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赵舒翘:曾经的好官,为效忠慈禧背弃良知操守,下场悲惨发人深省

赵舒翘:曾经的好官,为效忠慈禧背弃良知操守,下场悲惨发人深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464 更新时间:2024/1/23 23:08:05

光绪五年,河南发生了一起冤案。

此案原本并不复杂,但禁不住官场黑手的层层叠加,最终演变成惊动慈禧的晚清著名冤案。

晚清时节的河南,尽是末世的景象,民不聊生,盗贼猖獗。官府为了控制地面,鱼龙不分,大量招募衙役捕快。盗贼们从中窥见了空子,恶狼披上羊皮,纷纷蒙混进来,干那白皮黑心的勾当。

这其中,河南南阳府镇平县的盗贼大头目胡体安,便是恶狼群中的一匹头狼。几年来,他抢劫祸害过许多人家,因为弱肉强食,世道黑暗,鲜有人敢站出来反抗。

但世道人心,总有不怕恶、不认邪的人。

光绪五年,胡体安便遇到了这样一户执拗、强硬的人家。这户人家遭到胡体安抢劫后,四处查访索证,当地知县马翥打哈欠不愿深究,他们便奔到省上,击鼓鸣冤,径直将状子递到了司院衙门。

河南巡抚涂宗 瀛见动静闹大,不容躲闪,于是派出捕役直下镇平,缉拿盗首胡体安。

胡体安藏身衙门多年不是白混的,提前得到消息后,他一边上下打点,一边威逼利诱家中的烧火仆童王树汶去冒名顶罪。

这两手准备妥当,当省府 捕役赶到后,十五岁的王树汶便成了镇平盗首胡体安,被判了一个秋后问斩,而真凶早已远走高飞。

起初,王树汶以为只是走过场,主人胡体安定会守约来救他,可当看到秋斩的大刀,这才意识到自己是替死鬼,于是在刑场上声嘶力竭地呼喊,我是邓州人王树汶,今天十五岁,是胡体安强逼我顶罪的,冤枉啊!青天老爷!

十五岁孩子的呼喊很真实,监刑官急令停刑,火速禀报河南巡抚涂宗 瀛。

一起案件,闹出两回刺耳的动静,考虑到自己的仕途前程,涂宗 瀛下了彻查的决心。由于王树汶声称自己是邓州农民王季福的儿子,涂宗 瀛传令邓州知府将王季福押送省城,与王树汶当面对证。

末世黑暗,往往经不起一点变故。

眼看真相就要大白了,就在这个时候,朝廷的谕旨忽然下来,涂宗 瀛另调他用,原河道总督李鹤年继任河南巡抚。巧的是,曾经复审此案现已高升的原南阳知府任恺恰是李鹤年的心腹旧部。因为怕遭惩处,连累官场靠山,任恺向李鹤年耳语,此案不可平反,小人获罪不足惜,大人受到牵连就事大了。

李鹤年靠剿捻发迹,对涂宗 瀛那样的文官素无好感,想到为此案平反,便是为前任做嫁衣,他立即向邓州知州朱光第下了一道严令,不得将王树汶口称之父王季福押来省城。

邓州知州朱光第是个好官,面对黑云压顶,他坚决将王季福押来省城,并且发出一句感慨:“百姓生死攸关,是非曲直理当辩白。我岂能蒙蔽真相,陷无辜百姓于死地而迎合上司!”

大堂对证,触目惊心。

朝中河南籍御史听闻此案,纷纷交章奏议王树汶冤狱,李鹤年面对四面指来的矛头,压力很大。

恶人腹黑钻空子,从来都是可怕的。为了替靠山解围, 任恺等人熬灭几根白蜡烛,终于钻出一个狠毒的说法——依照大清律令,盗贼作恶,不分首恶与协从,一律处死。王树汶虽不是胡体安,但他身为胡家仆童,必然参与了劫盗犯罪,比如他可能为同伙把过风,接过赃等等。所以,判此刁民恶人死罪,不仅无错,细判之下,且是有功的。

听到这个说法,先前弹劾李鹤年的御史们不干了。可是,此时要发出抗议容易,将这一摊浑水重新滤清却是万分困难的。

因为这浑水里,不知有多少双手在拉扯,有多少把刀子在作梗。

果然,为查清此案,慈禧派出的第一位钦差大臣,刚刚深涉下去,就被污化了。他上奏朝廷,王树汶确为从犯,当判立斩之刑。

御史们一听,当即炸了锅。

这时候,刑部尚书潘文勤站出来做起了官样文章,他奏请先将镇平知县革职,逮捕入京,再将王树汶的案子提交刑部复审。

慈禧觉得这是个老练稳当的建议,点头答应了。

正道沧桑,多磨难。

此时的刑部,有个主事叫赵舒翘,他在上司同僚都想走过场的时候,以自己的良知和操守,一头扎进去,扮演了浑水滤清者的可敬角色,中途他遭受了多大的压力,遇到了多少的阻梗,都是不言自明的,凭借一己之力,最后他硬是还给了王树汶一片青天。

