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禹锡拿自己的文章和韩愈相比,说“子长在笔,予长在论”,是“可笑不自量”吗? | 孙琴安

刘禹锡拿自己的文章和韩愈相比,说“子长在笔,予长在论”,是“可笑不自量”吗? | 孙琴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2959 更新时间:2023/12/30 11:39:31

黄庭坚书刘禹锡竹枝词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刘禹锡入朝廷供职,与韩愈柳宗元同在御史台任监察御史,三人朝夕相处,十分融洽。当时该部门人才济济,但一生爱才的韩愈却特别欣赏柳宗元与刘禹锡,曾有诗云:“同官尽才俊,偏善柳与刘。”

也正因为有这份情谊,所以柳宗元、韩愈相继去世后,刘禹锡都写有祭文。在写了《祭柳员外文》《重祭柳员外文》之后,又为韩愈写了《祭韩吏部文》。在该文中,他一方面盛赞了韩愈的散文成就,充分肯定了他在当时的地位与影响:“手持文柄,高视寰海。权衡低昂,瞻我所在。三十余年,声名塞天。”同时也追忆了韩愈生前曾对他的发:“昔遇夫子,聪明勤奋。常操利刃,开我混沌。”但另一方面又说:“子长在笔,予长在论。持矛举盾,卒不能困。时惟子厚,窜言其间。”

刘后面这段话的意思很明确:韩愈为文,所擅长者在“笔”;而我刘禹锡为文,所擅长者在“论”。对于这种说法,宋人王应麟并不认可,他在《困学纪闻》中说:“刘梦得文不及诗,《祭韩退之文》乃谓‘子长在笔,予长在论。持矛举盾,卒莫能困’。可笑不自量也。”意为无论“在笔”、“在论”,刘之散文,终在韩文之下。对此,笔者却有另一番看法。

清人沈德潜《说诗晬语》云:“唐人诗无论大家名家,不能诸体兼善。如少陵绝句,少唱叹之音。”唐代诗体众多,既然连杜甫也不能“诸体兼善”,何况他人?更妙的是,接下来沈还特意将韩、刘二人的诗作了比较:“刘宾客不工古诗,韩吏部不专近体。”指出了二人诗歌各自的短板。同样的,唐代文体亦多,韩、刘文在唐代均属“大家名家”,若从诗体移之于文体,二人恐怕也很难“诸体兼善”,而应是各有长短。在探讨韩、刘的“笔”和“论”时,我们也不妨将韩、刘散文地位和所擅长的文体作一简要比较,那么刘之“子长在笔,予长在论”的说法是否客观,自可清晰呈现。

唐代古文运动的大将李翱曾说:“翱昔与韩吏部退之为文章盟主,同时伦辈,惟柳仪曹宗元、刘宾客梦得耳。”在李翱看来,当年韩愈提倡古文,主盟文坛,同时能排上号的人物,也仅有柳宗元和刘禹锡罢了。其余如白居易元稹之流,文章甚多,连号也排不上。即使从李翱的这番话中,也可看出柳宗元、刘禹锡都是当时仅次于韩愈的散文家。能与韩较劲的,也惟有柳、刘。

毫无疑问,韩愈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散文大家。在他之前,像他这样能卓有成效地驾驭各种文体,并在许多文体中都能出彩,取得亮丽成就的散文家很是少见。但其中影响最大的,仍是碑铭墓志,也是其润笔的主要财源。他是唐代写墓志铭的第一高手,许多人都慕其名而请他来写墓志铭,其所撰《柳子厚墓志铭》成为千古名文。明吴讷《文章辩体序说》中说:“墓志……古今作者,惟昌黎最高。”刘禹锡虽然也写过不少碑铭墓志,但与韩不可同日而语。

除了墓志碑铭,韩愈所擅长的文体尚有议论杂说、记传、赠序一类的散文。对于其《送孟东野序》这类序文和《张中丞传后叙》这类记传文,文体属性明确,古今已达共识。唯独韩愈的《师说》《杂说》一类的文章,影响很大,但在文体属性和概念认识上却有变化。尽管清人姚鼐《古文辞类纂》把韩愈的《师说》《杂说》与贾谊的《过秦论》、柳宗元的《封建论》并列,都归于“论辩集”,但在千年以前的唐代,韩之《师说》《杂说》与贾之《过秦论》、柳之《封建论》还是大有不同的。刘禹锡的“子长在笔,予长在论”正好说出了个中玄机和二者区别。

