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唐王朝对王道和德治的运用

李唐王朝对王道和德治的运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534 更新时间:2024/2/6 18:55:44

唐太宗即位之初,对于总的治国方针仍处于模糊状态,当时朝中以长孙无忌等人为首,主张以威刑肃天下,效仿秦汉,将法治放在治国的第一位,施行霸道。

这一观点基于李唐王朝统治者本出于关陇地区大族,有胡族血统,于马上争夺天下,所以十分推崇强悍有序的统治方式,“以威刑肃天下”,而魏徵则“以为不可”,他提倡“王政本于仁恩”,治国应当以“爱民厚俗”为主,德化民众,“以宽仁治天下”,推行王道,崇尚德治,不忘前代历史,居安思危。

治国方向:王道

魏徵的“王道”思想是在孟子“仁政”“王道”思想的基础上,结合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和初唐社会现实而提出的总的治国方针。

它与魏徵一贯以来“爱民”“重民”的理念相一致,强调以仁德之道治理国家,是魏徵其他理念形成的基础和前提。

(一)源流追溯

“王道”一词在先秦时期就屡被提及,《尚书·洪范》中有“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此处的“王道”是指圣人治国为政的方法,治国者没有偏狭、大公无私,那么治国为政的道路则平坦而又宽阔。

对王道思想阐释比较多的是孟子,孟子的王道是以仁、义为主的治平国家之术。孟子在论述治国大道时,把仁、义、礼、智作为治国的主导思想,《孟子》开篇即有“王何必曰利?亦有仁而已矣”,仁的地位高于利,“仁者无敌”,将仁放在治国之术的核心地位,“仁则荣,不仁则辱”。

在孟子的观念中,施行王道后得到最理想的社会状态就是使人民“养生丧死无憾”,“民本”是重要前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保证百姓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再进行礼义教化,使人民身心俱安,国家强盛则指日可待。

不同于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战国时期群雄并起,各国追求富国强兵之术,变法已经到处开展,顾炎武《日知录》中将春秋与战国两个时代进行对比,发明阐述道:“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

在战国时期弱肉强食的时代环境下孟子的思想并不符合当时各国君主的需要,理想主义色彩浓厚,与将富国强兵视为头等要务的时代潮流相悖。

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有言:“梁惠王谋欲攻赵,孟轲称大王去邠。此岂有意阿世俗苟合而已哉!持方枘欲内圆凿,其能入乎?”孟子言必称舜,他的王道思想在当时并不受欢迎。与王道思想相对的是霸道,体现于法家思想中,以刑名治天下,本源黄老,远推申、商,尤其体现在商鞅的治国思想中。

商鞅说秦孝公以霸道之法治国,将仁、义、德、礼抛开,不以民先,不修德政,而以利为本。《史记·商君列传》中有:“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商鞅的思想中抛弃礼法仁义,轻视百姓的利益和想法,关注点在如何使民众服从管理,提高国家军事、经济实力,为君主谋利益。

商鞅的霸道之治与孟子的王道思想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先王故实、礼义教化在商鞅的霸道思想中没有什么价值,凡是对富国强兵有利的手段都可以施用,百姓是否和乐安宁则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实用主义色彩强烈。

这种治国思想见效很快,商鞅在秦国任大良造之后,极力推行新法,“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然而不施善政,不恩百姓,虽然能见一时之利,但其弊端太大,秦朝严刑峻法苛政世人皆知,秦之灭亡就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些历史往事为魏徵留下了深刻思考。

(二)“王道”内涵

魏徵的“王道”思想承继儒家,以仁、德为治政核心,兼有孟子的“仁政”思想和荀子“礼法并行”的治国理念。

魏徵的王道思想在其青年时期就已初见端倪,魏徵在和王通的交流中就问道“列国之风变,伤而不怨;郡县之政变,怨而不伤;何谓也”,话题指向百姓是否对君主存有仁义之心,君主又是否以仁义教化万民。贞观四年,魏徵与封德彝等人进行一场治国行王道还是霸道的论争,其意义指向德治与法治两种不同的治国理念,魏徵认为应行王道,即以仁义之心治理国家。

在这场论争中,魏徵将唐初理政与古之圣哲之治并提,“五帝、三王不易民以教,行帝道而帝,行王道而王,顾所行何如尔”,行圣哲之道,胜残去杀才是治国理政的重点,以德、仁行之于世,教化民众是唐太宗当前应遵循的治国方针。

魏徵亲历隋末战乱,自知隋末经济凋敝、战乱频仍,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惨状,大乱之后百姓期待着能有一个安宁和乐的生活环境,魏徵深明百姓之心,因有“凡人在危困则忧死亡,忧死亡则思理,思理则易教”之言。

百姓经过战乱必然渴望安宁,此时以德、仁治国,化民成俗,必然容易得多。隋朝末年李渊起义后的政令实施方向已偏于德、仁,“炀帝忌刻,法令尤峻,人不堪命,遂至于亡。唐高祖初起义师于太原,即布宽大之令。

