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谋士有很多,掌握风水玄术之人也不少,如果将这个范围拉长至整个封建社会来看,那著名的军事谋略家、风水家更是数不胜数。但不知读者朋友们发现一件事没有,那就是这些其他著名的历史人物,如果要陈述他们的功绩,永远都是拿诸葛亮来当比较级。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明初开国元勋刘伯温,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地位非常高,但人们对他的评价是什么呢?“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反正不管怎么说,就是要拿诸葛亮来比较一下。能够被这些其他“大佬”们当作比较级,诸葛亮的地位想必不用再多说了吧?
不过《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的确被过度神话,比如说书中关于“六出祁山”的情节,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公元228年,据刘备去世,少主刘禅登基已有5年。诸葛亮想起曾答应过刘备的,要匡扶汉室,带领蜀汉兵马一统天下的承诺,向曹魏发起了第一次北伐战争。
在公元228年到公元234年这6年时间内,诸葛亮总共发起了大大小小5次北伐之战,唯有第一次跟第五次打到了祁山,因此六出祁山真正的说法应该是二出祁山。不过不管到底是几出祁山,这5次北伐战争,却都以失败告终,不仅大大拉低了蜀汉整体实力,还让诸葛亮耗尽心神,最终命丧第五次北伐之战中。
公元234年2月,诸葛亮率十万大军攻魏,却因同盟东吴退兵,只得在五丈原与司马懿所率的魏军相持。诸葛亮在等,等一个攻打魏国的机会;司马懿也在等,不过他不是等大破蜀军的机会,而是在等诸葛亮去世。
司马懿早就通过探子回报得知,诸葛亮为北伐之战耗尽心血,连饭都已经不怎么能吃得进去,司马懿叹息道:“事务繁忙又作息不良,诸葛亮还能活多久呢?”果然,相持不过100多天后,诸葛亮在军中吐血而亡。
诸葛亮临终前留下关于如何安葬自己的遗言,并要求蜀军退兵后再执行自己的丧葬事宜,遗言是为“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要求,主要有3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诸葛亮本来就节俭,生前就不在意排场,又怎会在意时候的规格呢?另一方面,五次北伐之战对蜀汉实力消耗过重,虽然在刘备去世后,是诸葛亮一力撑起了蜀汉朝政,但他还是难免会感到愧疚,不想再浪费财力在自己丧葬事宜之上。
而最后一方面则跟蜀汉士兵有关。如果大张旗鼓安排自己的丧葬事宜,肯定会引起军中惶恐,给曹魏攻打蜀军的机会。为了能够让士兵们顺利退回,减少伤亡,诸葛亮宁愿秘不发丧,将自己去世的影响力降到最低。
怪不得司马懿知道诸葛亮临终时的这一系列安排后,都忍不住赞叹:“亮真天下奇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