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擎天柱”袁崇焕,与韩信李靖齐名?3点原因证实被人为夸大

明朝“擎天柱”袁崇焕,与韩信李靖齐名?3点原因证实被人为夸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491 更新时间:2024/2/7 16:48:51

支持他的人,把大明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归咎为崇祯听信谗言冤杀袁崇焕,亲手除掉大明王朝最后一个明白人,导致明朝朝中无能臣,军中无良将,成为明朝灭亡的直接导火索。这位被说成“汉之韩信,唐之李靖”的明朝人物,真的像传说中那样厉害吗?

我看未必,甚至说差距很大。袁崇焕的职位与韩信、李靖不相上下,但带兵打仗的能力,实在差得太远。文官出身的他,文治有余,武略不足。与韩信、李靖这种职业将领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差距一·定位不同

因为出仕起点的原因,袁崇焕一直没有走出文官的属性,他更像是宋明理学熏陶的产品,身上有着明朝文官浓厚的“屈从”特点,一切都是以皇帝的旨令唯命是从,这是兵家之大忌。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战场上,各种状况瞬息万变,决定战争成败的战机往往昙花一现稍纵即逝。统帅必须用自己敏锐的目光,捕捉到微妙的战机,进而决定是进是退。

袁崇焕的文官柔弱,在诛杀毛文龙一事体现得淋漓尽致。公元1629年,袁崇焕主动上书请求朝廷派文官来挟制毛文龙。理由是,虽然毛文龙是一员悍将,对牵制金军有着很大的作用,但他消耗的钱粮太大,必须有人来帮毛文龙管理后勤。

毛文龙本身是武将粗人出身,哪里能够忍受不知兵法为何物的文官挟制,随即上书替自己争辩。毕竟,袁崇焕的官职比自己大太多,毛文龙寄希望于缓和双方的关系,主动去拜见袁崇焕,结果双方没有达成共识。最后,袁崇焕把毛文龙给斩杀了。

此时,正是大明王朝用人之际,明朝没有多少人可以用,毛文龙算是能够拿得出手的悍将。只要他一心跟着明朝走,想要点钱给他就是,等到后金平定后,再想办法弄回来。但是袁崇焕不这么想,他不允许朝廷有跋扈将军存在。

表面上,袁崇焕是在替朝廷节约军饷。说到底,这是袁崇焕骨子里的官僚主义作祟。

与袁崇焕相比,韩李二位战神则更像是军人。他们在战场上没有那么多杂念,永远都是以取得胜利为根本目的。至于其他乱七八糟的君臣礼数,一般不在考虑的范围内。

楚汉荥阳之战时,刘邦项羽围得水泄不通,差点沦为瓮中捉鳖。韩信认为出兵的时机未到,想让刘邦再坚持一会,再一举把项羽击垮。刘邦急得差点哭了,告急书信一封又一封发给韩信,韩信岿然不动。最后逼得刘邦没办法,亲自突围前往韩信的营帐,解除韩信的兵权,发兵解荥阳之围。

韩信的作战观念是,他的眼里只有战场输赢。哪怕主公身陷险境,也要等待最佳的决战时机。仗该怎么打,自己心里有数,要有章法,有节奏地开战。

再看李靖。唐太宗贞观四年,东突厥又想作乱,李世民派出凌烟阁功臣之一的唐俭前去劝降东突厥颉利可汗,双方洽谈快要成功时,李靖觉得劝降的方式不稳妥。游牧民族没有礼仪的观念,历朝历代说翻脸就翻脸,根本不能依仗。

所以,李靖假装不知道,谎称东突厥要反悔,私自发兵攻打东突厥,也不顾唐俭尚在东突厥营帐里和谈。幸亏唐俭福大命大,侥幸逃过一劫。唐俭向唐太宗告御状,李靖尚书请罪说:

