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西汉名臣萧望之两度辞官,是不是“恃宠而骄”?

西汉名臣萧望之两度辞官,是不是“恃宠而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3611 更新时间:2023/12/18 4:33:44

●西汉名臣萧望之两度辞官,“恃宠而骄”要不得

辞官在历史上很常见,有的被人称道,比如北宋范仲淹曾五次上书推辞位高权重的清闲职务,甘于驻守边疆;有的则不太光彩,可能功利心太重。

推而广之到现代社会,比方说在事业单位或者公司企业,几乎人人都希望升职,但有时候会面临一些问题。例如被上级安排了不中意的职务,或者被派到不愿意去的外地。如果上级不是故意“整人”,个人也没有被降职,对于大多数人年轻人来说,一般会选择妥协,毕竟是一种锻炼。

这种情形还是挺多的。就拿一个学历很高的知识型人才来说,是否有才干,上级都会看在眼里。一旦获得赏识,有的上级为了提拔这个人,往往先安排他到基层锻炼,说白了就是过渡。这时候如果上级并没有点破,可能有的人就不乐意,认为自己这么高的学历屈才了,产生抗拒,结果好事变成坏事。这种态度一般不可取,年轻人还是要多认识自己的不足,多历练为好。

还有一种情形,如果上级特别喜欢这个人才,即使他不服从安排,上级也会给他另找一个更“安逸”的职位,慢慢提拔。但这样的人就有点“恃宠而骄”了,长远来说不是好事。人多磨炼,多经历一些困难才是完整的人生,对事业也很有帮助。

该请出我们今天的主角萧望之了。他的两次辞官都有点“恃宠而骄”的味道。萧望之是西汉开国大功臣萧何的后裔,但从他爷爷开始就没有做官,以修理地球(务农)为生。萧望之自小是个学霸,在京都长安进修时候有了名气。那会儿是汉宣帝初期,汉武帝的托孤重臣霍光熬死了汉昭帝,依然掌权。凡是有点知名度、被引荐做官的人,大都要经过霍光(霍去病的弟弟)的面试。

不过见霍光可不是那么轻易的,先得脱了衣服搜身,确定没带板砖菜刀之类的武器,然后由两名膀大腰圆的卫士“押送”陪同。萧望之在引荐之列,但很反感这个程序,不愿意进去。霍光听说后,自然也不待见他。于是萧望之受到打压,经过考试,三年了才当上了门卫,看守皇家园林。

霍光死后,萧望之才获得升迁的机会。汉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长安下了大冰雹,萧望之给朝廷上书,以自己的博学多才论述“灾异”,获得大老板汉宣帝的青睐。宣帝让他担任身边侍从(谒者),一年之内连升三级,萧望之已经是俸禄二千石(dàn)的高官,这简直是火箭般的蹿升。

两年后,宣帝想让萧望之历练一下,任命他为平原郡(山东西北部一带)太守。西汉的郡守都是二千石俸禄,对萧望之来说相当于平级调动。但萧望之不想离开朝廷,再说他的职务是丞相助理,比较闲适自在。萧望之到任不久,给宣帝上书,大致就是说俺的才干适合在朝廷,多给陛下提好的建议,朝廷大事决策好了,地方上不愁治理不好。要是别人这么说,皇帝可能会不高兴,但是萧望之就是不一样,皇帝说那就回来吧。把他调入少府管事,打理皇室事务。这是萧望之第一次拒绝皇帝的安排。

公元前64年,才一年过去,宣帝越发觉得萧望之是个人才,因为他博通经学,办事稳重。宣帝有心慢慢提拔他为丞相。可这种想法,总不能当面告诉萧望之。宣帝打算先让萧望之去京畿重地左冯翊(紧邻长安)当一把手,搞点成绩出来。

问题是左冯翊离京师这么近,萧望之还是不想去。因为他这时的少府职务权力不小,表明看还是平级调动,实际是降职了。萧望之心里犯嘀咕,以为自己做错了什么,不招皇帝喜欢了,愁眉苦脸。他给皇帝上书说,最近生病,恐怕不能赶路。

汉宣帝刘询刘病已)是汉武帝逼死的那个太子刘据的孙儿,人家可是在民间长大的,何等聪明。他看出萧望之的心思,无奈之下派了个亲信金安上去讲明情况。顺便说一下,金安上的的老爸很厉害,是匈奴人,汉武帝的托孤重臣金日磾(mìdī)。金安上来到萧望之家,告诉他说,这是老板器重你,专门让你镀金去的。之前你在平原郡时间太短,这次让你去京畿锻炼。萧望之这才高兴起来,表示没病,喜滋滋上任去了。

萧望之遇上汉宣帝是他的运气。种种原因,萧望之在宣帝时没当上丞相,但宣帝临死前任命他为辅政大臣之一,也算位极人臣。萧望之有才干不假,最后终于因为一些小瑕疵,在汉元帝时被人诬陷入狱,绝望自杀了。

萧望之的事儿在今天也具有警示意义。有上级的宠爱,本来就会被人忌恨。他两度不服从安排,就算上级不往心里去,被别人看在眼里,已经是一种“黑材料”,这种处事方式时间长了难保不出意外。所以我们要以史为鉴,不论身处什么位置,妄自菲薄要不得,恃宠而骄同样要不得。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下方评论留言、点赞、转发参与评论哦。关注小编,以后将会带给大家更多的精彩内容。本文为百家号作者“灞上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参考资料:《汉书》、《资治通鉴》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没有这个人,你可能永远不会知道,狄仁杰曾在这个世间出现过!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狄仁杰第一部1,狄仁杰怎么死的,狄仁杰

