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世民:二十四定天下,一身戎装打下社稷江山的他军事水平有多高

李世民:二十四定天下,一身戎装打下社稷江山的他军事水平有多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500 更新时间:2024/2/6 18:52:20

当回首昔日李唐的历史时,大家都不得不钦佩李世民在政治方面的成就。但是,作为辅佐李渊晋阳起兵的一大功臣,李世民的军事素养也可在历代帝王乃至名将中占据前列。因其身为帝王的光环,盖过了他早年的军旅高光,导致今时今日许多人都忽视了他身为军事家的一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李世民在唐初统一战争中的过人表现。

▲李世民画像

一、图谋长安,西定薛秦

大业十三年(617年),未来的唐高祖李渊被任命为太原留守,负责剿灭上党一地的叛军。但是,放眼当时全国的状况,已非一地一时的民变了。因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彼时已是民怨四起。就连隋炀帝都已无法控制全国的局势,区区一个太原留守就更没有那个心思去扭转乾坤了。

同年六月,李渊派李建成、李世民攻克西河郡(今汾阳)。得益于此次胜利,他手下的谋士裴寂、刘文静和次子李世民等人劝说他自己起兵称雄。当年七月五日,李渊以隋炀帝派来监视自己的王威、高君雅祭旗。发布檄文后,他号为统甲三万人,以义军之名起兵。自此刻起,李世民便彰显出了过人的军事才能。

▲影视剧中一身戎装的李世民

起兵之后,李渊立即挥师南下剑指长安。此举,可谓战略意义高于一切。作为关中核心,掌握了这一要地,便可图谋"八百里秦川"。在当时,关中象征着丰饶与人口稠密。秦、汉、隋皆以此为霸业根本。立足咸阳,便有了足够的实力一统天下。为此,李渊决定赶在各路英雄之前立足咸阳。

但是,当唐军兵马来到咽喉要地霍邑(今霍州)时,却遇到了驻守该地的隋将宋老生的顽强阻击。又恰逢秋雨连绵,道路泥泞,后勤补给一时难以为继。面对刚一起兵就遇到这一硬仗,李渊一时拿捏不准。此时,就连拥护他起兵的裴寂都劝说李渊撤回太原。

▲太原至西安的大致路径,其中红色标志即为今霍州所在地

面对这一抉择,李世民力主恶战拿下霍邑。根据他的分析,追随李渊起兵的义军将士,进可攻,而退则就只能散还家乡了。而且,在当时他就不加掩饰的说:"须先入咸阳,号令天下。"如果退守太原,在李世民看来就与一般的贼匪没有区别了。此时,便可以看出李世民身上放眼天下的帝王英姿。

为了在这一艰难抉择当中打动父亲,李世民甚至不惜哭谏李渊不要退兵。由此可见,他对于立下不世之功的坚持与渴望。幸好,李渊听进了李世民的建议:坚持进攻。就这样,唐军在八月三日攻下霍邑后,一路南下并于两个月后顺利包围大隋的核心——长安大兴城。起兵当年的十一月,唐军攻克大兴城,李渊得以自立为大丞相、唐王。次年三月,隋炀帝被宇文化及所弑。五月,李渊废杨侑自立为帝,改国号唐。

▲李渊画像

但是,建国之后的李唐并非得以坐镇长安而号令天下,而是实打实的打出江山。早在李渊攻入长安的第一个月,自命为秦王的薛举就派薛仁杲(gǎo)领兵攻李氏。在当时,占据陇西、天水、西平诸郡的薛举亦想图谋整个关中地区。所以,当李渊势力还没站稳脚跟的时候,便令自己的长子进攻长安。

在这边,李渊则派出了次子李世民迎战。此役,李世民不负所托,在扶风(今陕西扶风县)打破薛秦大军并追至陇坻(今甘薯天水东南)。追击距离长达两百多公里,打得薛举不禁问手下:"自古以来天下有这种事情?"

