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存在,以及现代基于其改编的影视剧作品的影响,三国那段历史几乎人人都能张口讲几句,可见普及率之高。《三国演义》为弘扬中国历史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不过它毕竟是演义,除了一些大事件,也有许多与史实不符的地方,但这丝毫不影响《三国演义》的可读性。
小说中第二十一回,曹操请刘备喝酒,“煮酒论英雄”,事后不久派刘备前往徐州,等于放走了刘备,这是西晋陈寿的《三国志》中也有记载的。
“煮酒”这段内容小说中的描述比较好玩。曹孟德有点不厚道,先是派两员猛将带几十号人过去请刘备,吓了刘备一跳。不就是请喝酒,偏搞这么大阵势。见了刘备,曹操劈面就说:“在家做得好大事!”又吓得刘备心脏狂跳,原来是取笑他在菜园子干活。酒过三巡,曹操指着刘备口沫横飞来了一句:“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更是惊得刘备手中的筷子都掉了,只好拿打雷掩饰过去。
曹操明知刘备将来必成对手,还放他走人,原因无非是当时局面不能杀他,否则会大失人心,于招揽人才也不利。郭嘉和程昱在刘备刚投靠到许昌时候,就劝曹操杀了他的。刘备前往徐州后,郭、程二人顿足叹气,劝曹操赶紧派人去追,但是龙已入海再不回头了。
《三国志》与小说中还有一处相同情节,就是刘备在“煮酒”后对曹操起杀心,他明白待在曹操身边没有好下场。当初汉献帝不甘被压迫,用鲜血写下“衣带诏”,命董承、王子服等人密谋杀掉曹操,那时刘备并不敢加入。“煮酒”事件后刘备就参与了谋划。公元200年曹操得知此事大为光火,亲自出马攻打刘备,刘备跑路,关羽被擒。
那么我们说的刘备有机会杀曹操又是怎么回事呢?当然不是与董承谋划的那次,时间要更早。
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刘备在徐州被吕布击败,没多久又败于袁术之手,后来不得已到许昌投靠曹操。曹操给刘备请了个“豫州牧”的官号,又给他兵马,牵制吕布等军阀。建安三年(198年),刘备又败于吕布,只得再次回到许昌。
刘备两次在许昌寄人篱下,期间有一次与曹操出去打猎,就发生了关羽劝刘备杀曹操的事儿。东晋史学家王隐著有史书《蜀记》,其中记载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
《蜀记》讲到,刘备在荆州的时候,被曹操带兵追打,演义中张飞当阳桥阻敌、赵子龙长坂坡大展神威就发生在这期间。可是刘备毕竟被打的狼狈不堪,一路逃跑,后来与关羽的水军会师,地点是夏口(湖北武汉)。关羽见到刘备,埋怨说“往日猎中,若从羽言,可无今日之困”(蜀记原文)。
关羽意思是当年在许昌打猎时候,曹操身边的人走散,剩下没几个人,劝刘备杀了曹操,但刘备没同意。《蜀记》中刘备回答关羽说“是时亦为国家惜之耳;若天道辅正,安知此不为福邪!”刘备说的是,当时认为曹操有心匡扶汉室,杀了他反而要坏事。
按《蜀记》记载,“许昌出猎”当然发生在“煮酒”事件之前,那时候刘备不愿意对曹操动手。那么刘备的理由果真是他所说的为天下国家考量吗?个人认为没有这么简单,刘备应该有两方面顾虑。
第一:刘备当时是走投无路投靠的曹操,人家好心收留了他,还给他官做给他兵马,于情于理都不能趁人家身边人少就要干不仁不义之事。正常人都不会这么做,何况刘备。关羽也不过是说气话,后来在华容道同样放了曹操一马,也是感念曹操恩德。
第二:即使曹操身边人少,许昌毕竟是人家地盘,在此处动手,能不能全身而退就两说了,干下这等事又投靠谁去?出于己方安全的考量,刘备也不能答应。
最后,换个角度考虑问题,以刘备的心胸,换作曹操来投奔他,他也不会杀曹操。要是没有这样的胸怀眼界,刘备也当不上蜀国皇帝。不管英雄还是枭雄,都有共同之处。
参考资料:《三国志注》本、《蜀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