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导致亡国,唐太宗为什么也要和高句丽死磕到底?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导致亡国,唐太宗为什么也要和高句丽死磕到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2176 更新时间:2024/2/6 18:59:18

隋朝灭亡的原因有很多,但远征高句丽的失败绝对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唐太宗李世民对隋朝的灭亡有感而发:“以铜为鉴,可正衣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新唐书》)不过令人费解的是,唐太宗也掀起数次东征,远征高句丽,直到唐高宗时期才结束。那么我们不禁发问,到底是什么原因,让隋唐与高句丽这个边陲小国死磕到底呢?

高句丽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它本是东北边境上的一个小族,在西汉时曾臣服于西汉。高句丽民族属于半农耕半游牧民族,他们学习西汉的生产技术,同时保留了自己好战的特性。王莽建立新朝以后,高句丽不服,纷纷出关为寇,直到刘秀重新建立东汉以后才重新依附于汉朝。不过高句丽名义上虽然是汉朝的一部分,但他们经过发展愈发强大以后,却不断侵扰东汉的边境。

三国时期,中原王朝内乱,高句丽以为可以趁火打劫,他们主动与曹魏一起攻克辽东郡以后,突然倒戈攻击曹魏。然而此时的高句丽却不是曹魏的对手,他们被曹魏击溃,就连高句丽王都仓皇出逃。曹魏以为高句丽经此一役会彻底灭亡,于是撤军,但他们没有想到高句丽很快就重新回来,修复都城,并继续侵扰辽东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原王朝彻底陷入内乱,无暇他顾,高句丽趁机强取豪夺,四处征战,最终占领朝鲜半岛大部分地区,就连部分辽东地区也是他们的占领地。

隋朝建立以后,高句丽攻击辽西地区。隋文帝发兵远征高句丽,攻克众多城池,但最后因粮草不济加上水土不服被迫撤军。高句丽向隋文帝示好,隋文帝于是没有再征讨高句丽。然而到隋炀帝时期,高句丽再次侵扰隋朝边境,且不遵籓礼,隋炀帝于是调集全国军队,远征高句丽。

隋炀帝第一次东征目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让高句丽认识到隋朝的强大,他已经准备好高句丽投降,为此他还专门携带了受降使团。然而这一战隋炀帝指挥不力,隋军一败涂地,《资治通鉴》记载:初,九军渡辽,凡三十万五千,及还至辽东城,唯二千七百人,资储器械巨万计,失亡荡尽。

当隋炀帝第二次以及第三次远征高句丽时,他的目的恐怕是灭亡高句丽,一是洗刷他的耻辱,二是他已经感受到高句丽的威胁。俗话说卧榻之处岂容他人鼾睡,高句丽的崛起势必会对隋朝的统治产生威胁,因此隋炀帝不顾国内情况,强行组织东征。然而隋炀帝的急躁最终让他付出惨痛的代价,隋朝三次东征皆以失败告终,帝国也在战争的失败下分崩离析,走向灭亡。

唐太宗李世民是看着隋朝的灭亡成长起来的,他在继位以后也常常告诉众人要以隋朝的灭亡引以为戒,切勿重蹈覆辙。隋朝的许多错误唐太宗都坚决避免,不过有一项国策他却始终没有改变,那就是远征高句丽。唐朝东征的次数比隋朝还要多,时间长达数十年,跨越两代人,期间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不计其数。那么,到底是什么让唐朝站在隋朝的尸体上也要与高句丽死磕呢?

最根本的原因恐怕就是高句丽对于唐朝的威胁。在隋朝灭亡以后,高句丽愈发坚定与中原王朝对抗的决心,他们名义上臣服于唐朝,实际上却经常寇边,侵扰辽东地区,阻止新罗和百济的使臣出使唐朝。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雄主,他想建立的是一个强大的帝国,因而他不允许有高句丽这样的威胁存在。

除此以外,唐朝在东征以前,已经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唐太宗励精图治,在贞观三年将强大的东突厥灭亡,大可汗沦为唐朝的俘虏。东突厥灭亡以后,西域诸国纷纷投靠唐朝,尊称李世民为“天可汗”。当西部的突厥人平定以后,李世民自然要腾出手来,将高句丽这个威胁铲除。

当然,唐太宗与唐高宗和高句丽死磕到底,还因为他们有底气。隋炀帝远征高句丽导致隋朝灭亡,唐太宗自然不可能再去重蹈覆辙,于是他在继位以后没有立刻对高句丽发兵,而是在外交上威震高句丽,同时发展国力。李世民选贤任能,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与民休养生息,使唐朝国力迅速强大起来,开创贞观之治。国力富强以后,唐太宗与唐高宗自然就有了远征的底气。唐太宗在发现征伐高句丽难以毕其功于一役以后,立刻转变战略,不断以偏师袭扰。唐朝耗得起,高句丽却耗不起。

当然,唐朝远征高句丽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外交与民心。高句丽联合百济想要阻止新罗向唐朝朝贡,同时灭亡新罗。在当时百济、高句丽、新罗名义上都是唐朝的属国,因此他们的事情其实算是唐朝的“家事”,更何况新罗数次向唐朝求援。因此唐朝出兵高句丽,还可以实现震慑敌国,增强属国信心的外交作用。

而且,唐朝是对隋朝的传承,两个国家都是中原王朝。隋炀帝远征高句丽失败以后,许多军民沦为俘虏,在高句丽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唐朝使节出使高句丽时曾看到众多汉人,《资治通鉴》载:“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唐朝远征高句丽,亦可以解救隋人,得到民心,而这正是李世民最需要的东西。

