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的逆袭之战:是如何用两万残兵,一举扭转大局?

明朝的逆袭之战:是如何用两万残兵,一举扭转大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333 更新时间:2024/1/15 5:54:08

明朝中叶土木堡之变后明军大败,瓦剌部落一路南下逼近北京城,敌军来势汹汹,明朝守备力量不过两万余人,如何抵挡住10骑兵的冲击?

明朝宦官乱政十分严峻,土木堡之变中宦官王振从中蛊惑,加上明英宗十分崇拜朱棣御驾亲征,不顾朝中大臣一致反对,亲自带领20万大军协同王振一同出征。此次出兵北伐事发突然,根本没有做好相关的准备与后勤工作,在下诏两日之后明军匆匆集结出发。

明英宗虽然崇拜朱棣几次征战漠北,自己却没有任何领兵作战的经验,而王振只是一个自大的宦官,这两个人的组合显然远远不及朱棣,从准备到出征一片混乱。即使如此明英宗还是一意孤行,大军出行随行的大臣有不少,然而有关军务的指挥权却由王振把持。朱祁镇对王振十分崇信,什么事情都交给他去办,这也注定了此次大军出征必然失败的结局。

说是出征更像是一次游玩,很快明军就暴露出了准备不足的问题。走到半路的时候粮草告急,许多士兵根本没有到达战场就饿死在路上,明军上下军心涣散,却只能听命陪着皇帝与大太监玩耍,更何况王振哪里懂得什么兵法,一通瞎指挥让明军屡战屡败,一路上没有任何好消息传来。

加上行军艰难环境恶劣,随行的大臣们再次劝谏明英宗回朝。不成想却激怒了王振,一意孤行坚持行军,对面的瓦剌部队早已知晓明军的情况,一路上闭而不战佯装撤退诱敌深入,等到明军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达到漠北深处,几十万大军在漠北漫无目的的四处游逛。等到明英宗玩够之后只能带兵回朝,然而真正遭遇危机的时候正是在回朝途中。

途中大军途径王振家乡,王振向皇帝进言为避免踩踏家乡青苗,建议大军绕路而行。这使得明军撤退时间过于缓慢,改道耽误了大量时间,等到了土木堡的时候,一直消失不见的瓦剌部落突然出现打了明军一个措手不及。明军士气低落几乎没有像样的反抗,两军交战明军惨败,20万大军全军覆没,随行50多名大臣战死,就连明英宗也被俘虏。

土木堡一战之后瓦剌部落士气大振,积蓄力量意图南下夺取中原版图。部落首领也先率领十多万瓦剌精锐进军京城,此时的京城内人心惶惶,20万大军是明军中坚力量,经此一战全军覆没。满朝文武悲愤惊恐,顿时乱做了一团,城内的许多百姓纷纷逃离,一些大臣们也在劝谏迁都南京。不过此时一个人站了出来,他就是于谦,一个凭一己之力为明朝续命的文臣。

于谦坚决反对迁都,只是城内守卫兵力不过两万,如何与瓦剌10万人马抗衡。于谦临危受命担任兵部尚书,并开始了他人生最辉煌的时刻,为了朝堂稳定,朱祈钰登基称帝将兵马调动大权授予于谦,轰轰烈烈的首都保卫战正式拉开了序幕。

于谦接受重任开始了准备,在朝中挑选大将,撤换京城守将进行人事洗牌,在朱祈钰的支持下于谦声威日盛。下令集结各地兵马进京,弥补京城守备力量的不足。至于战争急需的粮草器械,命令各地自行携带进京。一切部署完毕之后,有大将建议于谦将大军收拢在城内,囤积粮草坚守城池准备打长期消耗战,瓦剌远道而来如果久攻不下自然就会退兵。

于谦对此不置可否,认为这是在向敌军示弱。只能让敌人更加轻视,既然是战争就要正面对决不能退缩。此言一出众多将士都惊了,认为于谦太过莽撞,明军刚刚损失了几十万大军,兵力严重不足。

以目前的情况看敌我双方相差甚远,怎么能正面出击呢?

只是在皇帝的绝对支持下,手下的大臣们都不敢有什么异议。一代文臣于谦究竟做了什么,让明军在生死时刻守卫住了京城。

经过一番准备之后,各地集结的兵马先后赶来,全部列阵在前与瓦剌正面交锋。将城门关闭之后,于谦亲自在战前指挥,这个战法显然有死无生,十分刚猛。于谦同时下令若是部队在发起冲锋时有将领撤退可当场斩杀,有部队撤退则后队斩杀前队,这个命令将战场上所有人的命都联系在一起。

如此一来命令下达就只能坚决地执行,于谦还将城内的百姓联合起来,积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事后勤工作。军民一心联手抵御外敌。北京保卫战是一次足以载入史册的伟大战争,以于谦为首的文臣诛杀乱党坚决主战,在情况危急的时候及时拥立新君稳固了人心,加强与百姓的合作从而使得军民一心保城杀敌。

同时于谦能冷静分析敌我势力,了解双方的优势缺点,瓦剌骑兵擅长突袭兵力却十分有限,在攻坚战中无法发挥全部实力,而明军以城池为后背,以攻代守。同时发挥自身火器的优势,利用精良的装备优势发动攻击,充分结合双方的特点,从而确保了明军在危机中化被动为主动,打赢了这场战役。