百姓苦隋苛政,竞来归附。旬月之间,遂成帝业”,唐太宗在治国方面本就以“仁恕”为先,无论对待臣子、百姓还是外族,都多宽厚忍让之心。君臣二人于此处想法一致,因此“王道”就成为唐太宗在贞观时期治国理政的总方针。

总的来说,选择“王道”而非“霸道”依据的是初唐时期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且魏徵的“王道”思想本就源于儒家,选择“王道”即变相承认儒家思想在治国理政中的主体地位,是对儒家文士的肯定,也符合一直以来“文官治国,武官安邦”的传统认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魏徵的“王道”思想上承儒家,为社会现实服务,是理论性、实践性、现实性的结合。

治理原则:德治

魏徵的治国思想以德礼诚信为原则,他在给唐太宗上书时多次反复说明“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德礼诚信,国之大纲”、“君有一德,臣无二心”、“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而魏徵所提出的“德治”,其目标指向于“君德”,要求君主有德行、修德业,具体表现为君主要讲诚信、守礼法。

(一)形成原因

魏徵请求唐太宗将“德治”作为施政治国的原则是从唐初社会环境、历史经验和君主意愿三个方面进行考虑的。

唐初历经战乱之后,百姓对盛世太平自有热切的向往和渴望,“乱后易教,犹饥人易食也”。人心思治,君主用“仁义”对百姓进行教化,海内康宁非难事。魏徵在进谏时常总结隋朝灭亡的原因,隋炀帝倚仗前代积累,极尽奢靡之事,不修德业:隋炀帝把国家当成享乐的工具,放纵自我的欲望,忽略臣民的想法。

殷鉴不远,唐朝若想强盛起来,就须以隋朝为借鉴,以民为本,施行德政:魏徵向唐太宗论述施行德政的三个层次,希望唐太宗行上德之政,以隋朝旧事为鉴,不劳民众,君臣能够同修德业,以民为本。

且考虑到君主意愿时,唐太宗本人亦有志成为明君,行尧舜之道,“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将“德”作为治国之本,故魏徵的思想能顺利施行,其影响即“数年间,海内康宁,突厥破灭”,唐太宗称“使我遂至于此,皆魏徵之力也”.

魏徵的思想经时间验证,符合唐初国情,且取得很大成效。基于隋朝灭亡的经验教训,魏徵非常重视“德”在治国中的作用,他认为“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隋朝之所以灭亡在于不修德业,唐朝初期,唐太宗之所以在民众教化方面没有取得太大成效也是因为“道德未益厚,仁义未益博”。

君主的仁德应下行于民,教化百姓是在日复一日的潜移默化中才能取得成效,需要统治阶级在德礼教化上付出足够的耐心和毅力。

(二)中心概念:诚信

“信”是儒家思想中重要概念,孔子四教中即有“文、行、忠、信”,《论语》中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将信比作车上的横木,体积虽小,然不可或缺。

相对于朝廷来说,“信”是最低底线:魏徵的“诚信”理念同样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主要针对唐太宗个人言行在臣民群体中可能产生的影响,要求君主注意自身的诚信行为。魏徵认为“诚信”与“德治”密不可分,是中心概念:“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国,为下则危身。……信之为义,大矣哉!”

统治阶级没有诚信,失信于民,这既是自我修身的失败,对国家也是一种危害。贞观初,唐太宗要求体格健壮的男子都应服兵役,与其之前的“中男十八方可服兵役”的政令相悖,既不利于人民生息繁衍,壮丁减少对农事也有妨碍。

魏徵拒署敕书,认为唐太宗多次失信于民,会使百姓生惑,妨政损德。封建帝王一举一动皆对臣民有很大影响,故而唐太宗立国时称“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

君主修己德,上行下效,臣民亦会崇德敬礼,施行德政需从君主自身做起。魏徵分析唐太宗无诚信的地方在于失信于己、失信于民、失信于臣。

身为君主,在未登基前拖欠国库财物而不还,是失信于己;捐输、兵役之令反复变更、取利于民,是失信于民;守宰即治理一方的地方长官,怀疑守宰在点兵一事上有欺诈,不合常理,是失信于臣。

为君者忌二三其令,反覆无常,唐太宗自言“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令出必行,政府秩序完善才能教化百姓尊崇礼法。另外,君主还应以诚信对待臣子,维护君臣关系的稳定。

贞观十年,魏徵上疏强调诚信在君臣关系中的重要意义:魏徵将“诚信”的思想贯彻始终,从小事着眼,劝谏唐太宗行诚信之事,将帝王修身纳入治国体系之中。如果一个人能做到“诚信”二字,那么在魏徵看来此人就是有德之人。

