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末年,崇祯帝为什么不选择南迁?

明朝末年,崇祯帝为什么不选择南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1274 更新时间:2024/2/13 17:03:31

明朝末年,天下糜烂,国内四处爆发农民起义,东北的女真人对大明虎视眈眈,崇祯帝面临的局面可谓是内忧外困,眼看着女真人步步紧逼,李自成即将威胁北京。在许多人看来,南迁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历史上晋朝、宋朝都有南迁的例子,而且都延续了一百多年。我们都知道朱棣迁都北京时,在南京保留有一套完整的行政机构,完全可以发挥首都的作用,那么崇祯为什么不选择南迁呢?

崇祯并不是没有考虑过南迁,有很多史料记载了南迁相关的内容,如《平寇志》卷八记载:

帝召左中允李明睿陛见...明睿...言:...却顾惟有南迁,可缓目前之急,徐图征剿之功。帝曰:“此事重大,未可易言”...帝四顾无人,曰:“朕有此志久矣,无人赞襄,故迟至今。汝意与朕合,朕志决矣,诸臣不从奈何?”

可见崇祯与大臣已经隔阂很深,统治集团内部相互猜疑,怎能并力成大事。

《明季北略》记载:

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三,左中允李明睿劝崇祯放弃北京,尽快南迁,皇帝告诉他:“汝意与朕合,但外边诸臣不从,奈何?”。李明睿说:“天命微密,当内断圣心,勿致噬脐之忧。”并请崇祯勿犹豫,尽快决断。崇祯帝一直有意迁都,三月初四日,崇祯对众臣说:“李明睿有疏劝朕南迁。国君死于社稷,朕将何往?又劝朕教太子先往南京,诸卿以为如何?”内阁首辅陈演、魏藻德反对“南迁”,并示意兵科给事中光时亨,严厉谴责李明睿,扬言:“不杀李明睿,不足以安定民心”。

崇祯一直犹豫不决,做不了决断,又容易被大臣所左右,四处掣肘。

《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崇祯十七年二月)诏征天下兵勤王...都察院左都御史李邦华、少詹事项煜、右庶子李明睿各言南迁及东宫监抚南京。上骤览之,怒甚,曰:“诸臣平日所言若何?今国家至此,无一忠臣义士为朝廷分忧,而谋乃若此!夫国君死社稷,乃古今之正。朕志已定,毋复多言!”

二月辛卯,督师大学士李建泰上书请驾南迁,愿奉太子先行。上谕阁臣曰:“李建泰有疏,劝朕南迁。国君死社稷,朕将何往!”大学士范景文、左都御史李邦华、少詹事项煜请先奉太子抚军江南。兵科给事中光时亨大声曰:“奉太子往南,诸臣意欲何为!将欲为唐肃宗灵武故事乎?”景文等遂不敢言。上复问战守之策,众臣默然,上叹曰:“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亡国之臣尔!”遂拂袖起。

可见崇祯并不放心让太子南下监国,并且想要固守北京,希望“国君死社稷”以成其名。

随着农民军步步紧逼,形势越来越不利,大同、宣府、昌平三大军镇官兵举城投降。崇祯急命辽东总兵吴三桂、蓟辽总督王永吉、密云总兵唐通、山东总兵刘泽清进京勤王。结果,辽东总兵吴三桂带兵缓慢行军,山东总兵刘泽清谎称坠马负伤来不了,密云总兵唐通虽然把军队带到了,但还没开打就全军投降了。

崇祯不愿意南迁的原因一是好面子,崇祯甚至拿“国君死社稷”来塑造自己的形象;二是过于信任守边的官兵,辽东、蓟州、宣府、大同、昌平、密云,共六大军镇都驻扎有大量官兵,结果由于崇祯多疑的性格,导致手下也未必绝对忠诚;三是错估形势,李自成2月还在山西,距北京千里之遥,没想到3月就已兵临北京城下。

明朝末年以来,政局动荡混乱不堪,1620年一1627年,明王朝七年内,从万历、泰昌、天到崇祯,换了四个皇帝,其中,1620年七八月份,一两个月内就换了三个皇帝

而且遇到了“小冰河”气候,天灾频仍,土地绝收,农民为寻找生路大规模起义。

朝廷也面临巨大的财政危机,全国土地大半属于地主贵族阶层,税收不上来,

贪官污吏也是数不胜数

李自成光是在各大臣家里收刮的钱财就超过七千万两,超过了明朝两年的财政收入。

更严重的是党争误国,内斗激烈内耗严重,国家政权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不能上下一心,最后从内部开始腐烂,可以说气数已尽。

崇祯并不是一个明君,他是一位有着太多小聪明而缺乏全局考虑和管理的皇帝,他急躁轻信、急功近利,刚愎自用,待人处事喜怒无常。

在崇祯看来,他自己不是亡国之君,而诸臣都是亡国之臣,永远正确的只有他天子崇祯。这一任性猜疑和多变的性格,害死无数可堪任用的杰出大臣和将领,而可用的人当然也越来越少。

同样,崇祯皇帝也不算一个昏君,因为他自即位以来,一直希望重振大明,他勤俭自律、清心寡欲、励精图治,确实为了朱明王朝奋斗终生,尽了他能尽的力,只能说崇祯是一位时运不济的皇帝,“非亡国之君,当亡国之运”。

