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重承诺,轻生死:春秋战国侠文化兴起,文人为何对游侠褒贬不一?

重承诺,轻生死:春秋战国侠文化兴起,文人为何对游侠褒贬不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2617 更新时间:2024/1/18 18:46:42

引言

在动荡不安的春秋战国时期,有那么一群行踪不定,甚至不知姓名的人奔走在各国的社会底层,他们就是游侠。

[var1]

每当社会秩序无法正常进行时,这些游侠们就会突然出现,在政府无暇顾及的地方匡扶正义。这一特殊的群体必然有其特有的特征,以及道德标准,最终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文化——侠文化。

一、快意恩仇,游侠之风的评价

侠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几千年的中华文化中,“侠”一直游离民间和庙堂的中间地带,以自身特有的生存方式存在于历史的长河。且不断出现在各式文献记载和文学作品中,形成了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侠文化”。

[var1]

韩非子》载: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学取,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养。”

这是最早关于游侠的记载,详细提及了游侠游历民间的原则。

但是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韩非子对于游侠的存在持批判意见。在他之后,司马迁却对游侠大加赞美,后来班固又对游侠进行批判。

[var1]

可以看出,游侠的存在一直是有争议的,引发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文人们对其进行不同的评价。究其原因,可以从游侠的起源来看。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产生尚武风潮,此时国与国之间战争不断,整个社会推崇武力。此时,春秋战国的教育是不分文武的。

如《周礼》六义将文武两方面都囊括了:

“礼、乐、书、数、射、御”

[var1]

所以,社会各阶层普遍佩剑,文人亦能习武。这种尚武风,导致整个社会对习武的崇拜,对重诺轻生、以死救难现象的认可和赞扬。

春秋战国时文者谓之“儒”,武者谓之“侠”,随着士阶层的成熟与壮大,文武逐渐开始分途,“儒”与“侠”也开始各自分开发展。

在此动荡的社会背景下,武者之“侠”可以自由流动,成为了游侠的主要成员。此时所谓的侠,显然已成为一支独立的社会力量活跃在政治舞台上,并具有一定影响力。

[var1]

既然游侠最初与儒者同样习武,且重承诺轻生死,那为何文人们对此褒贬不一呢?《孟子尽天下》载:

“杀人之父者,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者,人亦杀其兄。”

这是由于游侠的许多看似义气的行为,实则是为“血亲复仇”。

那时的社会对于复仇一事虽然支持,而且如果对于亲朋好友受辱受难而不进行报复的人还被称作“不义之人”。

[var1]

但是,这不免与文人们所想的匡扶正义之士有所区别,为了复仇的游侠,多少给人留下了与行侠仗义相反的刻薄印象。

由此可见,游侠的出现引起了当时社会的普遍关注,文人们对此褒贬不一。但是每一个文化的兴起,都有其积极的一面,而游侠中的侠义精神,是值得我们积极探讨学习的。这也是游侠的显著特征。

二、侠义精神,反抗与牺牲的风骨

“侠义精神”是侠者人格精神经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侠文化发展的最初阶段,承续着神话英雄的反抗精神和牺牲精神。千百年来,侠客风骨一直是彪炳中国武术侠义精神的文化载体。

[var1]

屈原《国殇》: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其中的 执著刚毅坚强的品质,正来自于神话英雄刑天的故事。显然,春秋战国时期“侠”精神深受神话英雄精神的影响,即勇武精神、气质崇高以及不屈的献身精神。

可见,被称为游侠之人乃是结交五湖四海的朋友,且甘愿为了朋友的安危在所不惜,甘愿奉上一切的人,而他们在结交朋友、接待宾客的时候又能做到不弃贫贱,不以富贵凌人。

[var1]

侠作为一种游离于法律外的社会力量而存在,这些人或参与军队,或于诸子百家之中。时值战乱,平民百姓们迫切地需要一个相对稳定而法治的社会,然而侠义的信条却恰恰反其道而行之——以一种违反社会法度的方式来匡扶正义。

而这种以暴制暴的方式与社会主流法度自然会产生对立的关系。

所以,在韩非子为代表的社会主流文人眼里,游侠是社会混乱的根源,他们认为,犯罪之人本该判罪,而那些游侠却靠着充当刺客得到庇护。

不过,在司马迁的眼里,游侠的所作所为虽然并非传统正义之所为,但是他们一诺千金、言出必行、不畏强权、不惧生死且不求回报的行事风格是非常令人敬佩的。而且在当时社会中,游侠受到了平民阶级的支持。

[var1]

《游侠列传》载:因为救济贫苦而致

“家无余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

从中可以看到,游侠为贫苦百姓做了贡献。所以被救济的人理所应当的推崇这种不求回报的侠义精神。

同时,游侠的这种快意恩仇、有仇必报的精神,为长期受压迫的底层百姓提供了一种不可思议的快感。

[var1]

