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位之争一向残酷无情,朝代落寞时内外相争,而兴盛时则是手足相争,盛如大唐王朝就有玄武门之变的故事。
后来的我们也知道,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李治他并不是李世民皇位的第一人选,而至于他为何能够上位,除过他自身原因还和“杀子传弟”的故事密不可分。
魏王李泰
李世民的第4子——李泰,此人内有满腹才华,在书法方面还是当时有名的大家,其母还是当朝的长孙皇后。
不过他也确是“人不可貌相”,其外在借用史书的话说就是“腰腹洪大”,但不光是李世民,其祖父——开朝皇帝李渊也对他百般宠爱。
一出生就是宜都王,不久后还被破格封为正一品的卫王以继李玄霸之后,另外他还被授予了保卫国都的武职上柱国。
那时的李世民还是秦王,再加上李泰还是李世民的嫡次子,于理是不应该高于从一品,可于情他甚至能在东都洛阳之内享有“都城之盛”的魏王池与魏王堤二景,上朝都是可以做轿子的特例。
而从小在这样的溺爱中成长,李泰的“雄心壮志”也随着体重不断增长。
在各皇子成年之后,李泰不出所料地留在了京畿,被李世民特许“不之官”。
至于为什么要将除太子以外的皇子“请”出京城,其原因从李承乾被废便可见一斑。
太子被废
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嫡长子,原本是妥妥的李家接班人,而身有足疾的他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并不比李泰差。
而他们的父亲——唐太宗李世民,开有“贞观之治”这样的盛世,还被尊为“天可汗”,作为皇帝的他无疑是丰功伟绩、千古一帝,但提起他总也离不开“玄武门之变”。
当初晋阳起兵就有李世民的份,多年的四方征战李世民也没少出力,可李渊却立了长子李建成为太子。
于是不愿放手皇位的李建成和老三李元吉联合,同觊觎皇位的李世民针锋相对。
最终在玄武门爆发了一场惨案,李世民一箭送了李建成一程,随行的李元吉也未能逃过一劫。
有父亲这样的先例,身在京城的李泰每日与皇位接触,纵使身形不便却也并不妨碍他日渐垂涎欲滴。
可被父亲偏爱又能如何?若是一着不慎被李承乾或是李治落下把柄,虽能留得一命,但也必定与皇位无缘。
而过分表现,显露了自己对皇位的心思,到时李世民会是何反应不难想象,既然没有另立太子的理由,他很有可能会将自己“流放”,远离这一切。
所以按兵不动、静候其变才是上上之策。
可兄弟之间是那样的心有灵犀,李泰的心思还未显露便被大哥李承乾察觉,李治也有些许意会。
而得知此事的李承乾“日益狂悖骄躁,不敬师长”,之后还派人暗杀、意图起兵谋反,若不是李世民爱子心切,这样的重罪肯定不止废庶、流放这么简单。
不过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李承乾你又能如何是好?
李泰确有夺嫡之念,可李承乾没有证据,若是空口污人清白那又将是一个坏结局。
那么找到证据又如何,李泰自己也知道轻举妄动的下场,直到李承乾被废也并没有什么出格的举动,这证据从何而来?
但李泰终究是个隐患,无动于衷必然会是坐以待毙,父亲李世民也对其颇为偏爱,因此而转入其下的大臣也不是会有何作为。
于是李承乾过于担心自己的太子之位,就这样被逼急了。
而到了真正另立太子之时,皇位的继承人便只会是李泰和李治这两位嫡子中的一位,李泰在这时也开始他的上位行动。
另立皇储
李泰像往常一样靠近了父亲,只是这日的撒娇掺杂了些深意,因为李泰说了这样一句话:
“百年之后定会杀了自己的儿子,把皇位传给弟弟李治。”
这时的李世民仍是那个名流千古的唐太宗,尚有几分理智,可一只青雀投进了李世民的怀中,让这位“狠人”立马心软下来,并许诺李泰为太子。
世人皆有舐犊情深,更何况是当时年过40,曾亲手送走亲兄弟,现又经长子反叛的李世民,被一时冲昏头脑信了这样的言语也并非不能理解。
但一旁的褚遂良直接进谏李世民,说:
“连儿子都敢杀,难得能放过自己的弟弟李治一马?”
此言一出,李泰便自知争储无望,而李世民一番深思熟虑之后立了仁孝的李治为太子。
另外李治也曾吐露李泰借汉王李元昌一事威胁他,这李元昌是李渊之子、李世民的兄弟,之前太子起兵谋反就有他的建议,最终落得一个赐死的结局。
李治与李元昌交好,李泰便想借此牵连打压李治,这是无疑也会引起李世民的不悦。
所以李泰本人因为李世民想让3子共存而被降为东莱郡王,日后虽借着李世民的挂念又被封为濮王,但最后也还是李治登基,不过李泰也并未遭受什么劫难,于永徽三年病逝于郧乡也是寿终正寝。
算是如了李世民当初兄弟和谐的愿望。
这便是“杀子传弟”的故事,3位长孙皇后之子,李承乾谋反被废、李泰自以为是,仅剩的李治从李世民所言的“你如果按此行事,完全能够事奉好父兄,做好臣子了”变为了一朝圣明皇帝。
总而言之,还是胜不骄败不馁,顺利时莫像李泰一样,逆境时别同李承乾一般,如此才能像李治一样登上“皇位”。
谢谢观赏,关注我,了解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