▲地图上今扶风至天水的直线距离及其地形

武德元年(618年)六月,不甘放弃长安的薛举再次发兵攻唐。在当月,薛举侵泾州(治所在今甘肃泾川县)。面对大举进犯的薛秦,李渊再次以李世民为统帅,指挥部队前去抵御。七月初,两军对垒,因此时李世民身体不适,遂交由刘文静、司马殷主管军务。开战前,李世民再三叮嘱要"深沟坚壁,以老其师"。

但是这二人没有遵守李世民的战术,遂至高墌(zhǐ)城 (今陕西长武县 )大败。此役唐军士卒死者十之五六,大将慕容罗睺(hóu)、李要远、刘弘基被俘。趁着大胜之际,薛举立即挥师东进。再尝失利的李世民不得不班师回朝,恰好此时薛举突然离世,使得李唐得以有喘息之机。

次月,李渊再次派李世民出征薛秦。此役,双方再次战于浅水原(今长武县东北)。面对十万众的薛秦大军,李世民决定再次坚壁固守。九月初,双方在高墌一地陷入僵持状态。在薛秦这边,宗罗睺再三来到唐军营寨门前挑衅寻战。而李世民则下令不得出战,并严令"敢言战者斩"。

就这样,在僵持六十余日后,薛仁杲部众发现粮食即将消耗殆尽。利用悄悄逆转的形势,李世民命梁实扎营于浅水原,假装要与薛秦一战。但他依旧嘱托梁实要坚守营寨,待薛秦大军显露疲敝时,他才传令梁实率军出战。与此同时,他亲率精锐骑兵从背后包抄薛秦大军。在表里合击之下,薛仁杲大败撤退。但是,李世民没有给他这个机会。在舅父拉马苦谏之下,李世民依旧率轻骑两千追击至折墌城(今甘肃泾川县)下。

面对李世民轻骑的包围,薛秦溃散的部队不敢进入该城四周。日暮傍晚时分,大军赶到完成了对折墌城的全面包围。夜半,守军纷纷向唐军投降。无计可施之下,薛仁杲率全朝文武出城投降。此役,李世民不仅保住了长安还一举平定陇西地区。此外,唐军还收精兵万余人,平民五万口。

二、克复太原, 北定刘宋

保住了长安也只是唐初李氏所历经的第一个风波,其他势力不会坐视李唐独大。武德二年(619年)六月,刘武周借兵突厥,以宋金刚为大将南下攻城略地。自荐前去驰援的裴寂兵败,连夜逃至晋州。而受命留守太原的李元吉,更是弃城携妻妾连夜赶回长安。一开始听闻消息的李渊震怒,誓要处死辅佐李元吉的两名大臣。

当宋金刚连陷晋阳、绛州、龙门、浍州后,黄河东岸大部份地区落入刘武周手中,关中震骇。就连李渊也想着放弃河东之地,固守关西境内。就在这决定战略方向的时刻,又是李世民出来扭转了局势。面对父皇想要弃守发家之地的举动,李世民力争夺回汾晋之地。

▲隋末群雄割据图

在他看来,此河东之地为王业基础,殷实富庶足以供养京师。为了不白白放弃这一战略要地,李世民请求拨兵三万,平刘武周。当年十一月,李世民趁着黄河冰期率军东渡,屯驻于柏壁(今山西稷山东)。见附近的唐军几次失利后,李世民再次决定"坚壁搓锐"。

虽然在来到此地不久,李世民通过伏击和突袭大破刘武周的部众。但是他依旧严令各部将不得擅自出寨交战。因为,他看穿了宋金刚部众以掠夺为生计的命门。作为孤军深入作战,宋金刚一部缺乏合理的后勤补给。而且,就实力而言,刘武周也不足以支撑一次性如此大规模的作战。

果不其然,在次年(620年)四月,补给耗尽的宋金刚和另一大将寻相北退。此时,坚壁数月的李世民命部众倾巢而出。在霍邑大破敌军后,为了全歼宋金刚一部,李世民亲率部众急行军一昼夜,奔袭200余里。当夜且进且战的唐军,便与敌军战数十回合。

行至高壁岭(山西灵石县东南,北与雀鼠谷相接)时,刘弘基请求李世民班师回朝。为了不给宋金刚以喘息之机,李世民策马而前,追入雀鼠谷。受其感染,劳累的将士们也一鼓作气,与敌军拼死一战。当日,唐军八战八捷,歼敌数万人,缴获辎重车千余辆。紧接着,他又率军奔袭介休。在此地,宋金刚将剩余的两万之众南北排开,摆出七里长阵。