《清史稿》说,“谳河南王树汶狱,(赵舒翘)承旨研辨,获平反,巡抚李鹤年以下谴谪有差。”

慈禧晚年,身边虽有佞臣,但用人并不昏庸,她不缺识人的眼光,也不乏用人的魄力。赵舒翘在王树汶冤案中以刚正的职业操守、精深的专业能力赢得朝野一致盛赞后,慈禧没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她注意到了这个刑狱方面的专才,有意将他栽培成一根得力的拐杖。

光绪八年,赵舒翘升任刑部员外郎,两年后补湖广司郎中。

在部院历练四年后,光绪十二年,赵舒翘以郎中出任安徽凤阳知府。满清一朝,培养大吏,有一套成熟的流程办法,从院部外放地方,而且给予实权,官场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朝廷在历练“意中人”。

随后的十余年是赵舒翘官场生涯最为意气风发,也最具光明理想的岁月。靠着严于立身,勤于政事,无论是后来做温处道道员、浙江布政使,还是做封疆大吏江苏巡抚,赵舒翘的官声都非常好。靠着自身无懈可击,周遭又都是赞誉,加之上头还有人看好,那些年,赵舒翘避开了官场的各种坑,也无人针对他,向他暗射冷箭。

光绪二十三年,经过不长不短的一遭历练后,赵舒翘奉旨回调京城,任刑部左侍郎兼礼部左侍郎,第二年又升为刑部尚书,成了名副其实的中枢大员。

然而,高处不胜寒,从这个时候也就映照在了赵舒翘身上。

晚清官场,越往高处去,越需要强大的后援,否则稍有闪失,即可能坠入深渊,粉身碎骨。赵舒翘不是笨人,他知道自己既没有满蒙亲故的特权护身,也没有科场世家的官场人脉,更没有湘淮系军功集团的抱团共对,要想在这高处站稳脚跟,更上层楼,他必须得有自己的路数门道。

赵舒翘出身寒门,虽说已爬到刑部尚书的高位,但实质上他仅仅是官场的一个专才,所以说,摆在他面前的选项并不多。

历史上,像他这样精通刑罚的,钻营下去,再进一步,往往会蜕变成酷吏,但酷吏的结局基本没有好的,最后不是沦为权斗的牺牲品,就是惨变平息众怒的道具。

赵舒翘进士出身,本质上既不邪也不恶,他知道自己不能够,也不甘心去做朝中的酷吏。

可是,人走到一定程度,又都是宿命的。

赵舒翘鲜明地演绎了这一点。在刑部尚书任上,他的两只手里渐渐地抓牢了两样东西,一样是廉洁任事,一样是保守忠诚。具体而言,他要做一个对慈禧绝对效忠的清官、好官。

换作太平盛世,这样的赵舒翘,其宿命应该不会太差。

但遭遇末世、乱世,一切就陡峭了。

光绪二十四年由康有为、梁超暗中推动的戊戌变法,尤其是围园杀后,彻底触碰了慈禧的底线,激起了太后的杀心。

光绪被囚禁,戊戌六君子被捉拿下狱后,慈禧因对逃之夭夭的康有为、梁启超恨之入骨,颁下严旨,要求立即处死戊戌六君子。

所谓的戊戌六君子,那是慈禧暴怒后的株连,在戊戌变法期间,他们六人并不在同一个战壕里,真正参与策划围园杀后,确实犯有“谋逆大罪”的只有谭嗣同一人。另外几人中,康广仁仅仅因为是康有为的弟弟,就被抓来顶罪。杨锐、刘光第也冤枉得很,事实上他们与康梁几乎没有往来,只因有变法图强的思想倾向,就被打入了死牢。

当时,朝中不乏秉公正义之士站出来发声,尤其是杨锐、刘光第的四川同乡,刑部提牢厅的一位老人,曾跪地向赵舒翘泣告,求他秉公办案,对戊戌六君子分别审讯后再判刑。

此案若不涉及慈禧的意志,相信赵舒翘不会做血腥残暴滥杀之事,毕竟他是朝堂上公正执法的典范。然而,面对慈禧投来的凶恶目光,最终他却卑躬屈膝,十分丑陋地出卖了自己的良心和操守。

据蒋正侪在《都门识小录》中记载:

当光绪戊戌时,赵舒翘为刑部尚书,六君子案作,孝钦后(慈禧)震怒,命严究其事,赵对:“此等无父无君之禽兽,杀无赦,不必问供。”孝钦颔首。

当刑部老人站出来泣告,赵舒翘斩钉截铁地回答:“南山可移,此案不可动。汝速出,旨即下。”

