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中期之前,为何诞生不了成熟的兵法著作

春秋中期之前,为何诞生不了成熟的兵法著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3251 更新时间:2024/1/30 7:04:08

虽说周初姜太公曾编撰过兵书,但并不可考证,如《六韬》等多系后世伪托。我国可以明确成书年代的兵法理论著作,则诞生於春秋末期。而进入战国时期,兵法理论著作则更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那么,为何春秋中期之前,诞生不了成熟的兵法理论著作呢?

[var1]

其实,这是由战争的规模与性质决定的。春秋时期之前,战争规模较小,多为讨伐型的战争。在今人看来,简直如同儿戏一般。如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所坚持那样,“君子不重伤,不禽(通“擒”)二毛(不俘虏头发花白的人)。古之为军也,不以阻碍也...不鼓不成列”。这在今人看来是蠢笨,而在当时却是仁义之表率。

[var1]

再看鲁庄公时期的“曹刿论战”,鲁国胜利的诀窍也很简单,利用“一鼓作气”,“彼竭我盈”的士气而击败了齐军。其实,这在当时来说,是利用了一次“犯规”战术而击败了齐军。“擂鼓出击、鸣金收兵”是当时约定俗成的军令,按当时的战争礼仪,但一方擂鼓,另一方也该擂鼓应和。如此,双方的军队便可冲阵厮杀。而齐人擂了三次鼓,鲁人都没有应和,即是鲁人耍了齐人三次,在齐人被耍得精疲力竭之时,才得以击败齐军。

[var1]

这样的战争方式,没有什么技巧可言,曹刿也说道:“夫战,勇气也”。在此期间的战争,还不盛行诡诈,治军与治国一样,都崇尚以“正”。直到孙武的《孙子兵法》,才公开言道,“兵者,诡道也”,治军与治国的理论,才开始分开。故而,春秋中期之前,诞生不了成熟的兵法著作也就不足为奇了。

到了春秋末期,战争变得激烈,旧的战争礼仪越来越不合时宜,便有了《司马法》、《孙子兵法》等兵书的诞生。而进入了战国时期,战争变得更加残酷与激烈。而经历的战争多了,自然就比较容易提炼出更加成熟与完善的兵法理论。可以看出孙武的《孙子兵法》虽是我国最有名的一部兵法理论,但由于孙武的实战经验较少,故而《孙子兵法》就比较宏观,而很少涉及微观的军事指导。

[var1]

而战国时期的兵法,却详实得多,如《吴起兵法》、《孙膑兵法》、《六韬》、《三略》等等。这并非孙武的境界更高,而是春秋时期的战争较少,很难做出精炼的经验总结。像德国冯·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就更加微观细化。宏观的战争理论,固然对一个人的军事素养的提升大有裨益,但缺少实战的话,即便对《孙子兵法》倒背如流,到了战场上也是“抓瞎”。而微观的军事理论指导,对缺乏实战的将领来说,却更直接受用。孙武的《孙子兵法》过於宏观,即是受制於时代。而在孙武之前,就更受制於时代了,故而,也就诞生不了成熟的兵法著作。

[var1]

参考史籍:《史记》等等;

更多文章

  • 秦汉以后,没有朝代与政权以“韩”为国名,并非其弱!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秦汉后的朝代,秦汉还有几个朝代,秦汉以后的朝代的国都

    [var1]其实不然,历代政权通常都是以其“龙兴之地”为国号的。如慕容鲜卑乃源於东胡,邻近战国时的燕地,故对“燕”情有独钟,其建立了前燕、后燕、南燕、西燕等一系列的政权。起源於山西省境内的政权,通常以晋/唐为其国号(晋国早期的国号也叫唐)。元末,朱元璋的势力在江南一带,其地春秋时期为吴地,故朱元璋起

  • 战国时期,毗邻巴蜀的楚国为何不先吞灭巴蜀?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巴蜀和楚国,楚国为何没有灭掉巴蜀,楚国攻占巴蜀之地

    [var1]其一,秦国与楚国地理形势上区别。秦国的西面与北面,皆是荒漠、戈壁,并无太大的拓展空间;而其东面是韩、魏等国,东向发展也必是硬仗。而唯独西南方的巴蜀之地,既是广饶之地,又易攻取。[var1]而楚国的发展空间更为广阔,除了北向韩、魏是硬仗外,还可以东向、南向发展,进而从宋、鲁等弱国中寻找北向

