力、捻军、各地民间武装,以及湘军内部的分裂,更关键的是外国的侵略危险。曾国藩打太平天国比较狠,对付外国人比他的门生李鸿章差多了。
七,清政府早有防范,这也是最为关键的。
早在咸丰四年(1854年),曾国藩攻占武昌,咸丰帝很高兴,准备封赏,不过有大臣密奏说曾国藩一介闲官居然能招募数万兵众,不是朝廷之福。这就动了满清害怕汉人的心病,从那时起,已经开始防范曾国藩势力了。
天京陷落,清政府不允许曾国荃八百里红旗报捷,继而赖掉咸丰帝“取江宁者封王”的许诺,只给了一等侯的爵位,同时追究幼天王洪天贵福逃脱的责任。并且在天京周围布下满蒙重兵,如官文、富明阿,僧格林沁等。
综合这些因素,曾国藩不是没有想过造反,而是没有机会,否则历史就将改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