刘禹锡作为当时仅次于“韩柳”的散文家,他的话当然应该引起我们注意,不能随意视作无稽之谈。况且又是拿他自己与韩愈的文章作比,肯定得掂量掂量,三思而行,小心下笔。若措辞不当,或稍有不慎,难免授人话柄。再说,他在后面还有“时惟子厚,窜言其间”,也就是说,他与韩文各有所长之比较,是有特指的。

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天说》一文,与韩愈有过关于“天”的讨论,刘禹锡虽认同柳的观点,但仍觉不足,于是写了《天论》上、中、下三篇,对柳说加以补充,文章说:“余之友河东解人柳子厚作《天说》,以折韩退之之言,文信美矣,盖有激而云,非所以尽天人之际。故余作《天论》,以极其辩云。”所以,刘之所谓“时惟子厚,窜言其间”,就是指柳写《天说》,与韩探讨“天”之学说一事。而“予长在论”,便是指自己所写的《天论》三篇。至于“子长在笔”,显然是指韩愈撰写的《师说》《杂说》一类的文章。

尽管刘禹锡也写过不少“笔”,如《名子说》《观博》《魏生兵要述》《说骥》等,但成就洵不如韩,只得甘拜下风,以为韩愈“长在笔”。就连同代人赵璘《因话录》也说:“韩文公与孟东野友善,韩公文至高,孟长于五言,时号‘孟诗韩笔’。”可见,韩之“笔”当时就有美誉,可与刘说相印证。

不过,尽管韩愈长于“笔”,但像《杂说》一、四这样的百字文,若与刘之《天论》这种两千多字的长篇大论比起来,无论从篇幅、规模、系统性上来说,都有明显差距,难以相提并论。只有柳宗元的《封建论》可以与之相匹敌。虽然韩也写过《原道》《原毁》等千字文,但与《天论》《封建论》仍有不同,故刘自称“予长在论”,也并非如王应麟所说的“可笑不自量”,而是有其自身的理由的。

对此,前辈学人瞿蜕园曾有过十分中肯的评析,他说:“六朝以来,谓单行之文为笔,笔与文对举,此言韩之工为古文无异词也。然韩持论多不坚卓,若与剖析名理,则韩将词穷,不能敌刘、柳也。”瞿既说明了六朝至中唐“笔与文的对举”,韩笔与刘论的不同,又指出了在“论”的领域,韩是不如刘、柳的,并认为王应麟“似未细读刘集者”,故可笑的不是刘而正是王自己。

今观韩愈文集,洋洋洒洒,文体众多,名篇迭出,光彩照人,然像刘禹锡之《天论》、柳宗元之《封建论》这种论证严密、结构宏阔的长篇大论,还的确难以找见。姚鼐编《古文辞类纂》凡七十四卷,以“论辩类”为第一,他在《序目》中对韩、柳进行了比较之后,也不得不承认:“论辩类者,原于古之诸子……惜乎子厚之才,可以为其至,而不及至者,年为之也。”他的意思是:柳宗元的文才,也是长于“论”,甚至可以把论辩类文章写到极致,可惜英年早逝,未能充分发挥。姚鼐此处推崇柳宗元之“论”而不推许韩愈,正进一步证明了刘禹锡所说的“子长在笔,予长在论”,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平心而论,自贾谊撰《过秦论》上、中、下三篇,像这种以论为主的“西汉宏文”,自魏晋至中唐之际,能继其后而嗣响者,确实寥寥无几,恐怕也只有柳宗元的《封建论》、刘禹锡的《天论》数篇而已。由是观之,“子长在笔,予长在论”,固然有刘心高气傲,不肯服韩的性格在内,却也是一个客观事实。自白居易、王应麟以来,多以为刘禹锡“文不及诗”,而自视甚高的刘,却偏偏在写《祭韩吏部文》时,借题发挥,强调了自己在散文方面的特色。

作者:孙琴安

编辑:吴东昆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难得一见唐代草书真迹,被日本皇室珍藏300多年,这才是书法珍宝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难得一见唐代草书真迹,被日本皇室珍藏300多年,这才是书法珍宝