产生这种心态的原因,一方面 是因为封建社会中的长期专制统治,使得百姓的弱者文化心理非常突出,无形之中寄希望于一个个“英雄”来拯救自己。

然后自觉地将自己归于“被拯救者”及“弱者”的地位,社会的动荡,使侠的兴盛理所当然。另一方面,在原始人类社会中的自相残杀能够带给人类极大的自我肯定,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而人类逐渐进入文明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性变化,便是对 这种野性本能的忘却,但中国古代的侠文化却不仅能将其收纳,甚至将这种野性本能价值化并加以整合。

所以侠士们“快意恩仇”“有仇必报”,这为今后侠文化的武侠化、江湖化奠定了基础。

[var1]

三、仗剑天涯,游侠的人格魅力

需要注意的是,游侠之所以能匡扶正义,必须具备一项技能,即武术高强。春秋战国时期,四处都有崇尚武勇之风,每一位侠客都必备“武”的基本技能,也是可以行侠仗义的条件。

武是一种手段,见义勇为是侠客的鲜明特征,侠是除天下的不平之事。武和侠的最终目的是一样的,都是想建立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它们有密切的联系。

可以说,武没有侠不成立,侠没有武也不行,充分说明了“侠”与“武”是相互联系的。游侠就是武侠,游侠的目的就是行侠,武是一种手段,要想行侠,就必须会武。

因此,在此基础上,游侠的存在就不可避免的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武术技能。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兵器开始慢慢出现并发展,加剧了战争爆发的频率。

[var1]

这引起了社会的大动荡,人民受到统治阶级的压迫,苦不堪言,游侠的出现使他们有了一丝的安慰。他们行侠仗义、乐于助人、正直潇洒、武艺高强、威武勇猛,敢于挑战统治阶级的压迫,使平民的精神压力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平民对游侠的钦佩与崇拜,使得剑文化进入蒙时期,剑术因而得到一定的发展。武术家的剑术高超,在好剑之风的感染之下,游侠对剑非常崇拜,还有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即依仗着剑走天下、游天下,一支萧、一把剑任平生。

另一方面,游侠本身所具有的人格魅力,促进了武德的发展。《史记·刺客列传》载:

“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皎)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充分说明了游侠的伦理价值取向才是人们普遍认同的。

[var1]

游侠武术高强自然是受人推崇的,然而,如果游侠没有武德,恃强凌弱,那么他必将是社会所唾弃的对象。

而关于游侠的武德,司马迁将之分成了三类:诚实守信、舍己为人、不求回报。只有德与武双修,才能被称之为游侠。这也是游侠的人格思想促成武德发展的原因。

由此可见,单是依靠一把剑行侠仗义的游侠,如果没有世人所推崇的武德精神,即使武功再高,也是不被人认可的。这也许也是游侠自出现后,一直受到文人们褒贬不一看待的原因。

[var1]

结语

游侠诞生于动荡不安的春秋战国,随后社会政治经济的巨变都伴随着“侠文化”的演变。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原本的社会阶层被彻底颠覆,侠作为新兴士阶层的一类迅速地崛起。

当游侠作为一支独立的社会力量出现在政治舞台上时,春秋战国给了“侠”生存与发展的土壤,也为其在今后文学中的壮大奠定了基础。

参考资料:

《韩非子》

《史记·刺客列传》

《游侠列传》

《国殇》

更多文章

  • 一代才女蔡文姬的坎坷人生曾先后有3任丈夫在曹操的帮助下成为诗人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一代才女蔡文姬的故事,蔡文姬有什么悲惨的故事,历史上蔡文姬的悲惨身世

    虽然蔡文姬在文学方面颇有建树,但是她的感情生活却是一波三折,对她有影响的有6位男人。首先是给了蔡文姬生命和文学修养的男人,这个当然是指她的父亲,蔡邕,他是一位大文学家,也是音乐家辞赋家,正因为父亲的文学才华高,所以对女儿要求也很严格,这为蔡文姬走向文学之路提供良好的途径。在董卓当政期间,请求蔡邕支持

  • 秦始皇虽统一六国,但有一人,对华夏大一统的贡献超越秦始皇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var1]战国时期,诸侯国已从西周初年的上千个诸侯国变成几十个,到最后都被秦统一。这就好比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互相间吞噬,最终就剩秦国这条“大鲨鱼。”单从表面上看似乎很简单,其实很复杂。在这里,我们只需对比下印度,就清楚了。同时期的印度也与中国一样,是个大一统的孔雀王朝。在此之前,印度的恒河,