END

欢迎关注公众号【今日乱侃】,更多精彩文章抢先看~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明朝的逆袭之战:是如何用两万残兵,一举扭转大局?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明朝中叶土木堡之变后明军大败,瓦剌部落一路南下逼近北京城,敌军来势汹汹,明朝守备力量不过两万余人,如何抵挡住10骑兵的冲击?明朝宦官乱政十分严峻,土木堡之变中宦官王振从中蛊惑,加上明英宗十分崇拜朱棣御驾亲征,不顾朝中大臣一致反对,亲自带领20万大军协同王振一同出征。此次出兵北伐事发突然,根本没有做好

  • 明朝王爷的悲哀,出城扫个墓都要得到朝廷批准才可以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随着前几年的穿越流兴起,相信很多人心中有过穿越的想法。有的人想穿越到古代当皇帝,有的人感觉当皇帝太累,而且危险程度很高,想穿越到古代当王爷,感觉王爷无忧无虑很是潇洒。而说起古代的王爷,其实也是一个危险系数很高的职业。以当下人气很高的明朝藩王来说,看似潇洒,实际上也就是一坐吃等死的职业,而且连最起码的

  • 北宋皇宋通宝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皇宋通宝,是中国古代钱钞之一。北宋类国号钱,乃为宋仁宗赵祯宝元二年至皇祐末期(公元1039—1053年)所铸之币。谱载,皇宋通宝除名珍九叠篆之外,还有篆书、楷(真)书二书体成对钱。其主铸材质铜、铁,小平篆楷对钱乃为宋钱普遗存较为丰厚。这个之外,谱载有篆书宽缘折二,谱批试铸币,未曾流用,是为不容易得到

  • 曾巩最惊艳的一首诗:欧阳修为之倾倒,不愧千古名篇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明初朱右选韩、柳等人文为《八先生文集》,遂起用八家之名,实始于此。明中叶唐顺之所纂《文编》中,唐宋文也仅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说,选辑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4卷,此书在旧时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流行。自明人标举唐宋八家后,治古文者皆以八家为宗。今天我们与大家分享的是八大家之一的曾巩

  • 明朝皇帝陵墓无一人敢盗,清朝皇帝陵墓全被挖遍,原因就1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明朝皇陵和清朝皇陵,论规模和影响,都在历代皇陵中享有极高地位,但两者的境况却完全不同。明皇陵保存完好,基本未遭到偷盗发掘和破坏。而清朝皇陵保存状况则惨不忍睹,除了顺治孝陵等个别皇陵未被偷盗发掘,其他帝陵全都惨遭盗贼的毁坏。都是皇陵,为何境遇天差地远?明朝皇帝陵

  • 民国第一悍匪,想学张作霖被招安,没成想最后却活成了宋江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他虽是土匪,但有一颗想被招安的心,看着张作霖从一个土匪变成手握大权的东北王,他心里很是佩服,所以想要被招安。为此他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大劫案,和北洋政府讨价还价,最终由匪变官担任旅长,就在他想要大展拳脚先定个“山东王”小目标的时候,被无情诱杀了,他就是孙美瑶。孙美瑶孙美瑶出生于1898年的山东省枣庄市山

  • 明武宗有十几个堂弟,杨廷和为什么选了最不听话的朱厚熜来继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杨廷和为罪之魁。怀贪天之功,制胁君父。定策国老以自居,门生天子而视朕。法当戮市,特大宽宥。革了职,着为民。—《明世宗实录卷八十九》当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之后,杨廷和与武宗生母张太后一起发难,迅速解决了政敌江彬等人。在明世宗从安陆来京城继位的三十七天里,杨廷和大权独揽,说一不二,俨然是大明朝的实际当家人

  • 明朝一位“奇人”活了128岁,每天只吃2种食物,现在却很少有人吃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长生不老,从古至今都是世人所一直追求的,从古代的帝王苦苦寻求长生不老药,到现代科技研究人体细胞生命结构。都是渴望有一天可以实现人类的长生梦,但是从古至今,依旧没有人实现长生不老。而大家在追求长生之道的同时,却有很多人做到了真正的长命百岁。在明朝就有一位叫做王世宁的“奇人”,他活到了128岁,据说他每

  • 李自成与吴三桂决战山海关,不料多尔衮亲率大军赶到,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可是,当吴三桂得知此情况后,不仅避而不见,而且立即还命人在城头竖起了数面白底黑字的大旗,上书“讨伐李贼,复我大明”。与此同时,吴三桂又命人将李自成派人射进城内的劝降书悉数射回,而且还再一次写了封断绝父子关系的信简,派弓弩手将其射往大顺军营。万般无奈,李自成便决定包围山海关,准备强攻。山海关一面环海,

  • 朱元璋残酷暴戾,为何明朝没有像秦、隋一样成为短命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大明终其一朝276年,不和亲,不赔钱,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种骨气是辉煌的汉唐王朝无法比拟的,也正因为如此,明朝圈粉无数,让无数炎黄子孙倍感自豪。朱元璋,明朝的开国之君,出身草根。一个乞丐登上了九五至尊,称他为历史上最励志的皇帝并不过分。朱元璋和秦始皇、杨广皇帝一样残忍,无视人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