谤满天下
1901年,权倾朝野的李鸿章去世了。其时,正是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清廷与其签订辛丑条约的沉重时刻。李鸿章被任命为议和大臣,在辛丑条约上签完了字,又在俄国进一步想要与他签订《中俄密约》的时候,终于承受不住压力,大口吐血,溘然长逝。
远在西安的慈禧太后得知,非常震惊。很快,清廷就下令厚葬李鸿章,恩荫其子孙,极尽死后哀荣。
虽然清朝统治者对李鸿章的逝世无比惋惜,但当时舆论却与清廷相反。许多人对李鸿章去世拍手称快,纷纷奔走相告。李鸿章年近八十,辛劳一生,留下的却大多是恶名。
李鸿章之墓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李鸿章的老家安徽合肥。他的老乡们对这一位名声在外的卖国贼更是痛恨不已,多次想掘开他的坟墓。
1958年,当地群众为了“一天等于二十年”的到来,兴办钢铁厂,终于挖了李鸿章的墓。其实,不少人对他的墓觊觎已久。因为李鸿章的官位很高,其墓也非常大,占地面积达1万平方米,大大小小的房屋有99间,故很多人认为李鸿章墓有不少好东西。
当地抽调了32个生产队的队长,负责发掘李鸿章墓。奈何墓室非常坚固,一铁锤下去,没有反应。有人提议用炸药炸开墓室,但炸药对墓室也没什么用。后有一个人说在离墓几十米的地方,挖一条地道,从而进入墓室。就这样,李鸿章的墓被挖开。
墓室中并排着两个棺材,墓主人是李鸿章和其夫人赵小莲。李鸿章的尸体由于包扎着层层棉絮,故遗体保存完好,身上还穿着黄马褂。人们认为他是一个“卖国贼”,单单掘了他的墓不足以泄愤,于是把他的尸体用绳子拴着,挂在拖拉机后面游街示众。
李鸿章之墓
很快,这具老人的遗体就化为了飞灰,散作尘土,百多年的历史恩怨,这日了结。
李鸿章死后骂名无数,生前亦然。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国人舆论哗然,签订条约的李鸿章一时成了众矢之的。
他在家中排名第二,民间呼作李二先生。于是,有这样一副对联出现:杨三已死无苏丑,李二先生是汉奸。汉奸之名,就是当时绝大多数人对李鸿章的定性。
李鸿章
同时代的梁启超为李鸿章立传,他认为李鸿章已经算是清朝政府中比较杰出的人物,但李鸿章没有学识,没有血性,只能苟且偷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在梁启超看来,李鸿章这样的人可谓误国。
李鸿章墓
一万年来谁著史
时间追溯到1843年,二十岁的李鸿章从合肥老家前往北京准备参加顺天府的乡试。途中,意气风发的李鸿章慨然作歌,以抒胸怀: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
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其豪情壮志,溢于言表。这时的李鸿章,少年得意,才高志盛,胸怀自信,自谓定可名留青史,建功立业。
李鸿章最初的名声并不差。他二十五岁中进士,随后进入翰林院任庶吉士,散馆后任编修。如果这不是在风雨飘摇的晚清,换了任何一个其它年代,这个资历都代表着这个年轻人大概率有着光明的未来,只需按部就班,前途便贵不可言。
李鸿章
可惜的是,李鸿章生在了十九世纪的中国。太平天国起义,在短短两年内便势不可挡,夺得了大半江山。清廷慌乱惶恐,八旗军队战力低下,曾国藩的湘军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
李鸿章未中进士前便曾经拜曾国藩为师。他在太平天国起义后便回到安徽老家担任团练。团练的职责便是负责招募当地的民兵,保卫家乡。李鸿章可以说是以军功起家,他最初的军事经验就来源于这一段的团练职务。
1858年,李鸿章来到曾国藩的湘军中担任幕僚。这时他已年近四十了。蹉跎半生怀才不遇的李鸿章感叹自己命运实在不好,然而,在曾国藩军中担任幕僚的日子,可以说改变了他的后半生。在那里,他学习了很多很多。
右三:李鸿章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颠沛流离十多年的日子,磨砺了李鸿章,让他的气度、思想都更加的成熟老练。
后来,李鸿章更是一力组建淮军,与湘军一起两处夹击,彼此呼应,大破太平天国,淮军名震天下。
李鸿章任劳任怨,坚韧不拔。在军中十五年,南征北战,大破敌军,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大的挫折。他的这番经历,可谓平顺无比。其实,所谓的运气好,也是个人努力的结果。如果不是他爱军如子,部下也不会为他如此卖命。
