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正值鼎盛时,齐敢和西楚霸王硬刚。
韩信只带数万人准备攻齐时,齐却投降了。
可是,齐投降,韩信“还不要”,非要发兵攻打,一举灭之。
齐王、韩信,都不是疯子,他们之所以行为“反常”,是有着自己的算盘。
齐在楚汉战争中的基本追求
战国末年,齐是非常“配合”的一个诸侯。
[var1]
秦攻打其他诸侯时,齐不干预;秦攻齐时,“民莫敢格”,麻溜投降。
因此,齐贵族受到的打击相对较小,虽然依律要上缴兵器,剥夺封地,但他们在齐地依然保持着很强的影响力。
在秦末的复国浪潮中,齐国是少有的,仅靠本国旧贵族领导复国的诸侯。
他们与其他反秦义军一直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不管是项羽还是刘邦,对齐的影响力都非常有限。
对田氏贵族来说,恢复齐国,就是他们的基本追求。
他们无意于去争什么天下,也不会真正地倾向于谁,只求复国,保持割据。
齐在楚汉战争中的策略
齐在楚汉战争中的所有作为,都是围绕着“独立”展开的。
[var1]
项羽为了削弱齐,将齐一分为三。
项羽分封诸侯时,一则为削弱齐,二则为打压齐最强的实力派田荣,将齐一分为三个诸侯。
结果,田荣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就平定三齐!
在刘邦动手之前,齐独自与强悍的西楚霸王单挑,死战。
当楚汉大战时,齐却愿与楚和解,不妨碍楚与汉继续相争。
可是,在齐楚和解后,齐虽然承认项羽为霸王,诸侯之长,但却从未出兵帮助过项羽。
相反,他仍然与在梁地反楚的彭越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所以,齐在楚汉战争中显得“反复无常”。不管是与楚和解,还是归降汉王,都是其保持割据的“纵横之术”。
靠不住的降汉
韩信准备攻齐时,齐国集结了20万大军,屯于历下,准备坚决抵抗。
此时,刘邦令郦食其前来劝降。
郦食其在吹嘘汉王的实力后,提出:早早降汉,“社稷可得而保也”。
“社稷可得而保”,是齐的唯一追求。
[var1]
因此,齐麻溜接受了投降。
可是,这个投降,是靠不住的。
此时,齐虽降,但仍然保持着强大的军事力量和自主性,他们仍然完全有能力干预楚汉战事。
当初,与楚和解后,他们仍然在支持彭越反楚。
那么,今天“降汉”后,谁又能保证他们不会“反复无常”呢?
不要说田氏是齐王了。
后来,韩信为齐王后,蒯通不也劝他自立吗?
这种“投降”,是韩信无法接受的。
韩信的企图
其实,韩信此前接受过类似的“请降”。
破赵后,韩信趁威降服了燕。在燕威服后,韩信也没有去惹人家。
只是,燕国可以晚点再收拾,齐国不行。
韩信“偏师”出战,不是来接受这种投降的。
愿益兵三万人,臣请以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汉书》
[var1]
韩信发起一连串的作战,目的是为了“绝楚之粮道”,实现对项羽的夹击。
韩信如果从赵地南下,最多只能从北面侧击楚,不可能“绝楚之粮道”,摧毁楚的战争潜力,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战局!
而且,从实力上来说:燕的实力比较弱,即使捣乱,最多也只能攻略代地等北境,而齐的实力非常强,什么时候再“反复无常”,形势将非常复杂。
所以,韩信坚持武力攻齐,绝非只是处于个人贪功。
良将“恶人”
齐投降后,放松了戒备。
韩信发兵猛攻,大破齐军。
[var1]
可怜郦食其,百口莫辩,被烹杀了!
八百年后,另外一位天才军事家,也做了和韩信一样的“缺德事”。
李靖在讨伐突厥时,劼利可汗请降。
唐太宗答应,并派唐俭前去安抚。
李靖也不管什么“领导的意思”,也不管什么唐俭的生死,依然发兵袭击劼利,一举破敌!
当然,唐俭比郦先生幸运一点,趁乱逃了出来···
或许,一切从战局出发,果断把握战机,求得胜利,不惜“作恶人”,是这些天才军事家的“通病”吧。
对此,只是揣度他们的私心,以为他们一切是为贪功,或许狭隘了一点。
齐,其追求是“复国”。无论向楚还是投汉,都是其“纵横”的一部分。
而不真正控制齐,韩信将无法实现“南绝楚之粮道”,从根本上摧毁项羽的目的。
因此,齐“麻溜”地降汉,而韩信非要武力解决!
胜利,是良将唯一的追求。
至于一些“道德争议”,留待后人品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