另据黄濬在《花随人圣庵摭忆》中记述:刘光第做过刑部广西司主事,通晓《大清律》,在被押送刑场问斩时,他沿途痛骂:“未提审,未定罪,即杀人头耶?何昏聩乃尔。”

曾几何时,赵舒翘最为厌恶的便是李鹤年之流,只手遮天,草菅人命,但当他身居朝堂高位,为了迎合慈禧,他却毫不犹豫地堕落成了曾经最为厌恶的那一类人。

这是一种懦弱,也是一种卑鄙,更是无法挽回的自我出卖。

左氏有言:“人谁不死,凶人不终。”

这是在告诫我们,要敬畏天道,否则必遭天惩。

赵舒翘随后的命运,印证了先贤对后世的警示。

当然,这一切并不是顷刻间就到来的,而是攀到顶峰,才知已到悬口。

因为坚决接下了慈禧递来的屠刀,斩杀戊戌六君子,事后赵舒翘迎来了仕途的巅峰。慈禧酬庸,升赵舒翘为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门,兼管顺天府事务。

这看似是好事,其实付出的代价极重。因为官场中人一旦背叛良知、操守,便会变得追权逐利,而且会越发地疯狂,并且失智。

光绪二十六年,直隶地面的义和团越闹越凶。是年五月,慈禧派刚毅和赵舒翘前往京郊良乡、涿州一带,调查义和团虚实。

刚毅,乃慈禧晚年身边一佞臣,其人不学无术,经常闹念白字的笑话,靠着能迎合,会钻营,成了慈禧身边当红的军机大臣,而且野心极大。那一时期,他与端王载漪暗中联手,妄图利用义和团,煽动慈禧极端排外,进而利用混乱局面架空慈禧,推端王儿子上位。

凭借多年历练的官场眼力,刚毅是怎样的货色,赵舒翘很清楚,但看到刚毅正得势,而且未来可能更得势,他便一味地追权逐利,将自己的良知、操守、原则、智能全都抛弃了。

具体而言,赵舒翘明明知道“拳匪不可待”,但为了攀附刚毅,他视万丈深渊于不顾,在回朝奏报中宣称义和团“其术可用”,此言不容小觑,它意味着赵舒翘成了义和团进京的开门人,向各国洋人开战的先锋官。

就这样,让历史垂泪的庚子之变发生了,八国联军攻进京城,慈禧带着光绪狼狈逃向西安,剩下偌大一座京城,任由洋人烧杀抢掠。

作为慈禧看重的军机大臣,起初慈禧并没有抛弃赵舒翘,将他带到了西安。然而,八国联军早已记住了他,在与李鸿章谈判时,他们开列了一个必须处死的“战犯”名单,其中就有赵舒翘。

慈禧清醒过来,并不糊涂,她知道罪魁祸首是端王,还有那逃亡途中暴死的刚毅,赵舒翘顶多算是附庸,况且他手上并没有杀洋人的血债,所以慈禧一开始想用“革职留任”的薄惩保住他。

但洋人不同意,并且威逼得厉害。

慈禧无法,只好一步步向后退,先是改为“交部严惩”,后又改为“斩监候”。

可即便如此,洋人依旧不肯放过赵舒翘,李鸿章几经周旋,无奈回电西安行在的军机处,说赵舒翘没法活命。

李鸿章在电报中说:“据称,赵一味附和刚毅,称拳匪为义民,去冬曾有不禁办团习拳之明发谕旨,系赵所拟,是主持义和团之实据。又拳匪进京时,赵曾出迎,其家眷出京系拳匪护送,都人皆能言之。且无论有无证据,各国必欲治死。······朝廷若再护庇,必将决裂。”

看到这样的电报,慈禧哀叹一声,只好批一个“斩立决”。

赵舒翘因为清官、好官的名声一直存在,消息传开,西安城内绅民联合为赵舒翘请命,声称愿以全城人保其免死。

光绪二十七年正月初二,西安鼓楼聚集数万人,声言要劫法场,太后若杀赵舒翘,请离开西安回京。

迫于群情激愤,慈禧只好再下一谕,令赵舒翘在西安家中自尽,陕西巡抚岑春煊监督执行。

“赐死”的上谕送到赵舒翘手中的时候,他的内心痛苦极了,他无法接受一步不慎,万劫不复的结局。他自问为官几十载,污点错处只有那一点两处,都说举头三尺有神明,可那神明在哪里?满眼望去,只有残酷,只有苛求,只有一误冤死的宿命。

