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常设的武官官职,以京城中正一品的领侍卫内大臣,以及京城及地方上从一品的将军、都统、提督,品阶最高,权力最大,地位也是最为高贵的。如果有战事爆发,皇帝会册封统兵的将领为大将军,统御兵马,并且有权节制地方事务。
这其中,抚远大将军无疑是权势最大、地位最高的,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体现:首先,抚远大将军的任命人选,不是皇室宗亲,就是皇帝心腹,都是皇帝最为亲信的人。
纵观清朝历史上,被封为抚远大将军的也就只有九个人,分别是信郡王鄂札、大学士图海、裕亲王福全、领侍卫内大臣费扬古、清圣祖皇十四子胤禵、辅国公延信、川陕总督年羹尧、大学士马尔赛、康亲王崇安。其中胤禵更是直接被清圣祖封为“大将军王”,足可见其地位的尊崇。
其次,抚远大将军统御的兵马人数众多。
清朝分布在全国的14个镇守将军,每位将军统御的人马也就只有几千八旗兵。
而抚远大将军统御的兵马,少则几万人,多则十数万人,年羹尧统御的兵马更是超过了20万,可以说是控制了非常庞大的军队。
抚远大将军
再次,抚远大将军对于地方督抚的节制作用非常明显。
任命抚远大将军几乎都是国家遇到重大安全威胁的时候,比如任命图海是为了平三藩,福全是为了打噶尔丹,胤禵平定的是策妄阿拉布坦的叛乱,年羹尧则是要消灭罗卜藏丹津。
因而,为了更好地完成战事,抚远大将军也被授予了更多的杀伐决断的大权,以震慑地方官吏,包括地方督抚一级的官员,抚远大将军都可以先斩后奏。
尽管抚远大将军有着如此的权势和地位,但是这毕竟只是一个“临时性”的职务,在完成了相应的军事行动,皇帝收回印信及兵权后,抚远大将军的使命也就寿终正寝了。
但是不管怎么说,抚远大将军依然是清朝时期军队将领的巅峰职位。
年羹尧在雍正朝初年地位是极为显赫,并不是单单通过一个抚远大将军体现出来的。
雍正二年(1724年),年羹尧平定了青海罗卜藏丹津的叛乱,受到了清世宗的极大封赏,并且将其称为“恩人”:“不但朕心倚眷嘉奖,朕世世子孙及天下臣民当共倾心感悦。若稍有负心,便非朕之子孙也;稍有异心,便非我朝臣民也。”“朕不为出色的皇帝,不能酬赏尔之待朕;尔不为超群之大臣,不能答应朕之知遇。在念做千古榜样人物也。”
年羹尧
此时,年羹尧的权势和地位到达了巅峰,而这份殊荣并不是一个抚远大将军能够涵盖的。
在武职序列上。年羹尧担任抚远大将军,统御当时大清王朝人数最多、势力最强的一支军队,并且节制西北各省的军政民务。
在文职序列上。年羹尧自康熙朝晚年开始担任川陕总督一级的封疆大吏,并且是督抚一肩挑。
在受封爵位上。年羹尧被清世宗授予了两个一等公的爵位,一个是清世宗封给年羹尧的,另外一个是封给年羹尧的父亲年遐龄的。这在清朝时期的汉臣之中,是少有的殊荣,曾国藩、左宗棠也仅仅是侯爵而已。
在于皇帝的关系上。年羹尧本就是雍正皇帝的大舅哥,自己的妹妹是清世宗最为宠爱的妃子敦肃皇贵妃年氏。而年羹尧也在平定罗卜藏丹津的叛乱后被清世宗称为“恩人”,关系完全超越了君臣的界限。
所以当时的年羹尧称其为“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是一点不为过的,就是纵观整个清朝历史,除了清初镇守一方的吴三桂等异姓藩王,权势地位无人能及。
爱新觉罗·胤禛
然而,年羹尧这个时候却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了清世宗的“恩人”,只知进不知退,一方面结党营私、贪污腐败,甚至把持官员任免,进而形成了“年选”;另一方面,是居功自傲,目无君主,常有僭越行为,已经超过臣子的所能。
最终,年羹尧被清世宗定下了“九十二条大罪”,以被赐自尽的方式结束了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