此兵机也,时不可失,韩信所以破齐也。如唐俭等辈,何足可惜。

虽然李靖的作法有些不厚道,但是真正的将领就该如此。进士出身的袁崇焕,绝对不会做如此大不敬的举动,必然会再三上书朝廷请示。

但凡袁崇焕有三分名将的素养,崇祯二年“己巳之变”时,皇太极亲率后金主力绕道偷袭关内,袁崇焕应该给崇祯上书,希望崇祯坐镇坚守,自己带领主力关宁铁骑直取后金老营盛京。

如此一来,皇太极既攻不进去,又退不出去。南北夹击形成关门打狗,说不定明朝的国祚能够再延续百余年。

袁崇焕秉持“皇上”安危要紧的理念,千里驰援崇祯。把自己搞得师劳兵疲,完全被皇太极带入自己的节奏里。从此,明朝所有的布防全部瓦解,皇太极开始牵着明朝的鼻子走,使得明军极为被动。

差距二·业余军事家

依然以“己巳之变”为例,千里驰援也就罢了,袁崇焕也是出于忠君报国的想法。但客观地说,这场战争中,袁崇焕的军事水平被一览无遗。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明朝再不堪,它的综合实力也在后金之上。皇太极属于远征,崇祯属于进守。皇太极希望迅速决战,因为深入敌境作战,一是地形不熟,二是粮草供应是个问题。

明朝那么大的地盘,只要跟皇太极拖着就好。到时候,必然会不战自退。再派一支轻骑突袭盛京,料皇太极也坚持不长久。袁崇焕没有考虑到这点。

千里驰援也没有错,假如袁崇焕能够回京救驾时,再派出一小股精锐作出北伐的态势,与皇太极形成“遍地开花”的战术。皇太极攻占明朝的都城,明朝主力回救,明朝攻占皇太极的老巢,后金军的老少妻儿都在盛京,他们能不回救吗。

结果,袁崇焕选择下下策。没有派一兵一卒骚扰皇太极的老巢,最终决战的地点在明朝的地盘。

差距三·盲目自大

袁崇焕的书生意气太浓。崇祯元年,袁崇焕被任命为蓟辽督师时,踌躇满志对崇祯夸下海口,说“五年复辽”的军令状。

自古以来,哪位名将说话如此不着边际。关键是,袁崇焕此前没有多少对后金作战的经验,居然敢夸下海口,这是武将的大忌。军令状岂能是儿戏。

史书评价袁崇焕“好谈兵,以边才自许”,或许有一定的道理。袁崇焕的历史名气更多的是他的气节和明朝的历史环境造就,与他自身的军事实力似乎关系不大。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宋江为什么不跟方腊合作?真实原因不外乎这几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当他们带着胜利的消息回归,在京城的宴席上,一杯杯的毒酒就已经准备好了。归来的人已经所剩无几,他们为了朝廷用尽所有的力气,但是他们的最终结局却十分的惨。宣布他们官职的诏书才宣布了没有一会儿,新的官袍还没有递交到他们的眼前,他们的生命就画上了句号。在这之前,他们有过一次生的选择,只不过因为宋江在犹豫,还

  • 对明朝贡献最大的五个人,其中有一位的思想至今还在流传!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咱们来说下第一位刘伯温。说起刘伯温来,估计大家都很熟悉了,其实刘伯温的贡献对明朝到底有多大,还真就不用多说什么,毕竟他是咱们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可以堪比诸葛亮的人,尤其是那句:“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更是淋漓尽致的体现出了刘伯温这个人的分量,别的暂且不用多说什么,试问在中国历史上除了

  • 大明朝史:3位能改变明朝命运的大臣,可惜的是3位大臣都没被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注:本文由[金帆娱乐]作者独家原创,本作品未经作者允许,禁止抄袭转载。擅自侵权者,虽远必究!】大家都知道,明朝是一个能臣辈出的朝代,但是因为党争的原因,有些能臣即便是有能力也发挥不出来,其中最可惜的就是于谦,戚继光,袁崇焕这3位,因为这3位能臣如果能被重要的话,估计能改变大明朝的命运也说不定。遗憾

