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启功 :为什么说《上阳台帖》是李白的真迹?

启功 :为什么说《上阳台帖》是李白的真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300 更新时间:2024/1/19 6:23:09

这是李白传世的唯一书迹。其落笔天纵,收笔处一放开锋,宋黄庭坚评李白:“及观其稿书,大类其诗,弥使人远想慨然。白在开元、至德间,不以能书传,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山谷题跋》)

此帖曾入宣和内府,后归贾似道,元代曾经张晏处,明藏项元汴天籁阁。清代先为安岐所得,再入内府,清末流出宫外。民国时入张伯驹手,新中国成立后献给国家。1958年此帖转交故宫博物院收藏。

我们每逢读到一个可敬可爱作家的作品时,总想见到他的风采,得不到肖像,也想见到他的笔迹。真迹得不到,即使是屡经翻刻,甚至明知是伪托的,也会引起向往的心情。

伟大诗人李白的字迹,流传不多

在碑刻方面,如《天门山铭》,《象耳山留题》等,见于宋王象之《舆地纪胜·碑目》。要从碑刻中看李白亲笔的字迹,实在很不容易了。许多明显伪托,加题“太白”的石刻不详举。

其次是法帖所摹,我所见到的有宋《淳熙秘阁续帖》(明金坛翻刻本、清海山仙馆摹古本)、宋《甲秀堂帖》、明《玉兰堂帖》、明人凑集翻摹宋刻杂帖(题以《绛帖》、《星凤楼帖》等名)、清《翰香馆》、《式古堂》、《泼墨斋》、《玉虹鉴真续帖》、《朴园》等帖。若干年来,从书法上借以想象诗人风采的,仅赖这几个刻本的流传。

在《上阳台帖》真迹从《石渠宝笈》流出以前,要见李白字迹的真面目,是绝对不可得的。现在我们居然亲见到这一卷,不但不是摹刻之本,而且还是诗人亲笔的真迹(有人称墨迹为“肉迹”,也很恰当),怎能不使人为之雀跃呢!

《上阳台帖》,纸本前绫隔水上宋徽宗瘦金书标题“唐李太白上阳台”。本帖字五行,云: “山高水长,物象万千,非有老笔,清壮何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帖后纸拖尾又有瘦金书跋一段。帖前骑缝处有旧圆印,帖左下角有旧连珠印,俱已剥落模糊,是否宣和玺印不可知。南宋时曾经赵孟坚、贾似道收藏,有“子固”白文印和“秋壑图书”朱文印。入元为张晏所藏,有张晏、杜本、欧阳玄题。又有王余庆、危素、驺鲁题。明代曾经项元汴收藏,清初归梁清标,又归安岐,各有藏印,安岐还著录于《墨缘汇观》的“法书续录”中。后人乾隆内府,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卷十三,后又流出,今归故宫博物院。它的流传经过,是历历可考的。

据什么说它是李白的真迹呢?

首先是据宋徽宗的鉴定。宋徽宗上距李白的时间,以宣和末年(一一二五)上溯到李白卒年,即唐肃宗宝应元年(七六二),仅仅三百六十多年,这和我们今天鉴定晚明人的笔迹一样,是并不困难的。这卷上的瘦金书标题、跋尾既和宋徽宗其他真迹相符,则他所鉴定的内容,自然是可信赖的。至于南宋以来的收藏者、题跋者,也多是鉴赏大家,他们的鉴定,也多是精确的。

其次是从笔迹的时代风格上看,这帖和张旭的《肚痛帖》、颜真卿的《刘中使帖》(又名《瀛州帖》)都极相近。当然每一家还有自己的个人风格,但是同一段时间的的风格,常有其共同之点,可以互相印证。

