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秦桧五人组的那些事儿,笔者不再逐一细说。他们作为主和派,因合谋杀害主战派岳飞而遗臭万年,岳王爷神位前,一跪便是千年。有关宋徽宗引起靖康之乱,导致宋朝赵氏建炎南渡,两宋交际的节骨眼上,朝堂上出现或战或和两大派系。最后,以秦桧为首的主和派,成功地“碾压”岳飞韩世忠为首的主战派,从此南宋偏安一隅,过着“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安逸生活。
对于这段决定宋朝未来走向的朝堂之争,后人基本上抱着肯定岳飞主战,否定秦桧主和的观点。实际上,秦桧主和的观点一定是错误吗?抛开戏曲演义,秦桧主张议和也存在一定的合理方面。
对待游牧文明,强盛的王朝没有一个是打出来的
不知兵而好言兵事,不知国而好言国事。——秦桧
这是秦桧对迂腐士大夫的态度。很多知识分子总以为自己熟读兵家典籍,再凭借一些儒家大义的鼓舞,便以为自己能够统领百万雄狮,消灭敌人易如反掌。他们以为救国救民完全是靠满腔热血的指引,和口若悬河的道德文章,实则坐井观天。
战争是要花钱的,而且是无底洞。特别是农耕文明的中原王朝,主要作战兵力以步兵为主。有句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农耕步兵对粮草的依赖性很强,不经过盛世积攒府库,中原王朝没有与游牧民族抗衡的本钱。游牧民族以骑兵为主,他们没有粮草供应的概念,采取“打谷草”(边打边抢)的方式,走到哪抢到哪,渴了便接杯马奶,饿了啃两口肉干。中原步兵不喝点稀饭,不炒个蒜苗肉丝能对付过去?
汉武帝是何等的英明神武,他之所以能够与匈奴血拼到底,不过是依靠文景之治攒下的那点钱财而已。即便是汉武帝,晚年时也认识到自己穷兵黩武的弊端,大汉王朝经自己折腾三十年,已经变得危机四伏,迫不得已颁布“轮台罪己诏”来缓和矛盾。
明君圣主辈出的西汉初期,都还要委曲求全与匈奴和亲,难道汉高祖、惠帝、文帝、景帝,再加上汉初三杰、周勃、晁错、东方朔等贤臣都不如宋朝主和派高明。不过是经过多次交手,认识到即便是打赢匈奴,他们一溜烟跑进草原大漠,根本拿他们没有任何办法。所耗费的战争成本实在太大,与其大兵碾压,不如怀柔收买。
包括唐朝对待游牧文明时,都没有采取穷兵黩武的过激方式,不到万不得已,能坐下谈和便不轻易动武。好比,有个无赖的向你要一百块钱,你是动手揍他一顿,还是拿钱息事。道理是一样的,强盛的王朝没有一个是打出来的,游牧民族不就是缺钱吗,中原王朝不差钱,给你点钱买个天下太平,何乐而不为。
胡无百年运,何必急于一时
历史上有个著名的论断“胡无百年运”,说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后,很少能撑过一百年的时间。历史上,任何一个游牧文明刚刚崛起时,都是打遍天下无敌手。此前的匈奴、柔然、鲜卑,他们都曾给华夏文明带来沉重的困扰,最后还不是全部消失历史长河。包括刚刚被女真消灭的契丹,高粱河之战、雍熙北伐、澶渊之盟,宋朝的先帝爷对它束手无策,为何辽朝契丹人那么强大,最终还是被女真人消灭。因为它走向汉化!
游牧民族刚崛起时都很厉害,一旦它入主中原,与中原文化交流加深,无一例外会被中原繁荣的文化所吸引,不可避免地会采取汉化。从前,使刀耍枪干不过你,等你从马上跳下来,捧起子曰诗云,你就变成了我。你跟我一样开科举、赋诗词,你还能是我的对手吗。按照秦桧一派人的看法,没有必要与女真金国人逞一时之勇,不如暂避其锋芒,采取怀柔收买。等女真人从马上下来,再与它争中原之主未尝不可。
岳飞的人设是个错误
南宋朝廷主战派有很多,绝不只有岳飞一人,韩世忠、吴阶等人都是力主开战,为何岳飞惨遭谋害。因为岳飞塑造的人设,早已给自己埋下祸患。
岳飞有句口号说“克复幽云十六州,迎回二圣”。克复幽云十六州没有任何问题,迎回二圣的麻烦实在太大。徽钦二帝作为宋高宗的父皇和皇兄,一旦回到宋朝,那么朝廷由谁说了算。一家三位皇帝,都是经过名正言顺的登基仪式。如此一来,只会搅得天下更加不安宁。
自古以来,从没有一朝有两位太上皇。万一岳飞成功,宋朝不仅出现太上皇,还会多出不尴不尬的太太上皇,必然成为天下和史家的笑话。
结语
结合历史来看,秦桧对待岳飞一事确实做得不够地道。除此以外,还真没有发现他大奸大恶的劣迹。此人精通书法绘画,又能知人善任。秦桧死后,遭到历代帝王一贬再贬,不过是有人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达到收买人心的效果。历史需要客观地看待,特别是那些关乎国祚的节骨眼儿,绝不是常人凭借一番想象那么简单。所以,秦桧与岳飞的恩怨,不是简单的忠奸问题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