唐太宗在修身方面的想法与魏徵一致,认为“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自身应先做到有“德行”,才可将“德政”更好地施行下去,从而达到行“王道”的目的。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清朝冷知识-细说清代木兰秋狝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木兰秋狝盛典木兰(Muran),满语,汉译为“鹿哨子”或“哨鹿围”。原本是捕鹿时使用的一种工具,以桦皮或树木制成,长二三寸,状如牛角喇叭。用嘴吹或吸,发出“呦呦”鹿鸣之声,引诱鹿来。有人说是学牡鹿声,唤牝鹿来,将其捕获。清代在今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境辟出专门的地方,供皇帝打猎,久之便称这个地方为木兰围

  • 李世民爱子李泰逼得太子谋反,为争储位声称杀子传弟,后降为郡王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皇位之争一向残酷无情,朝代落寞时内外相争,而兴盛时则是手足相争,盛如大唐王朝就有玄武门之变的故事。后来的我们也知道,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李治他并不是李世民皇位的第一人选,而至于他为何能够上位,除过他自身原因还和“杀子传弟”的故事密不可分。魏王李泰李世民的第4子——李泰,此人内有满腹才华,在书法方面还

  • 清朝冷知识-清代四大名镇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康、乾年间,佛山的手工业区域和商业区域已基本形成。冶铁业主要集中在镇西南部地区,陶瓷业主要集中在石湾一带,纺织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东南部的乐安里、舒步街、经堂古寺、仙涌街一带。商业闹市区则集中在北部、中部地区。乾隆至道光年间,佛山铺区从二十五增加到二十七个;街巷从二百三十三条扩展到五百九十六条;墟市从

  • 在唐朝时期,如果南诏是唐朝内藩,骠国属于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国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在对外交流方面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前来朝贡的国家络绎不绝。随着唐王朝对外关系的发展,朝贡范围的扩大,朝贡制度日趋成熟①,缅甸境内的骠国、弥臣等古国也纷纷派出使者访问中国,中缅宗藩关系开始逐渐萌芽。此时,云南大理境内兴起了一

  • 安徽嘉汉艺术精品展-光绪元宝(户部库平一两)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光绪元宝户部库平一两的发行时间是从光绪28年(公元1902年)到29年(公元1903年止),历时两年,是袁世凯接替李鸿章做直隶总督后,在河北西窑洼护卫营址(今天的天津大悲禅院旧址)开设“北洋铸造银元总局”币厂后正式开铸的。户部库平一两光绪元宝银币是所有光绪元宝银币中最为珍贵的一枚银币。户部一两是中国

  • 清朝督抚,满多还是汉多?从何时起汉多于满?数据和你想的不一样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清史稿职官志》云:初制内外群像,满汉参用,蒙古、汉军,次第分布。康雍两朝,西北督抚,权定满缺;领队、办事大臣专任满员。累朝膺阃外重寄者,满臣为多。逮文宗兼用汉人,勋来遂著。大抵中叶以前,开疆拓宇,功

  •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为何不对父亲李渊下手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而且杀兄弑父这样的名声,他李世民也不想背啊,他需要李渊来帮他“正名”,以便权力的顺利过渡!总结下来李世民不杀李渊的原因有三:①玄武门之变后,李渊对李世民已经没有任何威胁②不愿背上弑父的历史骂名③李渊向李世民“认错”,父子二人表面上和好 ,以消除玄武门之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历史的结果虽然无法更改,但我

  • 李世民身边最为神秘的女人,地位崇高却不受待见,儿子也跟着受苦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在隋炀帝登上帝王之后,按理说应该给杨妃封个神秘称号,而史料中应该也会收录其中。但事实上,此女却没得到什么封号,而且她生母的信息也是模糊不清。至于原因,大概就是皇帝对于这个女儿并不待见,或者是此女没什么地位,太过卑贱,让隋炀帝觉得没颜面。当然,也有些人会心生疑惑,杨广并没几个子女,按理说应该会封杨妃一

  • 思想者|戴鞍钢:鸦片战争前后的上海只是个“县”,为何引起西方列强的关注?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编者按】今天的上海,在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发挥着龙头带动作用,是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回溯历史,元明清年间,上海在江南的城市地位,尚不及临近的苏州、杭州。从江南孕育上海,到上海引领江南,是什么让上海的城市地位发生了转变?复旦大学教授戴鞍钢指出,1843年上海开埠通商后,受国际国内诸多因

  • 劫掠广州城:隋唐时期的海南岛波斯社区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758年,偌大的唐帝国依旧为安史之乱所困,战线遍布治下的多个区域。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集中于北方各州,以至于将除此之外的其他地方都选择性忘记。因而,当岭南爆发出大食、波斯兵众洗劫广州事件,明知吃亏的朝廷也仅仅能表达出漠不关心。 多年来,关于此次劫掠事件的肇事者,一直让学究们争论不休。因为有种种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