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折制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康熙皇帝的原创,只不过康熙时期拥有密折上奏的官员人数不多,也不普遍。而到了雍正初年,他把密折奏事权下放到道、府一级,基本上三品以上官员都有密折上奏权,其人数多达一千一百多人。
密折制的发明可谓很是高明,他既不需要明代时期让人闻风丧胆的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等),而且还可以更加有效地控制各地官员,以及便捷地收集情报。密折制的出现很大程度让皇帝了解各地政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密折,一般分为奏事折、请安折、谢恩折合贺折,其中又以奏事折为主。所奏报的事情,大到政治事件,小到街头巷闻、民间琐事,甚至是君臣闲聊,都可以出现在密折中。
康熙皇帝曾对江宁织造曹寅说:“尔虽不管地方,亦可以所闻大小事,照尔文密密奏闻。”雍正皇帝甚至告诉臣下说:“凡有骇人听闻之事,不必待真知灼见,悉可风闻入告也。”
雍正帝的宠臣李卫,在两江总督任上听到民间有拾金不昧的事情,也写道密折上,雍正帝听后很高兴,还赏赐给他了财物。
当然,密折的最大作用,还是形成官员间相互监督的局面,热别是官员任命监督。雍正帝多次说过“朕治天下,首重用人。”雍正一朝,每一项大员的任命,皇帝都会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听取密报。
雍正四年,被称为第一名臣的云贵总督鄂尔泰,推荐了广州的一个提督王绍绪升任总督。雍正帝为这个事,考察了广东巡抚傅泰,命他“留心探听,据实奏闻”。傅泰考察王绍绪时,雍正帝又下旨给广州按察使王世俊,让他在监督傅泰。
其后,雍正帝又让两广总督对傅泰和王世俊的评价予以评说,最终的结果是傅泰胸无定见被调回京师,而王绍绪也没有因此升任总督。这个例子说明,所有重要的官员,都有监督他人的义务,同时,所有官员也都在被监督之中。
雍正帝很懂帝王之术,经常在密折中谕旨中说反话,反复试探密奏言事的大臣人品、水平和忠实程度。例如,他针对所谓第一名臣鄂尔泰,就多次下旨给其身边左右官员,说“闻鄂尔泰近来行事不端“,要求据实奏来。
另外一个名臣李卫,曾作为钦差大臣,去查访云贵的案子。云南总兵马会伯,正好因为其他的军事问题给雍正上了密折,结果他接到的朱批是:“近闻李卫行事狂纵,操守亦不如以前,果然否?据实奏闻。”弄得马会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为谁都知道,李卫是雍正帝宠信的大臣,密折中如果奏报了瞎话,一定会追踪调查,因此,他只能敷衍陈奏。
雍正帝这样声东击西,神出鬼没,又喜欢说反话,即使是宠信大臣,也很难揣测圣意,逢迎皇帝。雍正元年,皇帝有意提升贵州布政使毛文铨为贵州巡抚,首先咨询了云贵总督高其倬,高其倬认为可以办理。雍正帝再讲高其倬的奏折,转批给毛文铨的政敌贵州威宁总兵石礼哈,并转抄年羹尧,征询其意见。
石礼哈当然立即展开攻击,说毛悖理之事甚多,且云南的巡抚总督贪婪不堪,他在其中随声附和,他所办的军需还有冒销弊端,等等。年羹尧的回奏又与石礼哈相反,说毛文铨操守尚好。雍正帝再把以上的话,自己编成一段评价,给高其倬说:“朕早查知毛文铨徇私,欺饰,卑鄙,巧诈”,好像表现出有除去毛文铨之意,让高其倬通知毛文铨进京看验。
雍正六年三月,毛文铨陛见,雍正帝对他的评价彻底改观,决定任命其为福建巡抚。这时,高其倬不明就里,想去逢迎皇帝圣心,就再上奏折,对毛文全铨大加恶评。但这个时候,毛文铨已经调任福建了,高其倬凑上了一个没趣。
高其倬家族在康、雍、乾三朝,是有名的望族,他本人曾收到雍正帝一个很著名的朱批:“你办事,朕是放心的。”可连这样的近臣,都猜不透雍正皇帝的心思,可见密折制度的诡秘和有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