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前朝亡国之君的尸体,成为胜利者要处理的一件要事。
留给程序
敌酋的身体(不管死活),是战争中价值最高的目标,往往是战士们哄抢的对象。
后世的项羽、王莽的尸体,无不是被胜利方的将士们直接大卸八块。
同样,攻入鹿台的周军将士,也有一样的冲动。
将士们争先恐后,想要“到击纣躬”,把纣王的尸体分了。
到击纣躬,姬旦不嘉。——《楚辞.天问》
这位后来周礼的主要创建者深知:合理地处理纣王的尸体,极为重要!
纣王的尸体,还是留给周武王来处理吧!
天罚,罚的是谁?
在处理纣王尸体前,周武王还有件更重要的事情要处理。
商国百姓都在郊外迎接(等候处置)。
周武王令人传达指示:上天降休!(我代表上天给各位带来好处!)
商人都拜再拜稽首,表示臣服。
周武王挥手答拜。遂入。
伐纣前,周武王列举纣王罪状,表示自己受命于天,与诸侯对纣王“共行天罚”。
如今,经过入城前的仪式,周武王清晰表达了自己的意思:天罚,罚的不是商国人民,而只是纣王一人!
周武王,是解放者!
接下来,成为解放者的周武王,该开始对纣王本人“天罚”了!
充满仪式感的繁琐流程
周武王的“天罚”是充满仪式感的。
周武王先站在战车上,亲自操弓射击纣王的尸体,连射三箭后走下战车,用轻剑击打纣王尸,最后,用黄钺割下纣王的头颅,悬于大白之旗上。
为何如此繁琐?
古代死刑,分为三个流程:1、宣判罪名;2、行刑;3、示众。
纣王的罪名,在周武王发兵前已经宣判。
因此,周武王就必须依照纣王之罪,实施相应的行刑、示众。
三箭之伐
先秦的处罚,不会因为犯人生命的终结而变。
所以,纣王虽死,却仍然要按照行刑-示众的流程来办。
“天讨有罪”,大刑用甲兵,其次斧钺。
周武王先在战车上连射三箭,是是战斗姿态,施兵甲之伐。
为何是三箭呢?
周武王及历代文献各有不一。
个人倾向于“三正说”。
周武王曾经两次公开宣布纣王之罪。
在纣王的罪名中,唯妇人之言是从,不用王父母弟,不用先祖之乐,乃至虐待商国人民等,都是商国内部事务。
但是,自绝于天,毁坏其三正,则是获罪于天。
武王实施天罚,自然首先是问“毁坏三正”之罪。
周武王以三箭,替天、地、人讨伐纣王,是其承受天命的宣誓。
黄钺、大白旗
行刑之后,是示众环节。
示众,多为枭首悬柱(或旗)。
砍头,可以致死,但并不一定属于行刑环节。
行刑环节,犯人可能被砍头,也可能被缢杀、凌迟,但无论怎么处决的,到了示众环节,还是要砍下头来。
古代,钺是通神、征伐、惩戒的重要器物。
周武王伐纣时,“左杖黄钺”,就是以黄钺示替天对敌人实施征伐、惩戒。
钺,既是王权的象征,也是刑罚的象征。
纣王毕竟曾是天子,自然要周武王亲自用规格最高的黄钺来砍头。
砍下头来,在哪里示众呢?
大白旗!
武王伐纣时,“持大白旗以麾诸侯”,大白旗,是周武王对诸侯的指挥之物。
悬纣王头颅于大白旗,既是宣示胜利,也是宣布对商国及其支持者的统治。
问罪妇人
周武王宣布纣王罪名时,“信用妇人”是其反反复复强调的。
纣王自绝于天,毁坏三正,是因为“乃用妇人之言”;不用先祖之乐,用淫乐,是为了“怡说妇人”···
因此,妇人,也是武王实施天罚的对象!
周武王以相同的流程对纣王宠妾的尸体实施了处罚。
不同之处是示众环节:砍头,用的是玄钺;悬挂,是在小白旗上。
这没什么好说的,宠妾毕竟不是天子!
个人认为:周武王以如此繁琐的仪式处理纣王及宠妾的尸体,既是为了宣示自己受命于天的合法性,又是为了警示强大的殷商残余及曾追随他的诸侯,以加强对天下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