从个人品性来说,李鸿章无可指责。放在其他的年代,甚至哪怕清朝的中期,他都能得到一个德高望重的评价。
李鸿章
失败的外交家
李鸿章的所有毁誉,源于甲午中日战争。那一年他已七十多了。一生心血,毁于一旦;半生功勋,化为乌有。假使李鸿章的寿命只有五六十年,或许还能在后世博个美名。
但这并不能仅仅归咎于李鸿章运气不好,应该说艰难的时局将他身上短视无能的缺点放大了。
甲午战争的起因,源于李鸿章有关朝鲜事务上极其失败的外交举动。李鸿章不熟悉“藩属国没有外交资格”的国际公法,先是放弃了主持朝鲜外交事务的权力,承认朝鲜是一个独立的国家。然后又暗地干涉朝鲜事务,并派兵出往朝鲜。这一举动理所当然地与日本产生了冲突。
中:李鸿章
此时,李鸿章竟然寄希望与俄国、英国出面斡旋中日双方的关系。此举让俄英这两国能够插手进来中国事务,同时又拖延了战机,白白让日本有时间调兵到朝鲜境内,可谓大不智。
至于甲午海战,疏于操练、军纪不严的北洋水师的最终结局,令人喟叹不已,扼腕长惜。应该说,李鸿章应该负最大的责任。
李鸿章主导的清廷外交,大多以和稀泥为主,秉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念头,一味忍让。李鸿章为自己辩解说有难处,然而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谁又没有难处呢?不同的是,或许李鸿章的能力比较小,或许李鸿章的难处比较大,总之,他被难倒了。
更让人诟病的是,李鸿章私下与俄国的议和。其时,俄国对我国虎视眈眈,李鸿章却与虎谋皮,想要通过借助俄国的力量来保全清朝,向俄国让渡了大量的利益,可谓误国之甚。
其后,英国、法国又纷纷提出要在中国境内与俄国保持”势均力敌“的说法,李鸿章的外交策略只得变为不断地割让国家利益,顾此失彼,捉襟见肘。一时,国人对李鸿章的评价大坏。
李鸿章
李鸿章的生命也是在最后一次的签订议和条约中终结。他临终前写下绝命诗: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有句话叫时势造英雄,那么李鸿章就是时势所造的卖国贼。当我们将目光仅仅投向清朝的大小臣工,我们会惊叹居然还会有李鸿章这样卓尔不群,敏锐超凡的大臣。
但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其后数十年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投向无数仁人志士英雄伟人,我们又会感觉李鸿章是如此的平庸误国,缺乏胆魄。
中国的前途就是由这样戏剧性的人物们推动的。当我们回首往事,对过去的历史不由多了敬畏。当我们想起但凡能够在历史上留下姓名的,无一不是当时人杰,包括李鸿章,又不禁多了丝释然。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fú],号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合肥人,中国清朝晚期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世人多称“李中堂”,又称“李二先生”[88]“李傅相”“李文忠”。
李鸿章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早年随业师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与捻军起义,并受命组建淮军,因战功擢升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累加至文华殿大学士,封一等肃毅伯。
期间着手办理洋务,创办了北洋水师。甲午战争失败后,作为特使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后被启用为两广总督。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后,参与“东南互保”,并北上谈判,次年与庆亲王奕劻代表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不久即病逝于北京,享年七十九岁。死后获赠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号“文忠”。其著作收于《李文忠公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