更何况,高句丽地区在唐以前曾隶属过中国,黄门侍郎裴矩就曾上书隋炀帝:“高丽之地,本孤竹国也,周代以之封于箕子,汉世分为三郡,晋氏亦统辽东”。 (《隋书》)

所以,隋唐两朝都与高句丽死磕到底,既有现实需要,也有历史原因。只可惜,这场历经两个王朝,三位帝王,56年的庞大战争,在艰难取得胜利以后,却因为多种原因,最终使无数人的努力付诸东流,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参考资料:

《新唐书》

《资治通鉴》 司马光

《隋书》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拍卖征集:民国官窑 | 一颗蒙尘的明珠!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时任江西巡抚柯逢时向清廷上奏开办景德镇瓷业公司,建议“官方筹银10万两,余由该道自行集股”。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两江总督端方奏改商办:“江西景德镇瓷业公司,原拟官商合办,至今未有切实办法,该公司不如改归商办较有把握。”宣统元年(1909年),江西景德镇瓷业公司经

  • 此人梁山排名十二,没有背景却官至节度使,为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在水浒的最后,征讨方腊的梁山好汉们所剩无几,接受朝廷封赏的人更少,只有二三十人。在这些做官者中,宋江、卢俊义被害,吴用、花荣自缢,阮小七、柴进等人辞官回乡。蒋敬、朱武等人不是修道,就是为民,做官的只有孙立、呼延灼、关胜、朱仝等人。当时的局势,能留下做官的人,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孙立,只是小小的提辖,无

  • 赵舒翘:曾经的好官,为效忠慈禧背弃良知操守,下场悲惨发人深省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光绪五年,河南发生了一起冤案。此案原本并不复杂,但禁不住官场黑手的层层叠加,最终演变成惊动慈禧的晚清著名冤案。晚清时节的河南,尽是末世的景象,民不聊生,盗贼猖獗。官府为了控制地面,鱼龙不分,大量招募衙役捕快。盗贼们从中窥见了空子,恶狼披上羊皮,纷纷蒙混进来,干那白皮黑心的勾当。这其中,河南南阳府镇平

  • 高句丽国隋炀帝李世民攻打几次而不果,最后被谁征服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隋炀帝公元612年——614年,隋炀帝杨广和高句丽之间进行了三次战争。 这三次均为御驾亲征。当时看起来兴师动众,但结果却与隋炀帝的愿望背道而驰。三次大规模的征战,不仅严重损耗了隋朝的国力,也造成了国内百姓的民不聊生,严重激发了阶级矛盾,最终导致了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后来隋朝就在这滚滚洪流中寿终正寝了

  • 【玉融史话】叶向高、林则徐:福清“一邑两文忠”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谥号,是指古代皇帝、皇后、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的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谥号,可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和功过。《逸周书·谥法解》言,“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

  • 浅谈隋朝:30年辉煌?30年荒唐?为堪比秦皇汉武的帝王正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秦隋短命,而汉唐则长寿,这一短一长之间,几乎就形成了中国历史的断代分水岭和政治制度之变革。短命之秦朝,上承三代春秋战国,下启两汉魏晋南北朝。短命之隋朝,上承南北朝之动乱,下启唐宋元明清。(中国朝代表)秦始皇创立的秦制,为后续的汉朝及各个朝代所沿袭,郡县制的影子几乎贯穿中国历史。而隋文帝创造的隋制,也

  • 【福清头条】福清发现康熙四十九年立石墓志铭!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系清代早期福建对日文化传播重要文物康熙四十九年立石的墓志铭。近日,黄檗书院研究员王赞成在进行黄檗遗迹考察时,发现一块康熙四十九年立石的墓志铭。这块墓志铭记载了墓志铭主人何葵在日本传播五经大义的经历。墓志铭还记载了清代早期福建对外海上交往的历史,是福建对外文化传播的重要文物。墓志铭主人何葵,福清龙田人

  • 太平公主本来是韦后势力,为何叛变去帮李隆基,又死于李隆基之手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如今人在研究武则天晚期至李隆基初期这段唐皇室秘史的时候,总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太平公主不学着武则天一样称帝?而且我们了解一下唐朝皇室就会发现,太平公主的父亲是皇帝,母亲是皇帝,哥哥们也都是皇帝,侄子李隆基更别说了,一家人除了她外,全是皇帝,要说她对皇位没有一点想法,可能吗?当然不可能,太平公主之所

  • 李世民:大唐何时亡?袁天罡:猪上树之时,结果没想到真是如此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当时的李世民已经是晚年了,朝气已经不再有,身上也有了各种各样的疾病,于是他的心里就开始各种各样的胡思乱想,他就怕自己死了以后孩子们守不住皇位,最后被其他人窃取,于是他叫来了袁天罡,让他为国算上一算,看看什么时候大唐会亡,好早作准备,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当时袁天罡算完以后,十分的淡定,就说了这样一句

  • 被蒋介石带走的十幅画,每幅都代表了一个时代!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书画文化被蒋介石带走的十幅画,每幅都代表了一个时代。在蒋介石的整个政治生涯中,确实始终秉持"教育为立国之本"的理念。他在论述教育是立国之本时说:"立国之道,千头万绪,然着手所在,不外提高国民之道德、知能和体力,养成人人皆为健全之国民,俾人人能担当应负之任务,然后生活得以改进,国力由此增加,即国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