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在这种严酷的环境下,让清代的皇子们拥有了很高的文化修养,像康熙、乾隆这样的盛世名君其文学造诣更是不输当代大儒。在注重文化教育的同时,清代帝王对书法尤其重视,从存世的书法作品来看,清代皇帝的书法写的都不错,其中,又以康、雍、乾三代帝王最佳。
说起书法,雍正皇帝对自己颇为自信,常常在大臣面前夸耀。客观地说,雍正帝的书法确实不错,但要说他是书法大家显然也要拍须溜马的成分。然而他贵为天子,所以大臣们就得认为他是天下第一。说起这,还有一个故事。
按照清代的陵寝制度,皇陵的宫门、大殿和明楼上分别要悬挂一个匾额,其文字分别是“隆恩门、隆恩殿和陵寝名”,这些匾额分别是满、汉、蒙三种文字,字都是铜镀金的。在雍正以前,这些匾额照例是有擅长书法的大臣书写的。
康熙帝的庙号、谥号、陵寝名确定以后,接下来就是要书写匾额上的文字了。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初十日,雍正帝手执御笔,亲自书写景陵的匾额文字。可是他觉得这又不符合惯例,于是又让自己的三哥诚亲王允祉、七弟淳亲王允祐和擅长书法的大臣们各写一份。
随后,雍正让众大臣和南书房的翰林们共同敬阅,评选优劣。雍正对他们说:“景陵碑匾事关重大,诚亲王、淳亲王素工书法,朕已令其恭写,翰林中擅书者,亦令其恭写。朕早蒙皇考庭训,仿学御书,常荷嘉奖,金景陵碑匾,朕亦敬谨书写,非欲自耀己长,但以大礼所在,不亲写,于心不安。尔诸臣可公同细看,不必定用朕书,须择书法极好者用之,方惬朕心。”
诚亲王胤祉是康熙帝诸皇子中公认书法最好的,就是放在当时也可称为上乘,而淳亲王允祐的书法也是自成一家,颇得康熙帝的赏识,实事求是地说,雍正的书法不及他的两位兄弟。况且,满朝大臣中,书法比雍正好的也不在少数。
可诸王大臣对雍正的心思都很明白,他们看完以后每个人写的字后,共同奏道:“御笔之妙,天矩自然,而仁孝诚敬之意流溢于楮墨之间,正与陵寝大事相称。圣祖仁皇帝在天之灵实为欣慰。”就这样,大家一致认为景陵的碑匾文字非皇上御笔不能胜用,这一通马屁拍得雍正很是舒坦。
如今我们看到的景陵神道碑、明楼内的朱砂碑和三块匾额上的字都是雍正帝的御笔,而且雍正帝还特意在它们的右下方盖上了“雍正尊亲之宝”的印章。也就是从雍正以后就形成了制度,凡是先皇的陵寝的这些碑、匾上的字都有嗣皇帝亲自书写,并盖上尊亲之宝印章。后来推而广之,就连皇后陵上的碑匾也都是嗣皇帝御笔亲书。
不过也有一个例外,同治帝的惠陵就不是后来的光绪帝写的,因为光绪帝继位时只有3岁,那时他还写不了字。再者,光绪帝是同治帝的堂弟,按辈分也是兄弟关系并非父子,所以他即便能写,也无法用“尊亲之宝”的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