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锦衣卫可能许多人会和东厂联系起来,他们有很大区别,最大区别就在于锦衣卫们是完整的,他们的天子的亲卫队,直接听取天子的命令,每一个人都要进行严格选拔和训练,由于保密性很强,导致当时的史官们对这个组织的描述也显得扑朔迷离,那么像这样一个组织为什么佩刀却会叫绣春刀这样一个名字呢?
在唐朝,杜甫曾写过一首《入奏行赠西山检察使窦侍御》,诗中提到一位受到皇上信任的御史,奉皇上之命,替他巡视天下,而此人便身着绣衣,而诗中“绣衣春当霄汉立”被宋人简化为绣春一词。作为明朝天子身边的侍卫,锦衣卫听命天子缉拿犯人,斩杀奸恶,与之很是相似,所以他们的佩刀也就有了绣春刀的名字。
在明朝,工匠所做的每一把绣春刀都经历千锤百炼万般工序,制作过程和原料采用很复杂,这也就是其刀锋利但却无法为整个军队配置的原因,他的产量太低了,所以只给天子的亲卫锦衣卫们配置了绣春刀。此刀可刺可砍,在影片中我们就能看到,这把刀削铁如泥,双手握刀用力一挥竟是将马头斩下。
然而就这样的神兵利刃,现在居然没有一把出土,我们只能在史料以及明朝画作上看到这把刀的样貌,但是也有记载说绣春刀只是锦衣卫还是皇家仪仗队时所佩戴的,用于祭祀等方面的礼器。不过想想锦衣卫之后拥有如此恐怖的实力,也许在奉命执行公务之时就用这一把礼器也能将目标悄无声息的斩杀呢,怎么说这把礼器也是一把刀,到了不得不需要动刀子的时候,武艺高强的锦衣卫就算用这样一把刀也不是不可能的。
从明朝画作中我们能看到绣春刀刀身较长,具有弧度形似唐刀但刀柄又更长,可以双手把握。但这把神兵具体的样貌我们无从得知,无门无从得知为何他在历史中居然无一留存,只能等待有一天,我们的考古学家们可以找到,让它重见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