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高句丽国隋炀帝李世民攻打几次而不果,最后被谁征服的?

高句丽国隋炀帝李世民攻打几次而不果,最后被谁征服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609 更新时间:2024/1/15 10:48:38

隋炀帝

公元612年——614年,隋炀帝杨广和高句丽之间进行了三次战争。 这三次均为御驾亲征。当时看起来兴师动众,但结果却与隋炀帝的愿望背道而驰。

三次大规模的征战,不仅严重损耗了隋朝的国力,也造成了国内百姓的民不聊生,严重激发了阶级矛盾,最终导致了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后来隋朝就在这滚滚洪流中寿终正寝了。

隋朝征高句丽就是这么个结果。

那后续的唐朝呢?它的表现应该可以了吧。

唐朝建立后,又瞄上了高句丽。这次还是皇帝御驾亲征。

这么看起来高句丽真是一块圣地,就像泰山一样,前后皇帝都亲自前往。好像不亲自前往心里头总有疙瘩似的。

作战图

公元644年七月,唐太宗李世民出兵进攻高句丽。皇上御驾亲征,肯定又是兴师动众。

不过这次李世民的运气比较好,一开始唐军是捷报频传,一连攻克盖牟等10座城池。

但是打到安市,又打不动了。

李世民私下感叹,这块骨头还真不好啃。

这时候江夏王李道宗献计,趁高句丽兵倾国出动,内部空虚,请求率精兵五千,奇袭平壤,但李世民过于求稳,未采纳他的建议。

此时安市久攻不下,眼看已到深秋,天气转凉。

马上就要到寒冷的冬季了。远途征战,运输线太长,粮草供应不济。寒流一来,那就彻底完了。没办法,只好“望城兴叹”,被迫撤军。

李世民

虽然这次战役最终没有灭亡高句丽,但高句丽丢失十余城,死伤五万以上,被俘七万以上。再加上马匹、铠甲、兵器这些战利品,已经严重削弱了高句丽的国力。

所以,总结起来,这次远征,虽然没有取得预想中的完胜,但结果至少要比隋炀帝的强,应该说是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但革命事业不完成,李世民的这口气就喘不匀,在他的心里,就总觉得是件事。

公元647二月,李世民还想出兵攻打高句丽。朝中商议的结果是,高句丽依山为城,易守难攻,应派偏师进袭骚扰,使其国人疲于应付,耽误农时,几年后即可使高句丽因粮荒而土崩瓦解。

李世民一听,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做法,成本比较低,就采纳了此建议。

这个办法虽然见效,但药效慢,用时长。李世民终于没有熬到那一天,带着遗憾到老祖宗那里去报到了。

李治

先朝的愿望没有完成,和现在的唐朝无关,可以不理他;但是先皇的意愿不完成,后人就无法向老祖宗交待了。这个胆子就责无旁贷的落到后继者唐高宗李治的头上。

但李治不敢这么冒险了,他知道,太冒险了是要栽跟头的。他有耐心,除了等,还是等。等着有朝一日有机会的。

公元666年,高句丽权臣渊盖苏文去世。渊盖苏文诸子不和,并导致高句丽内乱,这就给了唐朝绝佳的可乘之机。

渊盖苏文长子泉男生,不满弟弟泉男建夺权,转而向唐朝投诚求援。唐高宗一看,这时候是瓜熟蒂落,到了该收获的时候了。他立即任命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辽东道安抚大使,领兵救援泉男生。

随后,各路唐军齐头并进,讨伐高句丽。经过两年的时间,到公元668年,终于灭了东北地区的高句丽。

渊盖苏文

牛顿有句话说得好,他是站在了巨人的肩上,所以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唐高宗也一样,站在两位前辈的肩上,完成了隋炀帝唐太宗生前都没有实现的伟业!

唐朝开始肢解高句丽了。将其境区划分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并在平壤设安东都护府。都护的职务由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担任,并且领两万精兵镇守。

高句丽灭这个国家灭亡了。但是故地的民心不服,屡屡叛乱。公元673年,高句丽余众起事反叛,大批靺鞨人也参与其中。

唐朝特派燕山道总管、右领军大将李谨行前去平叛。这个李谨行是已故粟末靺鞨首领突地稽之子,后来在唐朝廷担任武官,但在高句丽故土生存的的靺鞨人,并不认可李谨行的粟末靺鞨出身。

文的不行,那就只有来武的了。于是李谨行带兵平叛,这边刚在瓠芦河(今朝鲜洛江中游)之西大破高丽叛众,那边“高丽引靺鞨”之众,开始猛攻李谨行妻刘氏所在的奴城(今平壤西北)。

进攻

为了安抚高句丽故土的遗民及靺鞨人,公元677年,唐高宗册封早年间掳掠至内地,任工部尚书的高句丽末代君主高藏,为辽东都督,命其重返高句丽。

这可是高句丽正宗的君主,唐高宗对他寄予殷切的希望,盼望他重返故土后,能安抚当地民众,稳定局势。

谁知这一下弄巧成拙,变成了放虎归山,高藏返回高句丽后,暗自勾结靺鞨人谋反。但最终因谋事不成,他的事情泄露了。又被重新抓起来。

唐朝就这一点好,对于少数民族实现羁縻政策以后,很少采取残忍的办法进行处置。高藏只是被唐朝流放至四川邛州,后来死于其贬所。

激战

为彻底杜绝高句丽遗民的反抗,被激怒的唐朝采取了釜底抽薪的策略。开始大规模向外迁徙高句丽的遗民。原高句丽统治民族高句丽人,则是重点迁徙对象。

上至高句丽王公大臣、商旅名流,下至百姓中身强力壮者,皆被强制迁往内地,唯有“弱窭者留安东”。

过去的高句丽国内生活着高句丽人、汉人、靺鞨人,还要少量契丹人、突厥人、新罗人、百济人。

对唐战争中,高句丽军至少战殁20万。高句丽灭亡后,高句丽总人口仍有69.7万户,约350万口。其中,高句丽人约100万。最后被掳往内地的高句丽人,学术界的判断为34.5万——50余万户。

