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叶土木堡之变后明军大败,瓦剌部落一路南下逼近北京城,敌军来势汹汹,明朝守备力量不过两万余人,如何抵挡住10骑兵的冲击?
明朝宦官乱政十分严峻,土木堡之变中宦官王振从中蛊惑,加上明英宗十分崇拜朱棣御驾亲征,不顾朝中大臣一致反对,亲自带领20万大军协同王振一同出征。此次出兵北伐事发突然,根本没有做好相关的准备与后勤工作,在下诏两日之后明军匆匆集结出发。
明英宗虽然崇拜朱棣几次征战漠北,自己却没有任何领兵作战的经验,而王振只是一个自大的宦官,这两个人的组合显然远远不及朱棣,从准备到出征一片混乱。即使如此明英宗还是一意孤行,大军出行随行的大臣有不少,然而有关军务的指挥权却由王振把持。朱祁镇对王振十分崇信,什么事情都交给他去办,这也注定了此次大军出征必然失败的结局。
说是出征更像是一次游玩,很快明军就暴露出了准备不足的问题。走到半路的时候粮草告急,许多士兵根本没有到达战场就饿死在路上,明军上下军心涣散,却只能听命陪着皇帝与大太监玩耍,更何况王振哪里懂得什么兵法,一通瞎指挥让明军屡战屡败,一路上没有任何好消息传来。
加上行军艰难环境恶劣,随行的大臣们再次劝谏明英宗回朝。不成想却激怒了王振,一意孤行坚持行军,对面的瓦剌部队早已知晓明军的情况,一路上闭而不战佯装撤退诱敌深入,等到明军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达到漠北深处,几十万大军在漠北漫无目的的四处游逛。等到明英宗玩够之后只能带兵回朝,然而真正遭遇危机的时候正是在回朝途中。
途中大军途径王振家乡,王振向皇帝进言为避免踩踏家乡青苗,建议大军绕路而行。这使得明军撤退时间过于缓慢,改道耽误了大量时间,等到了土木堡的时候,一直消失不见的瓦剌部落突然出现打了明军一个措手不及。明军士气低落几乎没有像样的反抗,两军交战明军惨败,20万大军全军覆没,随行50多名大臣战死,就连明英宗也被俘虏。
土木堡一战之后瓦剌部落士气大振,积蓄力量意图南下夺取中原版图。部落首领也先率领十多万瓦剌精锐进军京城,此时的京城内人心惶惶,20万大军是明军中坚力量,经此一战全军覆没。满朝文武悲愤惊恐,顿时乱做了一团,城内的许多百姓纷纷逃离,一些大臣们也在劝谏迁都南京。不过此时一个人站了出来,他就是于谦,一个凭一己之力为明朝续命的文臣。
于谦坚决反对迁都,只是城内守卫兵力不过两万,如何与瓦剌10万人马抗衡。于谦临危受命担任兵部尚书,并开始了他人生最辉煌的时刻,为了朝堂稳定,朱祈钰登基称帝将兵马调动大权授予于谦,轰轰烈烈的首都保卫战正式拉开了序幕。
于谦接受重任开始了准备,在朝中挑选大将,撤换京城守将进行人事洗牌,在朱祈钰的支持下于谦声威日盛。下令集结各地兵马进京,弥补京城守备力量的不足。至于战争急需的粮草器械,命令各地自行携带进京。一切部署完毕之后,有大将建议于谦将大军收拢在城内,囤积粮草坚守城池准备打长期消耗战,瓦剌远道而来如果久攻不下自然就会退兵。
于谦对此不置可否,认为这是在向敌军示弱。只能让敌人更加轻视,既然是战争就要正面对决不能退缩。此言一出众多将士都惊了,认为于谦太过莽撞,明军刚刚损失了几十万大军,兵力严重不足。
以目前的情况看敌我双方相差甚远,怎么能正面出击呢?
只是在皇帝的绝对支持下,手下的大臣们都不敢有什么异议。一代文臣于谦究竟做了什么,让明军在生死时刻守卫住了京城。
经过一番准备之后,各地集结的兵马先后赶来,全部列阵在前与瓦剌正面交锋。将城门关闭之后,于谦亲自在战前指挥,这个战法显然有死无生,十分刚猛。于谦同时下令若是部队在发起冲锋时有将领撤退可当场斩杀,有部队撤退则后队斩杀前队,这个命令将战场上所有人的命都联系在一起。
如此一来命令下达就只能坚决地执行,于谦还将城内的百姓联合起来,积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事后勤工作。军民一心联手抵御外敌。北京保卫战是一次足以载入史册的伟大战争,以于谦为首的文臣诛杀乱党坚决主战,在情况危急的时候及时拥立新君稳固了人心,加强与百姓的合作从而使得军民一心保城杀敌。
同时于谦能冷静分析敌我势力,了解双方的优势缺点,瓦剌骑兵擅长突袭兵力却十分有限,在攻坚战中无法发挥全部实力,而明军以城池为后背,以攻代守。同时发挥自身火器的优势,利用精良的装备优势发动攻击,充分结合双方的特点,从而确保了明军在危机中化被动为主动,打赢了这场战役。
史料记载:“谦亦忧国忘家,身系安危,志存宗社,厥功伟矣。”,无愧于后世评价。这场战争的胜利延续了明王朝之后的统治,于谦居功至伟,然而在后来的权力争夺中却沦为牺牲品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