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东汉允许少数民族内迁埋下祸根,八王之乱引胡人为援诱发五胡乱华

东汉允许少数民族内迁埋下祸根,八王之乱引胡人为援诱发五胡乱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2064 更新时间:2024/2/6 18:44:18

所以“八王之乱”爆发的那一刻,当司马颖、司马泰开始引入胡人力量的那一刻,这场权力斗争的结局,司马家之中注定不会有最大的赢家,而最大的赢家,只能是被放开了束缚的胡人,他们趁着中原内乱,彻底在中原驰骋,让半个华族的血,染红了半边天。

胡人们赢得了分享中原的机会,这个时代史称“五胡乱华”,站在胡人的角度来讲,他们十分感谢司马皇族的内斗,因为这让他们的隐忍和筹划提前很多结束了,当没有人再压制他们,他们就开了对中原的“疯狂报复”。

这个报复,就是对东汉当年灭掉匈奴,让匈奴四分五裂,最终一部分被迫“并入”中原的大仇。

五胡乱华的因:东汉时期,朝廷允许匈奴百姓进入中原生活

匈奴这个帝国自冒顿单于统一以来,就一直是南方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虽然战国后期以及秦朝时期,中原还能稳稳压制住匈奴,但在经历了秦末乱世的诸侯内斗之后,匈奴就压过了中原王朝一头,于是就有了汉朝的“白登之围”以及“汉匈联姻”。

在恶劣的北方草原、沙漠环境下生活的匈奴民族,他们屡屡侵犯中原的目的也很简单,那就是掠夺中原农耕产业的成果,因为他们自己根本没有粮食可以吃,过的日子是非常之艰苦。

匈奴形势图

任何政治上的矛盾都能通过协商化解,但唯独涉及生存,是不可能化解。

西汉时期,汉匈战争伴随了整个西汉的兴亡,虽然有汉武帝重创了匈奴,但那也仅仅是将巅峰时期的匈奴打得由盛转衰,而且重创了匈奴以后,大汉朝也一样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因此自汉宣帝起以及之后的大汉皇帝,都开始改变对匈奴的政策。不再采取一味的强攻。

汉朝对匈奴开始进行了“秩序征服”,一方面在用军事攻打的情况下,一方面在匈奴地区输出汉文化,甚至是建立汉朝廷的直属机构管辖匈奴,其实这件事情霍去病当年击败了匈奴就做过了,霍去病击败了在乌桓的匈奴部队,然后设立“护乌桓校尉”,管理乌桓也保卫乌桓。

这便是秩序征服。

而关于秩序征服,其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会加速“民族融合”,因为秩序征服本身就是在输出汉朝廷的粮食、衣物、小商品、文化等等物资给匈奴百姓,这种行为也可以叫做“汉化”,要知道匈奴一直以来和中原王朝对峙,为的也只是这些东西,所以这种秩序征服,本质就是一种民族融合。

随着时间来到东汉和帝时期,匈奴这个政权被彻底击垮,因为此前汉朝廷对匈奴的一系列物质、文化输出让匈奴底层百姓知道不必要和大汉进行生死之争,于是匈奴再也团结不起来了,而一大部分匈奴人民,也被汉朝廷逐渐安排到靠近边境的地方生活。

汉朝形势图

在边境生活,这是为了汉朝廷更好的管理,久而久之,汉匈之间就会有联姻的情况发生,就这样,匈奴逐渐进入中原地区,成为中原的一份子。

变化以匈奴为之最,可是被融入汉朝境内的却不止匈奴一个民族,还有其他大大小小的“胡人”部落都被汉朝廷“公平对待”了,其中以“氐族”、“匈奴”、“鲜卑”为典型,而这三个民族,也是后来五胡乱华之中实力最强的三个。

这种融合看似是好的,可问题是因为这些“胡人”们在过去的历史中和中原王朝的“生死厮杀”记忆太深刻了,他们的祖辈大多数都是死在汉族将士手中,所以他们一直觉得自己根本就没有融入中原王朝,甚至会觉得他们这是被“监视”,被奴役,他们对汉朝廷的仇恨几乎没有减弱。

所以东汉领土境内的胡人们,他们像极了西周时期被周武王所“监视”的商朝后裔,他们一直在等待时机,只要时机到来,他们就会发动属于他们的“三监之乱”。

可胡人们怎么想的,就算不说出来,他们的表现也会被朝廷发现,因此在东汉时期,胡人也确实被汉朝廷牢牢镇压,几乎不敢有异动,在东汉末年,乌桓趁着乱世还想趁机崛起,就被曹操打蔫了,在三国时期,鲜卑的一个首领轲比能屡屡犯边,挑战曹魏底线,后来也被三国著名的刺客韩龙杀死了。