交战之处,李世勋稍有不利。不过,李世民却突然率精锐骑兵出现在敌阵之后。一如浅水原一役,遭到前后夹击的敌军瞬间溃败。听闻消息的刘武周北逃突厥,兵败如山倒的宋金刚也向北逃亡。不久,二人皆被突厥所杀。此役,李世民不仅收回河东之地,还收下一名勇将:尉迟敬德。

三、围攻洛阳,剪灭窦氏

北定刘武周后,李世民并未休息多久。同年六月,李渊决定东进洛阳以取中原,一举统合天下。如此大规模且重要的战役,李渊自然全权交给李世民指挥。此次,李世民展现出了在战略层面上指挥大规模兵团作战的能力。

▲李世民攻洛阳、守虎牢的战役简图

为了合围洛阳,他命罗士信率前军围洛阳西郊慈涧,史万宝自宜阳(今河南宜阳)向南据龙门,以绝王世充的山南之路。刘德威自太行东围河内(今河南沁阳),王君廓自洛口(在河南巩县境内),以断王世充的粮道。黄君汉自河阴迂回攻洛城(在河南孟津县境),自己则带大军屯于北邙山(洛阳北),连营以逼洛阳城。

经过四个月的持续交战,王世充所辖州县渐渐被唐军侵蚀。在邙山一战中,李世民率军斩首三千。遭遇大败的王世充仅以身幸免,逃回洛阳。中原州县听闻消息,纷纷归降李唐治下。但是,面对坚固的洛阳城,唐军旬逾难下。

与此同时,王世充请求窦建德前来解围。思唇亡齿寒,窦建德率十万大军压迫李世民撤军并归还王世充原有的州县。如此一来,李世民将单纯的围歼战役,就变成了围点打援。他一面命李元吉掘堑壕、筑阵地,围死洛阳城。一面亲自率骁勇3500人急趋虎牢关。

在当时,唐军已经疲敝思归乡,众将领也进言放弃洛阳暂且回关内。可以说,李世民此次的战略决策是十分冒险的。如果稍有不慎,李唐将伤及筋骨。不过,李世民并非单纯的逞匹夫之勇。为了一击制敌,他先派人绝其粮道,又扼守虎牢关。次年五月,李世民又命人在河滩边上牧马,以吸引窦建德率军出击。

果不其然,窦建德全军袭来。在高处观望的李世民一眼就看穿了窦建德军队的弱点。当时,敌军几经断粮,仗着兵力优势贸然一字排开进军。观望一阵后,他命宇文士率三百骑兵吸引敌军注意力。当窦建德军开始躁动后,李世民亲率精锐铁骑直插敌军核心。

此役,李世民率军斩杀三千余人,俘获五万人,这当中更是有敌军首领窦建德。交战结束后,李世民押着窦建德来到洛阳城下,招降王世充。就这样,经过三场战役,李世民帮助李唐夺取关中、巩固关中并进军中原,最终如他后来回忆那般"二十四而定天下"。

▲唐太宗时疆域图

李世民本人的武技也不必多说,每逢有战役,他必定身先士卒。与其他指挥官不同,他本人更倾向亲自指挥骑兵部队迂回至敌军后方。昭陵六骏,就是他戎马生涯的写照。在后世的描绘中,杜甫的一句"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可谓是对李世民早年最贴切的写照。

早年南征北讨,为初唐一统天下立下赫赫战功是他。封为天策上将、弑兄篡父,开贞观之治也他。晚年兵败高句丽,亦是他。当我们今日回顾历史人物时,往往会沉湎于其中一面而忽视了这些人物生前饱满且立体的个性。即便有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个人物没有印象中的那么完美。但是正因如此,他们才显得真实而又鲜活。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揭秘:武则天称王建帝路上的六次惊天谋杀案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导读:所谓做皇帝难,做女皇帝更难,武则天由一个皇帝的小妾一路长征52年,才最终坐上龙椅,其所经历的谋杀自然要多于常人。这其中,有六件谋杀案对武则天的帝业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将她由一个弱势群体者变成了那个时代最强的人。第一次谋杀安定公主武则天从感应寺再次回到皇宫时只是唐高宗的一个普通嫔妃——昭仪

