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史记索隐》的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2、《荀子·王霸》的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全部7个版本(包含以上所示的2个版本),提到的霸主多达12位,他们分别是:郑庄公、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晋襄公、晋景公、楚庄王、晋悼公、吴王阖闾、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让我们来看看这12位诸侯的主要功绩。
齐桓公—尊王攘夷
齐桓公(? - 公元前643年),姜姓,吕氏,名小白。
[var1]
齐桓公
他任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包括政治、军事刑法、以及经济方面,使得齐国强盛起来。接着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团结中原其他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晋文公—会盟天下
晋文公(公元前697年 - 公元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文治武功卓著,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var1]
晋文公
为政期间任用贤才,宣扬德教。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进行改革,使得晋国国力膨胀。
勤王周室、图霸中原。城濮之战,晋军“退避三舍”,诱敌深入,全歼楚军。
秦穆公—独霸西戎
秦穆公(公元前682年 - 公元前621年),嬴姓,赵氏,名任好。
[var1]
秦穆公
广纳贤士,任用百里奚(即五羖大夫)、蹇叔等为重臣。韩原之战,生擒晋惠公,成功获得五座城池,把疆域扩展到黄河西岸。
而后称霸西戎,开辟国土千余里,为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石。
楚庄王—问鼎中原
楚庄王(? - 公元前591年),芈姓,熊氏,名侣。
[var1]
楚庄王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先是韬光养晦,而后北上争锋,问鼎中原。
宋襄公—春秋大义
宋襄公(? - 公元前637年),子姓,名兹甫。
[var1]
宋襄公
宋楚泓水之战,他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败受伤,次年伤重而死。
郑庄公—四方是维
郑庄公(公元前757年 - 公元前701年),姬姓,名寤生。
[var1]
郑庄公
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给予商人充分的支持,然后再利用发达的商业所获得的收入,大力发展农业和手工业,使国力迅速强盛。
繻葛之战,郑军以“鱼丽之阵”大破周王室、陈、蔡、虢、卫联军的“鸟阵雁行”。
郑庄公也被称为“春秋小霸”。
晋襄公—垂拱而治
晋襄公(? - 公元前621年),姬姓,名欢,晋文公之子。
[var1]
晋襄公
他在位时举贤任能,为政宽仁,保持着晋国的霸业。
公元前627年,以先轸为帅,在肴山大败秦军,生俘“三帅”,旋再败秦复仇之师于彭衙之战。
晋景公—续霸中原
晋景公(? - 公元前581年),姬姓,名据。
[var1]
晋景公
颖北之战,晋国士会率军击败楚庄王率领的楚军。
晋楚绕角之役、晋伐蔡攻楚破沈,使楚国霸业结束。
晋景公亦曾在晋齐鞌之战,击败被楚国欺骗、与楚国结盟的齐国,迫使齐国臣服于晋国。
晋景公是个知人善任、有所作为的君主,但是他设立六卿制度却为后来晋国的分裂埋下伏笔。
晋悼公—独霸中原
晋悼公(公元前586年 - 公元前558年),姬姓,名周,谥号曰“悼”。
[var1]
晋悼公
在位期间,推行新政,国势鼎盛,北和戎狄,征战四方,使晋国完全独霸中原。
后世评议晋悼公:“论谋,不减于晋文公重耳;论智,不屈于郑庄公寤生;论略,不低于齐桓公小白;论才,不逊于楚庄王熊旅;论仁,不亚于宋襄公兹父;论势,不弱于秦穆公任好。”
吴王阖闾—纵横江淮
阖闾(约公元前559年 - 公元前496年),姬姓,名光。
[var1]
吴王阖闾
执政时期,任命伍子胥为相,孙武为将军,强兵兴国。
率兵伐楚,攻克楚国都城郢都。
吴王夫差—争霸中原
夫差(约公元前528年 - 公元前473年),姬姓,吴王阖闾之子。
[var1]
吴王夫差
励精图治,击败越国军队,替父报仇。
艾陵之战中全歼10万齐军,而后北上争霸中原。
越王勾践—东南称雄
勾践(约公元前520年 - 公元前465年),姒姓,名勾践。
[var1]
越王勾践
卧薪尝胆,攻灭吴国,而后乘势北进,与齐、晋等诸侯会盟,成为霸主。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综合评价
齐桓公、晋文公在各个版本中都全票通过,算得上是最为标准的两位霸主。
秦穆公、楚庄王在各个版本的得票率也较高,至少有50%以上。
晋悼公的政治韬略过于出众,才能、成就、品行都首屈一指,是晋国霸业的最高巅峰。
郑、宋、秦、吴、越构建都是属于区域性霸权,其规模、影响、成就难以与齐桓公、晋文公、晋悼公、楚庄王相提并论。
那么你心中的五霸都有谁呢?
大家好,我是
@烟波千里月临城
,一位历史爱好者。闲暇之余,希望给您讲点历史故事,可以【免费关注】支持一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