三国形势图

所以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就算中原内斗得再怎么厉害,各个政权的领袖脑中的第一原则肯定是“先除外后攘内”,这种基本常识让胡人们在汉人内斗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机会崛起,一旦他们大规模发动战争,那么汉族各政权也会立即停战,首先去除掉他们。

胡人融入中原,这是东汉时期留下隐患最深,但也是不可避免的一件事情,如果不让胡人进入中原,接受汉朝廷的秩序统治,那么胡人还会因为生存问题组织起来对中原进行侵略,所以本质上都是大麻烦,只是汉朝廷想用时间来消磨去胡汉之间的“仇恨”罢了,只可惜东汉灭亡的时间太早了。

这,也是五胡乱华的“因”,当胡人进入中原的一刻起,争端就预示着一定会发生了,只是发生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发生方式是什么,发生的强度如何,这都是后人可以控制的,如果处理得当,那么这种争端甚至可以以“和平”的方式过渡。

八王之乱:司马家内斗给予胡人空间崛起

曹魏末期,因为曹髦的“自杀式袭击”,让司马昭根本不能够玩加九锡然后接受皇帝“禅让”那一套当上皇帝,所以司马家改朝换代的任务,就交到了司马昭之子司马炎手中。

司马炎,也就是西晋开国皇帝。

作为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不可谓不聪明,他知道司马家能够取代曹家,都是因为有足够的利益给予支持他们的士族、贵族,但这种支持也有极大的弊端,那就是皇族会被贵族所威胁,所以司马炎登基之后,立即进行“家天下”布局,将自己的兄弟、叔叔、侄子们纷纷进行分封,这就是西晋的分封制。

司马炎

跟西汉刘邦的“白马之盟”一样,司马炎做的这件事情,就是以皇族的力量来钳制士族的力量,所以司马家的王爷们都是有实权的。

既然跟西汉的“分封制”很像,那么西晋也一样会有类似于“吴楚七王之乱”的问题,果不其然,司马炎驾崩不久,他的儿媳妇贾南风就开始模仿吕后,想要镇压司马皇族。

贾南风所挑起的纷争,让司马炎的设想全盘崩塌,不仅诸王拱卫天子的想法没达成,反而让他所分封的诸王纷纷把矛头指向西晋朝廷,这种局面,比起吴楚七王之乱都要过之而无不及。

可西汉的吴楚七王之乱和西晋的八王之乱场面又不同,吴楚七王之乱发生的时候,西汉的中央朝廷统治者智商在线,实力强大,比如太尉周亚夫、梁王刘武,光是这两人就打废了叛乱的诸王实力的一大半,而西晋八王之乱却不是这样的。

八王之乱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可以称其为“贾南风专政”。

不管西晋的八王之乱后面多么残酷,首先一开始,诸王就没有想着造反,而他们之所以会造反,也是跟着局势一步一步发展下去的。

司马衷

司马炎驾崩后,他选的太子司马衷继位,而司马衷刚做皇帝就直接达到了西晋皇帝的最低业务水平,他竟然直接把大权转移给贾南风,也是司马衷的存在,才让历史发生了巨大的转折,此前的一系列事情,都是因,他是一个趋近于完整的果。

贾南风拿到大权后,第一时间也是想着扫清朝廷一切障碍,给自己的家族争权,而在扫清了“杨氏外戚”之后,贾南风直接破坏了一个平衡,那就是将司马亮(司马懿四子)、司马玮(司马炎儿子)杀死,彻底夺得朝廷大权。

也是因为两位司马王爷的死,让其余的司马王爷们开始恐慌,也看到了一丝机会。

于是,八王之乱的正式纷争开始,也就是第二阶段:打倒南风,同室操戈。

在贾南风破坏了皇族的平衡之后,司马皇族便有了足够的理由和仇恨讨伐贾南风。

司马家的各位王爷们可以想象,司马衷自己没什么能耐,那么一旦除掉了贾南风,那么皇权不就是自己了的吗?

