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我不墨守成规,也不怀狭偏见。我既能一掷决生死,也能一笑泯恩仇”。这样的大襟怀,这样的奇女子,跨越两千年后,仍然让世人嗟叹不已。
记得《芈月传》播出后,激起了大家对这段历史的兴趣,不断有人诟病剧中的硬伤。导演郑小龙表示“如果一部电视剧让大家重新回去翻史书,甚至形成街谈巷议的景象,自己乐见其成”。
其实,我也是翻过史书的,比如《史记》、《资治通鉴》,最后因为这些大部头,又有些晦涩难懂,只好作罢。
[var1]
于是带着心里的些许疑问,走进了那段与芈月有关的战国风云。
个人的力量再强,都强不过那个时代
电视剧中,当芈月准备从秦宫逃走时,张子的一段话耐人寻味,大意是:大争之世,唯有秦国可以破局称霸天下。芈月能够留在秦国是她的命数与幸运,离开秦国的芈月将会失去所有的依傍,不具备任何的力量。
[var1]
熊逸解读《资治通鉴》里也提到,在风起云涌的战国,秦国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政治优势。秦国得到了周朝的信任,获得讨伐西戎的权利,从而突破军队限制。
二是地理优势。秦国地处西方,在平定西戎后,特别是平定巴蜀后,秦国再没有后顾之忧,可以放心地和六国周旋。
[var1]
三是人才优势。秦国曾被认为是蛮夷国家,为扭转落后局面,可以说是求贤若渴。最著名的就是五羊大夫百里奚和他的好朋友蹇叔。再后来就是商鞅,还有范雎、张仪等人。
这一切都为宣太后在历史舞台上崭露锋芒,为秦国成就霸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var1]
有人说“世界上最难的事,莫过于把别人的钱装入自己的口袋,而把自己的思想装入别人的脑袋”。
在群雄逐鹿的战国,有一批人却把这件最难的事情做得风生水起,他们的名字是纵横家。
以张仪为代表的连横派,极力让其他国家与秦国结交,瓦解六国联盟。而以苏秦为代表的合纵派,主张让六国联合起来对付日益强大的秦国。纵横家们穿梭于各国之间,用三寸不烂之舌四处游说,让战国风云更加扑朔迷离。
[var1]
特别是张仪,他虽然是魏国人,也曾担任过魏相,但他身在魏国,心在秦国,最后成就了秦国大业。如果说白起以赫赫战功立足,张仪则以谋略雄辩威慑天下。孟子的弟子景泰称赞道: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var1]
宣太后与义渠王的情感纠葛,让其成为了永远的话题女郎。
但无论怎么样,在此期间三十多年,秦国和义渠相安无事,义渠从未做趁火打劫之事,这或者真的要归功于宣太后。
[var1]
义渠国虽然不大,却一直是秦国心目中的一根刺。他们经常在秦国西北边伺机而动,往往让秦国不能全力以赴地应对东边六国。
或者是出于无奈,宣太后牺牲色相,宽衣解带,牵制义渠王三十多年,还生了两个儿子。而当秦国势力强大,宣太后立刻诱杀义渠王,然后灭掉了义渠国。
[var1]
这位“手起刀落”的宣太后,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太后,开创了女性执政的先河。
那么这份感情,到底是两情相悦还是政治需要,可能是永远无解之谜。
[var1]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穿越两千多年,一切尘埃落定。
不妨翻开这套《资治通鉴熊逸版》,一个个生动的人物,一段段前尘往事,重新跃然纸上。
[var1]
正如万维钢所说,这版更鲜活的历史只会让你更加热爱中国历史—不是那种“我家祖上特厉害”的爱,而是实实在在的亲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