再次,这帖上有“太白”款字,而字迹笔划又的确不是钩摹的。

另外有两个问题,即是卷内虽有宋徽宗的题字,但不见于《宣和书谱》(玺印又不可见);且瘦金跋中只说到《乘兴帖》,没有说到《上阳台帖》;都不免容易引起人的怀疑。这可以从其他宣和旧藏法书来说明。现在所见的宣和旧藏法书,多是帖前有宋徽宗题签,签下押双龙圆玺;帖的左上角、左下角、右下角分钤“政和”、“宣和”小玺;后隔水与拖尾接缝处钤以“政和”小玺,尾纸上钤以“内府图书之印”九叠文大印。这是一般的格式。但如王羲之《奉橘帖》即题在前绫隔水,钤印亦小拘此式。钟繇《荐季直表》虽有“宣和”小玺,但不见于《宣和书谱》。王献之《送梨帖》附柳公权跋,米芾《书史》记载,认为是王献之的字,而《宣和书谱》却收在王羲之名下,今见墨迹卷中并无政、宣玺印。可知例外仍是很多的。宣和藏品,在靖康之乱以后,流散出来,多被割去玺印,以泯灭官府旧物的证据,这在前代人记载中提到的非常之多。也有贵戚藏品,曾经皇帝赏鉴,但未收人宫廷的。还有其他种种的可能,现在不必一一揣测。而且今本《宣和书谱》是否有由于传写的脱讹?其与原本有多少差异,也都无从得知。总之,帖字是唐代中期风格,上有“太白”款,字迹不是钩摹,瘦金鉴题可信。

在这四项条件之下,所以我们敢于断定它是李白的真迹。

至于瘦金跋中牵涉到《乘兴帖》的问题,这并不能说是文不对题,因为前边标题已经明言“上阳台”了,后跋不过是借《乘兴帖》的话来描写诗人的形象,兼论他的书风罢了。《乘兴帖》的词句,恐怕是宋徽宗所特别欣赏的,所以《宣和书谱》卷九李白的小传里,在叙述诗人的种种事迹之后,还特别提出他“尝作行书,有“乘兴踏月,西入酒家,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字画飘逸,乃知白不特以诗名也”。这段话正与现在这《上阳台帖》后的跋语相合,可见是把《乘兴帖》中的话当作诗人的生活史料看的。并且可见纂录《宣和书谱》时是曾根据这段“御书”的。再看跋语首先说“尝作行书”云云,分明是引证另外一帖的口气,不能因跋中提到《乘兴帖》即疑它是从《乘兴帖》后移来的。

李白这一帖,不但字迹磊落,词句也非常可喜。我们知道,诗人这类简洁隽妙的题语,还不止此。像眉州象耳山留题云:“夜来月下卧醒,花影零乱,满人襟袖,疑如濯魄于冰壶也。李白书。”(《舆地纪胜》卷一三九碑记条、杨慎《升庵文集》卷六十二)又一帖云:“楼虚月白,秋宇物化,于斯凭阑,身势飞动,非把酒忘意,此兴何极!”(见《佩文斋书画谱》卷七十三引明唐锦《龙江梦余录》)都可以与这《上阳台帖》语并观互证。

或问这卷既曾藏《石渠宝笈》中,何以《三希堂帖》、《墨妙轩帖》俱不曾摹刻呢?这只要看看帖字的磨损剥落的情形,便能了然。在近代影印技术没有发明以前,仅凭钩摹刻石,遇到纸敝墨渝的字迹,便无法表现了。

现在影音精工,几乎不隔一尘,我们捧读起来,真足共庆眼福!

以上文字摘自 《中国风骨:功谈书论画》

《中国风骨:启功谈书论画》

启功 著

书画艺术是我们的国之精粹,亦展现文人风骨。启功先生既是教育家、学识渊博的国学大师,也是独步当代的大书法家、继承了中国文人画优良传统的画家,堪称诗书画三绝。他将学术与艺术相贯通,将传统文化的深厚素养与敏锐准确的艺术鉴赏眼光完美结合,成为古书画鉴定的通人。

本书分为六个篇章,既有古书画鉴定方面令人心折赞叹的精深研究、独到见解,也有对整个书法史的深入解析、透辟之论,其《论书绝句》及口释就是一部简明的中国书法史。同时还有怀念吴镜汀、溥心畬、齐白石、李叔同、台静农、赵朴初先生的文字,朴实平淡之中勾勒出一代大师的风范,仁者永怀无尽意,令人无限向往。

启功(1912—2005),字元白,又作元伯,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书画家、古典文献学家、古书画鉴定家,被誉为诗、书、画三绝。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翰海,嘉德拍卖征集:汝窑仿制”最卓越的乃属雍正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如清康熙、雍正朝仿明永宣青花、康熙仿明嘉万五彩、雍正仿明成化斗彩,乾隆朝更是遍仿历代名窑,集仿制之大成。后代仿制前朝经典作品,代代不绝,构成了中国陶瓷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仿制前朝佳器,也不能理解为简单的模仿和复制,更可以视为对经典的致敬,是一种创造性模仿,固属佳话。在历代仿制中,历时最久、精品迭出