有人想到了就有人立马行动,吃第一个蛋糕的人,就是司马懿的第九子,赵王司马伦。

司马伦很巧妙地在朝廷贾南风和各皇族之间挑起矛盾,先是设计让贾南风除掉司马衷太子,然后又借司马冏之手杀掉贾南风,最后司马伦再除掉相关的重要人物,自己作为“黄雀”,直接登基。

司马伦

而看到了司马伦登基的其他司马家王爷们,纷纷坐不住了,因为司马伦自己坏了规矩,那么就意味着没有规矩可言了,谁只要笑到最后,谁就是晋朝的最终赢家。

这就是八王之乱最混乱的一个时期。

司马家以己私利内斗,胡人顺势崛起

自东汉以来,内乱并不是没有发生过,可像司马家一样完全杀红了眼,各个诸侯王眼中只有皇位又不一样,以前的东汉末年也好,三国时期也好,各路诸侯还是对“胡汉”的矛盾有着清晰的认知,这种一致对外的理念,让胡人根本没有机会作乱。

而西晋司马家的王爷们却不是如此。

他们一斗起来,就完全失去了理智,也压根不考虑胡人是不是会借着机会暴动,这种愚蠢的逻辑注定了司马家根本不可能有真正的胜利者,但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还有司马王爷借用胡人的力量加入战场,这等同于给了胡人更直接肆虐中原的机会。

比如司马颖就在纷争最激烈的时候,让匈奴人刘渊入局,加封刘渊为代理辅国将军,对于刘渊来说,这就等于是瞌睡的时候来了个枕头,而司马颖实际上根本没有能力控制匈奴,他的这一招简直就是愚蠢至极,因此匈奴当时就有人如此说道:“自汉亡以来,魏晋代兴,我单于虽有虚号,无复尺土之业,自诸王侯,降同编户。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

八王分封图

匈奴人自己很直接了当地说,正是因为司马氏骨肉相残,所以四海鼎沸,给了他们崛起的机会,可见司马家当时的操作已经让不擅长智谋的匈奴人都感到可笑了,也是司马颖的做法,让司马家王爷们纷纷模仿。

比如东海王司马越和他的兄弟司马腾,就借助了鲜卑“拓跋猗迤”的‬力量‬,而‬拓跋‬这个‬姓‬,正是后来‬著名‬的‬“北魏‬皇族‬”。

所以八王之乱打到最后,司马家自己人到头来一场空,而胡人们却趁机招兵买马、烧杀抢掠,以他们最擅长的方式迅速崛起,像拓跋猗迤这种都还算‬能忍‬的了‬,像‬刘渊‬这样的‬,就直接‬建立了‬汉赵‬政权‬,丝毫‬没有‬掩饰‬对‬司马家‬的‬嘲讽‬。

所以说,晋朝的八王之乱,就是打开“五胡乱华”的一把钥匙,让此前已经存在的矛盾,以一种最激烈的方式爆发出来。

作为皇族的司马家本应该守卫天下,可是他们竟然因为自己的私利放开防御,让异族对汉族百姓烧杀抢掠,甚至他们自己都加入其中,这种做法比起古代的任何一个皇族,都没有任何道德底线可言。

西晋形势图

司马家不仅提前开启了胡汉民族融合的争端矛盾,还让以前各个汉族将领都竭力避免的情况重现,所以后人看到西晋历史的时候,都有一个疑问,西晋初的司马家,他们真的有资格作为被尊卑的皇族吗?

关于西晋皇族的声讨,随着五胡乱华的一次次爆发,汉人的一次次被奴役、打压而加剧,因为西晋皇族内乱所导致的“分裂”,让中原大地遭受了史无前例的灾难,这种分裂数百年的大灾难,是后世都没有达到过的,所以胡汉的交融,本质上是以这种极其残酷的方式完成的。

直到杨坚再次统一中原,此时的胡汉交融已经大致完成了,只是在过去的数百年里,太多无辜的人被这架历史大车的车轮碾过,碾得体无完肤,那些人曾经以为新建立的晋王朝会让他们生活变得更好,谁知道全是带着他们跳入了无尽的深渊。

这一个暗黑的时代,让人无奈又愤怒,想要怒其不争,却发现已经是过去很多年的历史,话在嘴边,始终变成一声幽叹。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东晋自建立起就没有强大的中央集权,最终亡于刘宋也是必然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自三国时期,荆州就已经被刘表、刘备、孙权等人着意加强,上百年的建设,使得荆州地区在东晋时已是兵精粮足,成为东晋的一级战略区,地区与都城所在的扬州一样。所以,很多东晋权臣都要挂都督荆州诸军事,东晋时期的很多军事叛乱都是从荆州发动的。可是东晋皇室弱小也有弱小的好处,那就是避免成为众矢之的,那些北方来的士