赵舒翘想不通,不愿死。

他先是吞金,没有死;接着吃鸦片膏,还是没有死;最后服砒霜,依旧没有死。

他以为这是命运的暗示,慈禧一定会回心转意,下恩旨,免其一死。

但负责监督的岑春煊告诉他,不要再存幻想了,太后不可能救你,你是冤枉的,但并不无辜。

听到这样的话,赵舒翘彻底绝望了,他似乎看到了天道。

这时候,岑春煊令人将一张张潮湿的桑皮纸贴在了他的脸上。

这是一种杀人不见血的酷刑,传说是朱元璋发明的,名叫“贴加官”······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高句丽国隋炀帝李世民攻打几次而不果,最后被谁征服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隋炀帝公元612年——614年,隋炀帝杨广和高句丽之间进行了三次战争。 这三次均为御驾亲征。当时看起来兴师动众,但结果却与隋炀帝的愿望背道而驰。三次大规模的征战,不仅严重损耗了隋朝的国力,也造成了国内百姓的民不聊生,严重激发了阶级矛盾,最终导致了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后来隋朝就在这滚滚洪流中寿终正寝了

  • 【玉融史话】叶向高、林则徐:福清“一邑两文忠”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谥号,是指古代皇帝、皇后、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的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谥号,可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和功过。《逸周书·谥法解》言,“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

  • 浅谈隋朝:30年辉煌?30年荒唐?为堪比秦皇汉武的帝王正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秦隋短命,而汉唐则长寿,这一短一长之间,几乎就形成了中国历史的断代分水岭和政治制度之变革。短命之秦朝,上承三代春秋战国,下启两汉魏晋南北朝。短命之隋朝,上承南北朝之动乱,下启唐宋元明清。(中国朝代表)秦始皇创立的秦制,为后续的汉朝及各个朝代所沿袭,郡县制的影子几乎贯穿中国历史。而隋文帝创造的隋制,也

  • 【福清头条】福清发现康熙四十九年立石墓志铭!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系清代早期福建对日文化传播重要文物康熙四十九年立石的墓志铭。近日,黄檗书院研究员王赞成在进行黄檗遗迹考察时,发现一块康熙四十九年立石的墓志铭。这块墓志铭记载了墓志铭主人何葵在日本传播五经大义的经历。墓志铭还记载了清代早期福建对外海上交往的历史,是福建对外文化传播的重要文物。墓志铭主人何葵,福清龙田人

  • 太平公主本来是韦后势力,为何叛变去帮李隆基,又死于李隆基之手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如今人在研究武则天晚期至李隆基初期这段唐皇室秘史的时候,总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太平公主不学着武则天一样称帝?而且我们了解一下唐朝皇室就会发现,太平公主的父亲是皇帝,母亲是皇帝,哥哥们也都是皇帝,侄子李隆基更别说了,一家人除了她外,全是皇帝,要说她对皇位没有一点想法,可能吗?当然不可能,太平公主之所

  • 李世民:大唐何时亡?袁天罡:猪上树之时,结果没想到真是如此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当时的李世民已经是晚年了,朝气已经不再有,身上也有了各种各样的疾病,于是他的心里就开始各种各样的胡思乱想,他就怕自己死了以后孩子们守不住皇位,最后被其他人窃取,于是他叫来了袁天罡,让他为国算上一算,看看什么时候大唐会亡,好早作准备,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当时袁天罡算完以后,十分的淡定,就说了这样一句

  • 被蒋介石带走的十幅画,每幅都代表了一个时代!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书画文化被蒋介石带走的十幅画,每幅都代表了一个时代。在蒋介石的整个政治生涯中,确实始终秉持"教育为立国之本"的理念。他在论述教育是立国之本时说:"立国之道,千头万绪,然着手所在,不外提高国民之道德、知能和体力,养成人人皆为健全之国民,俾人人能担当应负之任务,然后生活得以改进,国力由此增加,即国民教育

  • 道光得知英国女王只有23岁后,问了三个问题,注定清朝悲剧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近代以来,中国饱受西方列强欺凌,而且还被迫签订很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这致使我国渐渐的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也丧失了领土主权和完整,出现这种局面,除了清朝本身依然保持着传统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以外,也离不开统治者个人愚昧无知的原因。就比如在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已经用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而

  • 五代十国到底多乱?历史书避而不谈,带你看清真实的五代十国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五代疆土则以后梁最小,后唐最大。而十国的疆土则南平最小,南唐最大。五代十国,指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之间几十年的历史时期,这期间中原地区出现了五个疆域比较大的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所谓五代。五代之外有众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个称制

  • 抄和珅家时没找到一分钱,嘉庆讲了2个字,2天后拉出几十车金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上流芳千古的人物数不胜数,他们无一外乎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正是因为这样,千百年后,他们的名字仍然被人们广泛提起,当成榜样。不过人与人的选择不尽相同,有流芳千古就有遗臭万年,在有些人的一生中,他们选择了为所欲为,迫害百姓,造福自己。清朝的大奸臣和珅就是遗臭万年的典型代表,贫苦出身的他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