  • 长孙无忌谋反案,被株连者极多极多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任见:长孙无忌谋反案,被株连者极多极多-《大唐上阳》189 第四十八章 计树形象主角儿武照,出尽风头。别的皇后认为亲蚕礼是苦差事。觉得苦的皇后多了,礼仪制定分子就允许她们偷懒,允许她们找替身演员。武照可不,向世人展示自己才气的好时机,苦算什么,累算什么,敬天亲民,母仪威严,收获太大了。三天亲蚕大礼,

  • 任见:李治的“亲耕”和武照的“亲蚕”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任见:李治的“亲耕”和武照的“亲蚕”-《大唐上阳》191 第四十八章 计树形象主角儿武照,出尽风头。别的皇后认为亲蚕礼是苦差事。觉得苦的皇后多了,礼仪制定分子就允许她们偷懒,允许她们找替身演员。武照可不,向世人展示自己才气的好时机,苦算什么,累算什么,敬天亲民,母仪威严,收获太大了。三天亲蚕大礼,武

  • 平陆县图书馆藏残本乾隆《台湾县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文物》 1982年07期1981年春,山西省平陆县图书馆清理出一部残本乾隆《台湾县志》(见图)。这部《台湾县志》卷首扉页标明“乾隆十七年(1752年,壬申)知县事臣鲁鼎梅重修”。卷尾有“乾隆壬申小春月台郡儒学铎者沙阳林起述”跋文。鲁鼎梅是“乾隆十五年十二月护任”台湾知县,“十六年十月卸事,十七年四

  • 罗成与薛仁贵都是白虎星转世,两人相比较,究竟谁更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既然都是白虎星转世,也就意味着他们都有着不俗的人生,在实力方面自然也都是当世的佼佼者,那么问题来了,罗成与薛仁贵都是白虎星转世,两人相比较,究竟谁更厉害呢?对于此,我来说说我知道的吧!既然罗成和薛仁贵都是当世猛将,下面就来看看他们两人的战绩;先来看看罗成的战绩;罗成掌中兵器是一杆五钩神飞亮银枪,所使

  • 霍元甲主动找慈禧的保镖比武,踢了两脚后,为何就不敢打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没错,今天说的这位武学大师就是李树勋,号瑞东,所以也叫李瑞东。1896年入宫,他保护了慈禧太后几年,慈禧太后非常信任他,对他高超的本领赞不绝口,甚至连威震武林的霍元甲都不是他的对手!1851年,李瑞东出生于武清(今天津),祖上是开药店的,生意红火,家底殷实。后来通商达官,慢慢地开始走上仕途,到了李瑞

  • 五代十国的历史为什么很少提?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这里我必须给你明确一点的是,五代是五代,十国却不是十国。为了严谨,我广泛查阅资料,把时间精确到年月日。五代(907年6月1日-960年2月4日),先后由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构成,历史跨度达53年!历史学家为了区分曾经出现过的梁、唐、晋、汉、周的朝代,故而加以“后”字,故而我们耳熟能详的五代就是

  • 还在傻傻相信刘罗锅智斗和珅?你想多了,刘墉没这个资格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图片来源于网络两个志不同道不合的人要相互之间斗法,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要身份、地位、智谋等要素要基本相当,如果两人之间这些条件千差万别,完全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别说斗上一斗,就连见面的机会都没有。举个例子:清末年间,李鸿章、左宗棠于公政见不和、于私品性各异,二人不仅在朝堂之上争斗的面红耳赤,也以诗词冷

  • 匈奴、突厥、契丹、柔然、女真、鞑靼……现在全搞懂了!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匈奴、东胡、突厥、回鹘、蒙古、契丹、女真、鞑靼、鲜卑、羌、党项、乌苏、柔然、哈萨克……这些游牧民族,你可能甚至不会读~但是它们不停的出现,所以下面的介绍,绝对值得你收藏!从商周时代开始,匈奴和东胡就存在了,他们的位置大概是这样的:然后匈奴把东胡干了。情况是这样的:东胡好可怜!由于遭受得意忘形的匈奴的

  • 乾隆微服私访,随口说了句古诗,寡妇接了一句后竟吓跑了乾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古代的皇帝每一个都是多才多艺,诗词歌赋可以说是样样精通,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一个乾隆皇帝微服私访,随口说了一句古诗,没有想到的是,寡妇接了一句之后,乾隆竟然惊慌逃走了,这到底是为何呢?我们都知道皇帝从小就被养在深宫里面,他们也非常想要看看皇宫外面的世界,等到他们当了皇帝之后,就会以考察民间疾苦为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