  • 晚清照片:男子在坟头吃供品,西湖断桥残破不堪,李鸿章生母出镜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清末吃饭的兄弟俩,哥哥拿着一只大黑碗,弟弟拿着一只小的,地上碗里已经干干净净。世道艰难,民生凋敝,那时候能吃上一顿饱饭太难了。二人衣服破破烂烂,补丁摞补丁。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街头卦师,自称“赛神仙”,疑难杂症,大小方脉,没有治不了的。越逢乱世,越有人求神问卜,心病难除,花了银子只求得心理上的片

  • 东晋孝武帝司马曜跟张贵人开玩笑称其人老珠黄结果被用被子捂死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即使如此,很多人对那把高高在上的椅子充满着无尽的向往。皇帝作为九五之尊,也是国家元首,其地位决定了他要承担起很多责任,例如防范外敌入侵、内部造反等等。而且因为其地位的尊贵,也会引发很多政变,所以对于大臣也要进行防范。比如权臣发动政变,再比如亲人弑杀。一般,权臣发动政变造反成功后,接下来就是弑杀主上,

  • 左宗棠真是甘肃袍哥的开山大爷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一日,左宗棠在中军大帐处理事务。忽然,帐外一阵喧哗。很快,十几人涌入大帐内……见此情形,左宗棠大惊,这是发生了哗变了吗?当看清带头的几个人后,左宗棠瞬间就明白了,这不是哗变!但却是比军中哗变还棘手的事情……这些人多是军中的袍哥人物,正在酝酿一场大规模的反清起义。左宗棠是甘肃袍哥的开山大爷。这些人,希

  • 东晋内部持续不稳导致其只能偏安一隅无法成功被罚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东晋建国是本不具备继承权的司马睿与世家大族相妥协的产物司马睿本身名分的欠缺以及他创设建康朝廷时世家大族的鼎立支持,使得东晋诸帝在一开始就不是有着煌煌军威的强力皇权。东晋在一开始便是一个必须依靠世家大族军政经文影响力方能维持其统治的政权。弱势的皇帝始终希望重振皇权、强势的门阀始终希望更加强势、弱势的世

  • 雍正篡改和伪造康熙遗诏登基?学者:用不着也没必要!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康熙去世后,遗诏中指明将皇位传给皇四子胤禛,即雍正,但民间一直流传有雍正“篡改遗诏”的说法,即使在这种说法被学者们证明为无稽之谈后,很快又有人提出雍正“伪造遗诏”的说法,信众颇广。人们为什么始终对雍正的继位资格持怀疑态度呢?这一切还要从康熙年间著名的“九子夺嫡”说起。康熙在位61年,一共生了50多个

  • 左宗棠最后的端午节:他真的辞职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心血已丧,爱将被害,左宗棠觉得累了20年前,左宗棠在闽浙大地率“楚军”所开始的海防事业、创立海军的事业、打造中国军事工业基础的事业,通通失败了。左宗棠觉得自己已经再无20年,重新搭建起基础。再回想,胡雪岩被破产,王德榜被陷害,刘璈在夷洲也是险象环生,左宗棠希望自己多活几年,为自己的爱将们、曾帮助过自

  • 东晋为士族把持,淝水之战是东晋士族与前秦的对抗,故只有八万人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东汉末年,皇权旁落。一些出生于四世三公家族的豪门子弟,比如袁绍、袁术;一些宗室出身的刘姓子弟,比如刘焉、刘表;一些在地方州郡颇具影响力的士族子弟,比如公孙瓒、马超等人,纷纷割据自立。这么人要么自己就是豪门大族,要么依靠割据地的豪门大族,把割据地变成了独立小王国。虽然后来魏武帝曹操极尽所能地打压豪门大

  • 21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河南省洛阳市 应天门应天门是隋唐洛阳城·宫城——紫微城的正南门,俗称五凤楼。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原名则天门,神龙元年(705年)避武则天讳改称应天门。 唐高宗曾在此诏释百济国王扶余义慈、武则天曾在此登基称帝,功能类似北京午门。应天门是是古代城门建制的最高等级、天子享用的最高礼制,其建制对北

  • 雍正王朝:康熙想让老四做真正孤臣,为何成为不封赏老十三理由?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雍正王朝电视剧距今已有20年之久,可谓是经久不衰,成为一代人心中的经典之作。而他之所以经久不衰的背后,不只是一环扣一环的精彩剧情,使人是拍案叫绝,背后更是耐人寻味的透露出诸多人情世故和职场道理,可以说是寓意深长,使人每次观看都有着不同的感悟。那么今天宋安之来给大家分析一个有意思的剧情,那便是老十三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