  • 大清早已消亡百年,为何至今还有守陵人?谁给他们支付薪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这些厚重的珍宝钱财,自然会让许多人眼馋,于是就出现了一种职业—盗墓者。汉朝时期受察举制的影响,更加重视对死人的礼葬,那时江湖上便出现了一大批盗墓贼。我们熟知的曹操就曾是其中的一员,且开创了“摸金校尉”。既然出现了盗墓贼,那么后来的历代皇帝对于陵墓的设置必然会挖空心思,设计机关必须保障陵墓的安全性。做

  • 揭秘玄武门:李世民瞒天过海袭杀李建成,摧毁李渊强大卫队的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初三,太白金星出现于白昼天空。大唐天文官员对此的解释是秦王李世民将成为新任天子。然而,当唐高祖李渊向李世民出示该结论时,后者却递上密奏,控诉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淫乱后宫。于是,极为震惊的大唐皇帝决定于次日早上召开高级会议,并要求李世民与涉案方李建成、李元吉一同前往会场,

  • 太祖和高祖有何区别?为何赵匡胤叫宋太祖,李渊只配叫唐高祖?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古代的帝王讲究入主太庙,也就是所谓的“宗庙”。如果哪一任统治者的“宗庙”都被毁了,那么也就宣告了他统治的结束。庙号的基本原则:有功称祖,有德称宗。开疆拓土,创下一片家业的为祖,守业有功,将家业发扬光大的为宗。放在皇家就比较好区分了,开国皇帝肯定是祖,二代继承者多为宗。我们经常听到的宗是最多的,比如唐

  • 慈禧真把光绪当傀儡吗?也为培养光绪呕心沥血,后来事与愿违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不第后赋菊》在慈禧晚年,她欲达到二次听政的目的,惹得朝廷中一些人十分不满,慈禧也因此终日心烦意乱,他手下的太监李莲英为此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让人在一座寺庙中建了一尊大佛,李莲英急忙禀告慈禧,向慈禧讲述万寿寺出现双佛的现象,此乃吉兆也

  • 唐代后期,尚书省诸曹郎官的使职更为普遍,突出表现在哪几方面?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编辑搜图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中晚唐时期,郎官在中央职官或事务官当中的使职化,表现在郎官会被差遣出任职事官机构内部的某些官职。例如,六部各郎官多有担任侍御史知杂的记载。其他常见的还有一些具有史学才能的郎官,出使为史官修撰。然而,郎官是使职化在唐代最为值得注意的是知制诰和翰林学士加郎官衔。翰

  • 大清有十二帝,为何故宫牌位只有11个?专家:因为他没有资格!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在这三百年期间,从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开始,到最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结束,期间一共经历了十二任皇上的统治,也由最先的强盛到后来的灭亡。这些皇上中有为国家做出很大贡献的人,也由很平庸的人,但是不管后世对于他们有怎样的评价,他们死后就应该被供奉在故宫之中。去过故宫的人都知道,在里面供奉的只有十一个皇帝的牌位,可

  • 唐代,在前后行郎官的秩序变化中,地位最高最有实权的是哪个?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编辑搜图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郎官的职掌,在《唐六典》《通典》和新旧《唐书》的职官志中都有描述。《唐六典》成书于开元年间,只叙及开元年间事。《通典》编成于贞元十七年,对郎官的职掌不但有历史回顾,也引用不少唐初到中唐的事例佐证,叙述最为丰富、具体、生动。新旧《唐书》则采取比较简略的写法,几乎

  • 大清末代皇后隆裕,为何会在清朝灭亡后的一年后就暴亡?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当天早上,大臣们像往常一样,穿着清廷朝服,早早地来到乾清宫门口等候,但其实也只剩下没几个人了,大家都很清楚,今天的退位仪式不过是走个过场。不一会儿了,一个小太监喊道:“太后已到,请各位大臣上殿内。”大臣们各怀心事进入养心殿,却没有见到隆裕太后和溥仪。过了一会儿,隆裕手牵着6岁的溥仪进入养心殿,隆裕一

  • 古有晋惠帝:何不食肉糜?今有董某藩:何不进城买房?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这段文字说的是晋惠帝司马衷一次在华林园听见蛤蟆叫,问侍从说:“这叫唤的东西是官家的还是私人的?”侍从们说:“这东西在官家地就是官家的,在私人地就是私人的。”到了天下灾荒的年岁,百姓饿死,司马衷竟然问:“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两个小典故,足以看出腐朽昏庸、荒淫奢侈的封建帝王不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