    那些想成大事的人,除了必备的个人素质外,还有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得有人去赏识和提携你。否则,你就会像沉默的大多数一样,一辈子只能被埋没在,从缅甸排到博茨瓦纳的柴火堆里。神奇的狄仁杰,以其精准而深刻的断案能力,早已名垂青史。但在他没出道之前,只是汴州官府的一名最低级小吏。年轻时代,自视甚高的他,空怀

  • 华容道私放曹操的不是关羽而是另有其人,这么多年大家都错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而曹操在逃跑的时候,路过华容道,关羽把守华容道却放走了曹操。其实,真正放走曹操的不是关羽,而是另有其人,他就是诸葛亮。这一切都是诸葛亮算计好的。关羽义气如山,当年投降曹操,曹操对他三天一小赏五天一大赏,还赐给了他一匹赤兔马,这相当于是老板给了员工一辆兰博基尼啊。曹操知道不能力敌,打起了感情牌,曹操当

  • 隋炀帝死后,皇后先后被五位皇帝宠幸,48岁时还迷得李世民神魂颠倒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隋炀帝的皇后简介,隋炀帝的皇后和李渊关系,隋炀帝相关事迹

    说起千古一帝,人们很容易想到秦始皇和隋炀帝。2013年4月,江苏扬州市邗江区一处房地产项目施工时发现了一座简陋的唐初风格的墓地,最后经过考古专家对墓志铭的解读最终确认这是隋炀帝杨广和萧后的墓地。虽然两人贵为皇帝和皇后,但是寒酸的墓地还是让人唏嘘不已,今天笔者就给大家介绍萧后的故事。历史上的萧后一生堪

  • 为何现在有人,拼尽全力否认汉武帝的功绩?这对汉武帝来说不公平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汉武帝刘彻,听王立群讲汉武帝全集,秦始皇与汉武帝

    第一:汉武帝和匈奴之间的战争不是惨胜小编非常不明白,这些人究竟是从哪里得到汉武帝和匈奴之间的战争是惨胜这种答案的。汉武帝和匈奴之间的战争并不是惨胜,甚至可以说是全胜。说实话,如果不是当时匈奴跑得快,卫青和霍去病估计能让匈奴这个种族彻底从世界上消失。为什么在这种总情况下总有人怀疑,卫青和霍去病的战斗力

  • 李世民杀兄娶嫂,却为什么不敢杀了父亲李渊?不是不杀是没有必要杀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是,李世民弑兄杀弟,过程可以说是万分精彩,可是很多人都忽略了最后的结局,也可以说是这个故事的后续。大局已定,李世民马上派刚刚杀了齐王的尉迟恭进宫保卫当时的皇上李渊,目的就是让尉迟恭控制李渊,李渊的反应可以说出乎人的意料,大家可能会想着李渊会发火,会生气,可是偏偏没有想到李渊会顺势而

  • 闻太师:一个既有诸葛亮的命,又得了诸葛亮的病的老人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纣王登基坐殿第七年,春二月间,北海七十二路诸侯袁福通等反叛。消息传到朝歌,太师闻仲立刻奉敕征北。闻仲对朝廷有多重要,不言而喻。他是帝乙的托孤重臣,号称“文足以安邦”,既然如此,闻太师该是文臣才对,就像执掌司天台的太师杜元铣一样。托孤之臣,又是文臣,本该坐守朝堂,劝化天子才是。然而纣王年间的第一场大型

  • 唐朝最悲情的和亲公主:先后嫁给祖孙三代,至死都没能再回到故土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唐朝21位皇帝顺序,唐朝最悲惨的公主,唐朝爱情野史

    众所周知,在古代当中原王朝实力不强大时,面对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侵,经过会采取和亲的方式来拖延以求自保,这样的情况的汉唐两朝表现的尤其明显。今天小编将给大家介绍唐朝和亲公主咸安公主的故事,这位公主成为和亲公主之后曾先后下葬回纥祖孙三代,这是古代中国和亲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咸安公主,唐德宗李括的第八个女儿,

  • 为何总有人黑刘备的身世有问题?这件事情罗贯中必须得负全责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刘备的身世是真实的吗,罗贯中对刘备的评价,三国演义刘备身世片段

    说到这里就不得部不说一说古代的宗法制度了。从周朝开始,中原王朝就已经有一套非常完整的宗法制度了。在这里小编就简单的说了,不引经据典了。首先在古代,有继承权的人就只有嫡子,只有嫡子可以曾自己是其祖先的子孙,因为他是家族的继承人,这是这有继承人和嫡子才有的权利。就像汉朝的历代帝王一样,他们肯定会说自己是

  • 有人谣传杨贵妃不仅胖还有狐臭?这种没有根据的话,也能信?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杨贵妃有狐臭吗有多严重,韩国杨贵妃,杨贵妃高清免费看

    说杨贵妃胖,这完全没问题。在唐朝那样一个一胖为美的朝代,杨贵妃要是瘦了还真常异类了。毕竟历史上的“肥环瘦燕”这一词也不是凭空出现,肯定是有一定依据的。但是所杨贵妃有狐臭这件事情就有点过分了,没点历史依据就胡编乱造,这不好吧!杨贵妃如果真的有狐臭的话啊,在她当秀女的时候,肯定第一波就给刷下去了,就算是

  • 刘邦杀丁公究竟是什么原因,丁公该不该杀?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很多古代的君王以大局为重,不会像普通人一样快意恩仇,对仇怨往往也以德报之。比如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因骊姬之乱,重耳曾被自己的老爹派了个宦官追杀,这人下手毫不留情,重耳跑得快,被砍去一截衣袖。重耳回国掌权后,认为这个宦官忠于君主,于是不计前嫌,保留了他的职务。东汉的建立者光武帝刘秀,早年他的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