高句丽亡国后,随着新罗向半岛北部的不断扩张,高句丽南方的小部分人口,成了新罗属民,数量约有19万。剩余的高句丽人中,流入突厥至少10万,流入靺鞨及后来的渤海国,亦不少于15万。另有不到2000人,流入日本。能够留居故地的高句丽人,则仅存万余人。

就这样,随着高句丽政权的国灭政熄,高句丽人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彻底淡出了历史舞台。

参考资料:

《旧唐书》后晋·刘昫

《新唐书》宋·宋祁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玉融史话】叶向高、林则徐:福清“一邑两文忠”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谥号,是指古代皇帝、皇后、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的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谥号,可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和功过。《逸周书·谥法解》言,“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

  • 浅谈隋朝:30年辉煌?30年荒唐?为堪比秦皇汉武的帝王正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秦隋短命,而汉唐则长寿,这一短一长之间,几乎就形成了中国历史的断代分水岭和政治制度之变革。短命之秦朝,上承三代春秋战国,下启两汉魏晋南北朝。短命之隋朝,上承南北朝之动乱,下启唐宋元明清。(中国朝代表)秦始皇创立的秦制,为后续的汉朝及各个朝代所沿袭,郡县制的影子几乎贯穿中国历史。而隋文帝创造的隋制,也

  • 【福清头条】福清发现康熙四十九年立石墓志铭!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系清代早期福建对日文化传播重要文物康熙四十九年立石的墓志铭。近日,黄檗书院研究员王赞成在进行黄檗遗迹考察时,发现一块康熙四十九年立石的墓志铭。这块墓志铭记载了墓志铭主人何葵在日本传播五经大义的经历。墓志铭还记载了清代早期福建对外海上交往的历史,是福建对外文化传播的重要文物。墓志铭主人何葵,福清龙田人

  • 太平公主本来是韦后势力,为何叛变去帮李隆基,又死于李隆基之手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如今人在研究武则天晚期至李隆基初期这段唐皇室秘史的时候,总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太平公主不学着武则天一样称帝?而且我们了解一下唐朝皇室就会发现,太平公主的父亲是皇帝,母亲是皇帝,哥哥们也都是皇帝,侄子李隆基更别说了,一家人除了她外,全是皇帝,要说她对皇位没有一点想法,可能吗?当然不可能,太平公主之所

  • 李世民:大唐何时亡?袁天罡:猪上树之时,结果没想到真是如此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当时的李世民已经是晚年了,朝气已经不再有,身上也有了各种各样的疾病,于是他的心里就开始各种各样的胡思乱想,他就怕自己死了以后孩子们守不住皇位,最后被其他人窃取,于是他叫来了袁天罡,让他为国算上一算,看看什么时候大唐会亡,好早作准备,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当时袁天罡算完以后,十分的淡定,就说了这样一句

  • 被蒋介石带走的十幅画,每幅都代表了一个时代!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书画文化被蒋介石带走的十幅画,每幅都代表了一个时代。在蒋介石的整个政治生涯中,确实始终秉持"教育为立国之本"的理念。他在论述教育是立国之本时说:"立国之道,千头万绪,然着手所在,不外提高国民之道德、知能和体力,养成人人皆为健全之国民,俾人人能担当应负之任务,然后生活得以改进,国力由此增加,即国民教育

  • 道光得知英国女王只有23岁后,问了三个问题,注定清朝悲剧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近代以来,中国饱受西方列强欺凌,而且还被迫签订很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这致使我国渐渐的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也丧失了领土主权和完整,出现这种局面,除了清朝本身依然保持着传统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以外,也离不开统治者个人愚昧无知的原因。就比如在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已经用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而

  • 五代十国到底多乱?历史书避而不谈,带你看清真实的五代十国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五代疆土则以后梁最小,后唐最大。而十国的疆土则南平最小,南唐最大。五代十国,指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之间几十年的历史时期,这期间中原地区出现了五个疆域比较大的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所谓五代。五代之外有众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个称制

  • 抄和珅家时没找到一分钱,嘉庆讲了2个字,2天后拉出几十车金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上流芳千古的人物数不胜数,他们无一外乎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正是因为这样,千百年后,他们的名字仍然被人们广泛提起,当成榜样。不过人与人的选择不尽相同,有流芳千古就有遗臭万年,在有些人的一生中,他们选择了为所欲为,迫害百姓,造福自己。清朝的大奸臣和珅就是遗臭万年的典型代表,贫苦出身的他好

  • 东晋是如何灭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说实话,这个王朝的存在,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因为东晋的11位皇帝中,有10位都是傀儡!还有个寿命太短,只在位2年。权臣当道,士族横行,这就是东晋王朝走向灭亡的主要原因。很多人将东晋的灭亡,归罪于北方胡人不断作乱。其实恰恰相反,如果没有北方胡人在搞事情,其实东晋早就被权臣篡夺了江山,哪里能延续1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