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遗憾的是,这件事却在孙殿英的“上下打点”后,竟然得到了平息。当然,这已经是后话了。在孙殿英盗掘清东陵的时候,发生了很多“奇闻轶事”,而在这些奇闻轶事中,就属在其盗掘乾隆的裕陵时,孙殿英随手丢弃的一块“裹尸布”。那这块“裹尸布”为何会如此重要呢?我们下面来仔细说一下!
孙殿英盗掘清东陵
话说孙殿英在盗掘乾隆帝的裕陵时,发现里面有很多的字画古玩,但是孙殿英是绿林出身,没有什么文化,所以对待那些珍贵的字画就不是很看重,于是便将其破坏殆尽。他所注重的是那些真金白银,对于这些富有文化气息的字画,却不怎么感冒。
在盗掘完前殿的宝物之后,孙殿英来到安置乾隆和皇后棺椁的内殿,在洗劫完棺椁之外的宝物之后,便叫人叫乾隆的棺椁用斧子劈开,随即盗掘了棺内的宝物,并将乾隆口中的“西藏黄珠”也给盗走了。但就在清理乾隆的尸体时,孙殿英却只顾那些金银财宝,把乾隆身上的“裹尸布”给扔出了棺外。士兵们在这块布上踩来踩去,最终遗留在了棺外。在后来,一些盗墓贼进入到裕陵之后,发现已经无宝可盗,于是便将那块“裹尸布”给盗走了。
没想到的是,也就是这一块“裹尸布”,竟然在后来被拍至7205万,最后甚至高达1.3亿。这究竟是一块怎样的“裹尸布”呢?
缂丝陀罗尼经被
其实,这并不是一块普通的“裹尸布”,而是大名鼎鼎的“缂丝陀罗尼经被”。
在2005年的时候,一位姓秦的先生在北京的一场拍卖会上发现一件无人问津的清末黄缎子的袈裟,秦先生觉得这块经被有些不一样,于是便凑近仔细观察,他发现这条黄缎子下面隐约可以看到精美的花纹。第二天,秦先生再次来到这家拍卖公司,最终以9万元的价格买下了这条黄缎子。回到家后,他将其拆开一看,缎子上布满了梵文。秦先生感觉此物不一般,于是便四处找人鉴赏,辨别一下真伪。
最后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杂项收藏鉴定的权威专家张淑芬鉴赏后惊叹到:“这样大的弹丝织物一个人要用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因此它绝不会出自民间,只有宫廷才有。”
后来在经过多位鉴定专家的仔细鉴定之后,确认这件经被确实为清官旧物,更是一件难得的密宗圣物。
2008年1月6日,这条缂丝陀罗尼经被作为压轴品上场,以6000万起拍,经过11轮的竞价,最终被意为女士以6550万元拍下,加上佣金,实际成交价位7205万元。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历代缂丝艺术品全球拍卖的第二高价。
2010年的时候,这条经被以1.3亿元的高价成交,轰动一时。
缂丝陀罗尼经被
好,在看完乾隆的这条经被的价值以后,我们最后来普及一下“陀罗经被”的相关知识。
首先来说,“缂丝”为何会如此珍贵呢?
缂丝作为中国传统丝织工艺品,一直以来都有“织中圣品”之美誉。缂丝在织造时,各色的纬丝仅于团花纹需要处理之处与经丝交织,而经丝则纵贯织品全幅,这也就是古书上所说的“通经断纬”,其工艺十分复杂,寸幅难求。可以说是“一寸缚丝一寸金”。所以在历史上,它最多则是用于制作皇帝的龙袍,以及复制名贵书画或者装饰宫廷中的专有物品。能用得起它的人,可以说是非富即贵。
那么,缂丝陀罗尼经被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乾隆裕陵地宫
缂丝陀罗尼经被实际上是“缂丝梵字陀罗尼黄经衾”的俗称,衾(qin)被是死者在入殓时在棺中用于覆盖尸体的织物。这样的装殓形式早在唐朝就出现了。在佛教密宗认为,人逝世之后以经衾覆盖其尸身,并依仗经衾秘咒加持,可以令死者神识往生极乐世界,立得超脱。到了清代的时候,这种丧葬形式也被定入丧葬礼仪制度。
根据《大清会典事例》对丧礼的规定:
“皇帝、皇后、皇贵妃、皇太子等丧仪,均用梵文陀尼罗衾,王大臣死于京师得钦赐陀罗尼经被”
这种经被是皇家御用的丧葬物品,只有王以上的皇族才能使用。部分受朝廷赏识的大臣死后也可得到皇家赏赐,但在材质上有很大区别。而乾隆的这条缂丝陀罗尼经被,其被长为2米,宽1.38米。从幅面上在洋丝品里极为罕见,且经被上共出现四种文字,主体佛塔图案内还绎满了梵文陀罗尼经经文,塔周满是精美繁复的花纹。
参考文献:
常青-《藏在架装里的经被》
《清史稿》
《大清会典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