  • 明眼人都知道应该去伐魏为什么刘备执意伐吴不是因为关羽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刘备伐吴真的是为关羽报仇吗,关羽有多爱刘备的老婆,刘备看见关羽的人头

    众所周知,刘备爱哭。建安二十四年,关羽战死,荆州也落入了东吴手里,刘备听闻自己的结义兄弟惨死,整天痛苦三天都滴水未进。情深意切,可以理解,毕竟是多年情同手足的兄弟横死,所以这种悲痛做不来假。不过在同一年,有消息传到蜀地,老对手曹操的儿子曹丕,把汉献帝正式撵下皇位,自己做了皇帝了。并且有消息传来,被废

  • 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真的是这样吗?其实都误解了!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var1]首先来说,在古代的时候,文字的运用还不是十分的纯熟,一些个别的词或者是个别的字,意思都已经变得含糊不清了,并且还有各种通假字的存在,再然后就是皇帝们需要儒家的学说支持自己的统治,所以他们绝对不希望孔子的学说出现错误,所以慢慢的人们只知道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句子,而忘记了真实的含义。[var1

  • 面对严重的通货膨胀,曹魏是如何改革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曹魏八虎将和五子良将,温和 的 通货 膨胀 率,曹魏的改革措施

    兴平三年(196年),曹操挟汉献帝迁都许,改元“建安”,标志着曹氏政权的实质性建立。由于统治区域同处北方中原地区,董卓小钱(图1)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对曹魏政权影响最大。曹操掌握政权以后,立即采取一系列恢复经济的措施,以此减轻董卓小钱所带来的破坏。建安元年(196年),曹操采用枣袛、韩浩等人建议,在许昌

  • 纪晓岚发现《山海经》一个秘密,乾隆将其列为禁书,平民不准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被纪晓岚烧掉的山海经,纪晓岚夸乾隆千古一帝,山海经为什么被列为禁书

    [var1]在清朝的时候,曾发生过一件事,就是乾隆命令纪晓岚编纂《四库全书》。虽然根据历史的记载,当时是为了总结华夏文明,但是也是乾隆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而想出的一个方法,很多对于统治不利的书籍都被销毁。而《山海经》就是其中的一本,而根据记载是因为他们发现了《山海经》中的一个秘密。[var1]在《山海

  • 史上影响最广泛的一本书,秦始皇焚书不敢动它,千百年来家家必备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秦始皇焚书真相大全,秦始皇焚书讲的什么,秦始皇焚书的传承

    而在专制的时代,人们的思想往往就会受到钳制,如明清时期,实现严格的文化政策,八股取士,文字狱都束缚着大众的意识。首创文化专制政策的是秦始皇,他统一天下后,接纳法家李斯的建议,以严刑峻法为武器建立君主专制制度,还企图用一种思想代表全国的意志,因而做出焚书坑儒之举。秦始皇在焚书时,规定除了法家学说、及秦

  • 他是吕后的绯闻男友,吕后去世后,为何他却没有被清算?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吕后为什么宠爱刘长,匈奴羞辱吕后,吕后被杀后樊哙的结局

    换句话说,是他曾经帮助过的人,在他危难之时想尽了办法帮助他逃脱罪责。另一方面,虽然审食其是吕后的男朋友,且当上了左丞相,但是毕竟他的手中没有实权,只是象征性的一个职位,对其余势力的权力争夺并不起显著的作用,因此,审食其才得以逃过一劫。在史记这本书里边,司马迁将审食其形容的比较猥琐,将他塑造成了一个没

  • 她是秦王嬴政的母亲,拥有绝世美貌,最后却以悲剧收场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吕不韦临死前告诉嬴政的秘密,嬴政的母亲是赵姬还是芈月,秦王嬴政50集全完整版

    [var1]赵姬出生于赵国,当时的赵国还处于乱世,她一个弱女子为何能够在这种环境下立足呢?她生存的资本又是什么呢?古代的女子大部分都是凭借着自己的美貌才得以在皇宫中立足。赵姬也不例外,她凭借着自己的美貌与技艺生存。赵姬在秦始皇之前还曾经与吕不韦有过一段婚姻,我们都知道,古代的吕不韦是不缺钱的,正当他

  • 历史上被误解的帅哥和珅、张飞和他其实都没你们想象的那么丑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和珅子孙今何在,老梁说和珅60分钟完整版,和珅吃豆腐脑

    比如著名的包青天,不论是在戏曲作品还是影视作品等,大众眼中的包青天都有个外号,那就是包黑炭。人们都称赞断案如神的他面如黑炭,心如青天。但实际上,这其实就是个天大的误会。人们古往今来形容人正直无私时都会用黑这种颜色,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京剧中,其脸谱黑色就代表着铁面无私,刚正不阿。这也是京剧十分有意思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