  • 同是法家大才,为何韩昭侯选择了申不害,而不选择商鞅?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韩昭侯与商鞅,韩昭侯的个人资料,韩昭侯最新消息

    [var1]只是在申不害去世之后韩国就一代比一代更加没落了。可是很有趣的是商鞅和申不害是同一个时代的人物,可是为什么当时的韩昭侯选择申不害而没有选择商鞅呢?实际上,选择什么样的臣子与君王的性格,君主的眼界以及国内的国情有着相当大的关系。韩昭侯与秦孝公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秦孝公在认识商鞅之前并没有实

  • 为什么说微博的起源跟孔子有关呢?原来孔子也是无意开创微博体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孔子微博,微博个性小尾巴对微博有影响吗,微博和微博国际版互通吗

    [var1]现代微博特点显而易见,分享交流简短信息。要说孔子是微博体的开创者,一点都不为过。孔子有自己的微博集《论语》,而且每条论语都会不超过一百四十字,每每与人对话交谈,都是字字真言。他的大部分论语都是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很容易让人记住。其实他的语言大都比较碎片化,也都是孔子晒心情,交流哲理。这些

  • 什么是河中十六国?为何会在唐高宗时期并入安西都护府?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唐朝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西去安西九千九百里知乎,安西都护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唐朝的存在从军事、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给予了中华民族堪称宝贵的财富。尤其在军事层面,唐朝凭借其独特的政治制度可谓创造了中国历代王朝的疆域之最。 使自己能够直接管辖到的区域无论是相比前朝还是后代来说,都得到了大幅度扩张,一个又一个都护府的设立便是最好的证明。而在这其

  • 孔明死后留下了两员大将,一位助司马家篡魏,一位加速蜀国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一位就是蜀国大将王平。王平将军最开始是曹操手下的一位无名小将。后来跟随刘备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也是默默无闻。直到诸葛亮的北伐才开始崭露头角,特别是街亭之战他因为表现突出,被诸葛亮拜为参军,统领无当飞军,这彻底的改变了王平的命运。从此王平在军中的威望越来越高。魏延在诸葛亮死后于军中作乱,王平率兵进攻魏延,

  • 三国之中唯一能压住司马懿的人,不是诸葛亮,而是他!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三国中司马懿厉害还是诸葛亮厉害,真实评价诸葛亮和司马懿,诸葛亮比司马懿谁更厉害

    在中国的古代诸葛亮的才能绝对是数一数二,如果真的算起来,诸葛亮绝对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物,因为诸葛亮不仅仅有领兵打仗的才能,而且还有治国的才能,他真是一位奇才。跟他同一时代能跟他相比的也就只有司马懿了吧!司马懿的聪明才智一点也不比他差,两个人各自代表自己的国家多次交战,他们两个都把对方当成最大的对手。

  • 孙权不牺与刘备决裂也要夺取荆州,或许是孙权不自信导致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孙权为什么借刘备荆州,孙权与荆州,孙权夺回荆州完整视频

    说起孙权忌惮的人物,很多人应该想起的是威震逍遥津八百将士逆袭东吴的十万吴军的张辽,其实说起来孙权最忌惮的人与他同时作为三国霸主的刘备。面对曹操,二十六岁的孙权赤壁之战一战击败当时不可一世曹操,也斩断了曹操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三十一岁的孙权濡须之战再次击败南下的曹操,叫曹操发出感叹,生子当如孙仲

  • 三国时期,中国内部陷入混战,为何没有外族敢大规模入侵呢?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三国为啥无外族入侵,外族入侵华夏,三国时期有外敌吗

    三国时期各个势力都和外族有各种各样的互动,从而达到增强自己军事实力,提高自己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同时提升自己国家的文化在外族的渗透能力,可谓是提前为自己统一全国打下一些基础。魏国,从东至西,自己的境内有乌丸、匈奴、羌族、鲜卑族等东夷外族。当时的魏国是三国里面面积最大,实力也是最强的,在魏政权势力范

  • 三国时期,孙权、曹操、刘备都哭过,为何单单刘备最出名?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三国曹操刘备孙权历史评价,小说里的刘备和历史上的刘备,三国刘备曹操孙权谁最可怜

    曹操:猛男落泪,性情中人曹操民间历史上,以奸诈小人著称,《三国演义》第四回的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也坐实了曹操狠辣的形象。但在正史中的曹操却是个猛人,面对政敌,杀伐果决,对待朋友和同僚又能恩威病重,和煦如春风。曹操剧照《三国志》中关于曹操哭的记载有13次,他即为手下战将典韦、庞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