  • 大明朝史:为何对朱棣的评价那么高?看他推行的这条国策就知道了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注:本文由[金帆娱乐]作者独家原创,本作品未经作者允许,禁止抄袭转载。擅自侵权者,虽远必究!】大家都知道,很多人对明朝的争议很大,有些人认为明朝不好,有些人认为明朝很好,但是不管明朝好还是不好,反正明朝一直都在那里。不过,随着有些人对明朝的争议,也直接或间接的对明朝皇帝有些争议,甚至还有些人说明朝

  • 宋代朝史:南宋十万军民最后一战,为何没有战斗到底而是选择殉国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注:本文由[金帆娱乐]作者独家原创,本作品未经作者允许,禁止抄袭转载。擅自侵权者,虽远必究!】南宋崖山之战,就是宋朝十万军民最后的一战,当时因为陆秀夫抱着小皇帝跳海殉国的原因,所以当时南宋的十万军民也跟着小皇帝一起殉国了。很显然,这就让人非常不理解了,如果说十万军民为南宋殉国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

  • 明朝最昂贵的文物,成化斗彩鸡缸杯,2014年已市值2.8亿港币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一个“茶碗”价值2.8亿港币。它就是明朝成化年间的斗彩鸡缸杯。用途饮酒饮茶,造型如图所示,均以“敞口浅腹卧足”。明朝成化斗彩鸡缸杯,全球只有17件,中国拥有2件。2014年香港拍卖中心,刘益谦先生以2.8亿港币拿下,此举动刷新瓷器拍卖记录。拍得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后,刘益谦先生用它品茗一盏,刘益谦先生如

  • 大明朝史:李自成那么厉害,明朝都可以推翻,怎么就守不住呢?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注:本文由[金帆娱乐]作者独家原创,本作品未经作者允许,禁止抄袭转载。擅自侵权者,虽远必究!】说起李自成这个人来,很多人对他的争议就比较大的,原本他可以做一个救万民于水火的大英雄,结果很遗憾的给自己弄了个遗臭万年的骂名,如果李自成知道是这个结果,不知道他还会不会带领起义军推翻大明朝。不过,有一点确

  • 万历年间此人从海外带回一物,如今餐桌上常见,饥荒年救无数人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陈振龙是明万历时期福建的一个商人,他的老家是在福建的长乐。陈振龙早年读书很多,在当地也算是位神童了,他不到20岁就中了秀才。在家人及他自己看来,今后的仕途肯定是一片光明,可后来在一次乡试中却名落孙山。这次的乡试落选对他的打击非常大,从此无意于仕途,决定弃文从商,也正是由于他的这个决定,是他成为了中华

  • 历史上4位与皇位失之交臂的人,曹操最可惜,李自成是咎由自取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注:本文由[金帆娱乐]作者独家原创,本作品未经作者允许,禁止抄袭转载。擅自侵权者,虽远必究!】在中国历史上想做皇帝的人有很多,但是皇帝可不是想做就能做,不仅仅需要的是能力,而且更需要的还是要有机会。然而,即便是有能力同样也有机会,拿也未必就一定能得偿所愿,即便是能偿所愿也未必就能稳坐皇位,可见皇位

  • 明朝时倭寇猖狂,有50多个倭寇杀伤官兵5000多杀到南京城,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二战中是发生过少量鬼子占领一个村的情况,估计是因为日本的武器先进,很多人担心被闻讯赶来的其他鬼子报复才不敢反抗吧,也是很悲哀了。今天一看这个题目,明朝的时候,50多个倭寇从浙江一路杀到南京城,5000多人死亡,12万明军不敢救?说句实话,我是不愿意信的。很多人都分析了是因为这些日寇的战斗力强,还有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