史料记载:“谦亦忧国忘家,身系安危,志存宗社,厥功伟矣。”,无愧于后世评价。这场战争的胜利延续了明王朝之后的统治,于谦居功至伟,然而在后来的权力争夺中却沦为牺牲品令人惋惜。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明朝王爷的悲哀,出城扫个墓都要得到朝廷批准才可以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随着前几年的穿越流兴起,相信很多人心中有过穿越的想法。有的人想穿越到古代当皇帝,有的人感觉当皇帝太累,而且危险程度很高,想穿越到古代当王爷,感觉王爷无忧无虑很是潇洒。而说起古代的王爷,其实也是一个危险系数很高的职业。以当下人气很高的明朝藩王来说,看似潇洒,实际上也就是一坐吃等死的职业,而且连最起码的

  • 北宋皇宋通宝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皇宋通宝,是中国古代钱钞之一。北宋类国号钱,乃为宋仁宗赵祯宝元二年至皇祐末期(公元1039—1053年)所铸之币。谱载,皇宋通宝除名珍九叠篆之外,还有篆书、楷(真)书二书体成对钱。其主铸材质铜、铁,小平篆楷对钱乃为宋钱普遗存较为丰厚。这个之外,谱载有篆书宽缘折二,谱批试铸币,未曾流用,是为不容易得到

  • 曾巩最惊艳的一首诗:欧阳修为之倾倒,不愧千古名篇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明初朱右选韩、柳等人文为《八先生文集》,遂起用八家之名,实始于此。明中叶唐顺之所纂《文编》中,唐宋文也仅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说,选辑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4卷,此书在旧时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流行。自明人标举唐宋八家后,治古文者皆以八家为宗。今天我们与大家分享的是八大家之一的曾巩

  • 明朝皇帝陵墓无一人敢盗,清朝皇帝陵墓全被挖遍,原因就1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明朝皇陵和清朝皇陵,论规模和影响,都在历代皇陵中享有极高地位,但两者的境况却完全不同。明皇陵保存完好,基本未遭到偷盗发掘和破坏。而清朝皇陵保存状况则惨不忍睹,除了顺治孝陵等个别皇陵未被偷盗发掘,其他帝陵全都惨遭盗贼的毁坏。都是皇陵,为何境遇天差地远?明朝皇帝陵

  • 民国第一悍匪,想学张作霖被招安,没成想最后却活成了宋江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他虽是土匪,但有一颗想被招安的心,看着张作霖从一个土匪变成手握大权的东北王,他心里很是佩服,所以想要被招安。为此他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大劫案,和北洋政府讨价还价,最终由匪变官担任旅长,就在他想要大展拳脚先定个“山东王”小目标的时候,被无情诱杀了,他就是孙美瑶。孙美瑶孙美瑶出生于1898年的山东省枣庄市山

  • 明武宗有十几个堂弟,杨廷和为什么选了最不听话的朱厚熜来继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杨廷和为罪之魁。怀贪天之功,制胁君父。定策国老以自居,门生天子而视朕。法当戮市,特大宽宥。革了职,着为民。—《明世宗实录卷八十九》当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之后,杨廷和与武宗生母张太后一起发难,迅速解决了政敌江彬等人。在明世宗从安陆来京城继位的三十七天里,杨廷和大权独揽,说一不二,俨然是大明朝的实际当家人

  • 明朝一位“奇人”活了128岁,每天只吃2种食物,现在却很少有人吃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长生不老,从古至今都是世人所一直追求的,从古代的帝王苦苦寻求长生不老药,到现代科技研究人体细胞生命结构。都是渴望有一天可以实现人类的长生梦,但是从古至今,依旧没有人实现长生不老。而大家在追求长生之道的同时,却有很多人做到了真正的长命百岁。在明朝就有一位叫做王世宁的“奇人”,他活到了128岁,据说他每

  • 李自成与吴三桂决战山海关,不料多尔衮亲率大军赶到,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可是,当吴三桂得知此情况后,不仅避而不见,而且立即还命人在城头竖起了数面白底黑字的大旗,上书“讨伐李贼,复我大明”。与此同时,吴三桂又命人将李自成派人射进城内的劝降书悉数射回,而且还再一次写了封断绝父子关系的信简,派弓弩手将其射往大顺军营。万般无奈,李自成便决定包围山海关,准备强攻。山海关一面环海,

  • 朱元璋残酷暴戾,为何明朝没有像秦、隋一样成为短命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大明终其一朝276年,不和亲,不赔钱,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种骨气是辉煌的汉唐王朝无法比拟的,也正因为如此,明朝圈粉无数,让无数炎黄子孙倍感自豪。朱元璋,明朝的开国之君,出身草根。一个乞丐登上了九五至尊,称他为历史上最励志的皇帝并不过分。朱元璋和秦始皇、杨广皇帝一样残忍,无视人命

  • 朱元璋挑战历史自然规律,废除丞相制度,终究自食其果?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热爱历史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困惑,那么多的官职名称,该如何分辨,常见的有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的吏部尚书,有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的户部尚书,也有主管兵事的兵部尚书。更多的是我们分不清,看不懂的一些官名,比如:“司马”、“节度使”、“经略使”、“从事”等等。但要说印象最深,出现最多的非丞相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