  • 孙殿英盗清陵时,没瞧上乾隆的那床“棉被”,九十年后价值1.3亿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孙殿英的故事,在历史上相当有名气。一共盗过两座帝王墓,一座是清朝乾隆皇帝的裕陵;一座是慈禧太后的定陵。作为乱世军阀,身兼盗墓职业的人有不少,汉末三国时期的曹操也是干盗墓起家,并开创盗墓行业的新“高度”,曹操曾专门设置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的职业,把盗墓所得的财物用来充作军饷。既然曹操能开启盗墓的先河,

  • 安禄山造反的一年,发生了多少没想到的事情?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在唐玄宗年老昏庸的宣传性叙事背后,安禄山的叛乱有着一系列深层原因:安禄山个人被唐玄宗作为制衡太子的棋子,在各方压力下对自己前途的绝望;河北士民对长安朝廷被关陇集团把持,又把西北边境战事成本压到自己头上的不满;后突厥汗国崩溃后边境大量部族流动对安禄山军事实力的增强。在这一系列因素的叠加下,安禄山最终

  • 唐高宗迎来“中年危机”:一边着急立太孙,一边放权武则天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皇权社会里,像册封皇太孙这样隔代安排继承人的现象并不多见,而皇帝、皇太子、皇太孙同时都活着的情况则更为少见。明成祖朱棣算其中一个,他在朱瞻基13岁时封其为皇太孙。朱棣此举,一来是太子朱高炽身体不好,自己对他也不太满意;二来13岁的朱瞻基所表现出来的品行和才能让他十分欣赏。相较于明成

  • 西晋王朝做错了什么,导致三国时都不敢造次的少数民族肆意南下?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西晋之后的百年乱世算是一个非常不堪回首的时期,整个中华大地陷入了一轮又一轮的战乱当中。但人们奇怪的是,在西晋之前的三国时期也正值战乱,但后世横冲直撞的北方少数民族,在当时根本无法染指中原。事实上,他们之所以无法南下,很大原因是当时中原地区的猛人太多,他们根本不敢侵扰。但不可思议的是,结束了名将如云

  • 唐代“牛李党争”,背后真的是贵族与寒门的争斗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一场安史之乱,让繁盛的唐朝日渐衰落。尽管唐朝曾有中兴的机会,但是藩镇、宦官、朝中大臣内斗和民乱四大因素,让复兴成为昙花水月。其中,朝中大臣的内斗,即“牛李党争”,持续四十余年,贯穿三朝,成为中国史上著名党争。牛李双方互相倾轧,争吵不休,仅为一己之私,视朝政如同儿戏,推动本就腐朽衰落的唐朝走向灭亡。

  • 康熙除鳌拜成佳话,为他生平伟功之一,雍正为何敢为鳌拜平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鳌拜(约1610年—1669年),瓜尔佳氏,满洲镶黄旗人。他算是清朝的三代元老了。鳌拜出身将门,武艺高强,从皇太极时就为清朝四处征战,可谓是战功卓著。他曾参加过著名的松锦之战,也曾攻克过皮岛,因为作战勇敢,成为皇太极最为信任的将军,号称“满洲第一巴图鲁”(勇士)。由于得到了皇太极的信任,而且在拥立顺

  • 太平天国:清政府统治腐败,反清的他们又是怎么剥削百姓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太平天国这场农名起义,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有争议的,当时因为清政府统治腐败,百姓饥寒交迫求生困难,所以在洪秀全的鼓动下很多百姓都愿意跟他起义,那么他就真的给老百姓带来了安定生活吗?很显然,从实际意义上来说并没有。并且太平天国所崇尚的美好口号:“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天下人人不受

  • 陕西历史博物院,一笔带过魏晋南北朝(上)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 著名的五胡乱华的时期就是发生在这一段时间,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奠定今天我们民族的主体。因应 丝绸之路 的贸易,大量的骆驼商队出现,横跨欧亚的戈壁荒漠,驼队带去生丝等产品,也带回来西域的各种文明。这一展品用现在话来说就是北周的 中亚 贸易部长和宗教事务官员,一个叫

  • 洪秀全的太平天国,持续14年的农民起义,对百姓来说是福还是祸?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洪秀全是一个争议很大的人,有人说他只是为了自己,也有人说他的太平天国是邪教。那么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到底算不算邪教呢?其实这并不是一个问题,咱们通过洪秀全的所作所为就可以有答案了。洪秀全攻入天京之后,他的变化是非常大的,甚至还在天京城内大肆屠杀了很多当地百姓,就算是对清政府的报复行为,也没有必要残杀无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