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曾经派遣120个幼童赴美留学,为什么后来却只召回了94人?

清朝曾经派遣120个幼童赴美留学,为什么后来却只召回了94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3882 更新时间:2024/2/7 23:55:12

太平天国运动让清政府稍微放下了一点身段,粗略地审视了一番自己的缺点——清朝只在军事器械之上输于洋人。

于是,经过慈禧的点头,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诸人主导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目的便在于学习洋人先进的军事方面的技术,同时辅以商务。

所以,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对外收购了一艘又一艘的船和一批又一批的器械,建了一个又一个的工厂,清政府和李鸿章试图凭此将清朝打造成为一个军事强国,可平内乱,也可御外辱。

只可惜,洋务运动只是将清朝打造成了一只看似强盛的“纸老虎”,实际上却不堪一用。

当然,购买了洋人的器械还得会用不是?学习洋人先进的军事技术也得去洋人的地盘学习不是?

所以,为了配合学习洋人先进军事技术这一洋务目的,经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建议,曾国藩、李鸿章的联名上奏清政府,请求向美国派遣留学生。

曾国藩在同治十年七月初三上了一个奏折,即《拟选聪颖子弟赴泰西各国肄业折》,他在奏折中建议清政府“拟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书,约计十余年,业成而归,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

慈禧看完曾国藩的奏折之后,久久不语,她也知道曾说得确实有道理,可是真派人去美国学习的话,她又怕他们学坏了。

所以,慈禧犹犹豫豫了一番,没有点头答应。

曾国藩见慈禧没有答应,没过多久,他便又联合李鸿章上呈《拟选子弟出洋学艺折》,在奏折中明言:“中国欲取其长,一旦遽图尽购其器,不惟力有不逮,且此中奥窔,苟非遍览久习,则本原无由洞澈,而曲折无以自明。”

我们虽然花钱买了洋人的机器,可是这机器的精妙之处,我们谁懂?显然没有人懂,所以我们只能派人去学习!

慈禧此时看完曾、李两人的奏折,再一次深思,是呀,机器买了没人会用,岂不是白白浪费钱了?即使会用,用坏了没人会修,岂不是又得花钱购买?

如果真如曾国藩所说,留学生能够学会洋人知道机械的技术,等他们回来之后,清朝也可以自己学习制造了,也不用再向洋人买了,岂不美哉?更何况,只是让他们去学洋人的军政、船政、步算和制造方面的知识,也不怕洋人将他们教坏了。

想到这,慈禧也想明白了,所以点头答应派遣幼童赴美国留学。

不过,慈禧虽然答应了派遣留学生的这个计划,可是仍然很谨慎。

经过一番激烈的商讨,清政府决定如容闳所说每年只向美国派遣留学幼童30人,留学时间定为15年,同时为了不让派出去的学生被洋人同化,清政府还派汉文教习陪同学生赴美。

让你们学洋人的东西,可也不能忘了自己的东西呀!所以,即使去了美国留学,也得兼顾“中学”。

所谓的“中学”,说白了便是给他们灌输忠君思想。

此外,清政府还规定留学生不能中途退学,或者自作主张加入美国国籍,学成之后也不能自己去找工作,只能等待清政府的委任。

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这四年时间里一起派出了120个赴美留学幼童。

但是到了1881年,清朝的顽固派纷纷抨击留学生“毫无管束”、“适异忘本”,恭亲王奕訢也上奏说“外洋风俗,流弊很多,学生少年出国,胸中没有儒学根基,德行也不牢靠,没有精通技能,先已染上了种种恶习,即使竭力整顿防范也难以周到,应当立即将留学生事务所撤销,撤回留学生”。

经过顽固派的“努力”,清政府也定下了撤回留学生的调子。

但是,出乎意料的却是,清政府派了120人赴美留学,可是最后却只找回94人,这究竟是为什么?

实际上,少数留学生之所以不愿回国原因只有两个,一个是留学生死在了美国,所以回不了国;一个则是留学生因为不愿意回国,所以违抗了清政府的命令。

这120个人被送到美国之时,不过只是十几岁的少年,少年向来便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新知识和新思想,所以,他们很快便适应了美国的生活。

虽然清政府的如意算盘是只让学生学习曾国藩奏折中所说的“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书”,还派人监督,可是,在学校中接触的人和事总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他们的思想,这一点是绝对不可控的。

这也正如《纽约时报》所说:“中国的幼童们,除去书本和老师传授的知识外,同时受到美国政治及基督教的影响,这是可以意料中的事情。如果认为这些聪慧幼童,仅仅由工程、数学、科学的领域中已得到满足,而他们对美国政治及社会的影响无动于衷,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所以,可预见的是留学生一定会一步一步地摆脱清政府的控制,这也是清政府召回留学生的原因。

这部分不愿回国的留学生除了受到了美国政治和社会的影响,导致思想发生了转变之外,也肯定会有因为沉迷于学习之中的。

如果他们回国了,不用想也知道不可能再有在美国时候的学习条件,难道还能捧着四书五经学科学?

所以,他们不愿意回国。

当然了,乖乖回国的留学生后来也或多或少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如詹天佑便因为在中国的铁路领域的贡献被誉为“中国铁路之父”。

虽然这一次召回了94个留学生,但是,清政府在后来实际上也没有停止过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洋人先进的科学技术的脚步,人数也远远超过了120这个数。

如果再加上自费留学生的话,数目会更惊人。

所以,不论清政府再怎么不愿意,在时代潮流的推动下,留学一事早已经超出了它的可控范围之内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据传,张之洞为从李鸿章手上挖来“财神爷”,不惜使出“美人计”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晚清,按所办洋务实业计,成就最大的无疑是张之洞与李鸿章,故有“南张北李”之说。但“南张北李”这两个洋务大臣的洋务实业,均离不开另一个关键人物:盛宣怀。盛宣怀自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被李鸿章招入幕府后,便深受李的赏识,第二年就官至知府级。之后,在李鸿章的栽培下,历任天津海关道、招商局督办、直隶津海

  • 清朝为何会灭亡?这三点原因很重要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关于清朝灭亡的原因有很多,如果要细细道来十本书可能都不够,但想要从某些重要的节点来分析还是不会太难。乾隆年间的人口激增我们都知道,乾隆年间中国人口有一次大规模的增长,这是由于清朝历经康雍乾三朝的战争而换来的。每逢战争年代,普通百姓便面临生存的问题,大规模战争会加大人口死亡,减少粮食产出,这是每个朝代

  • 雍正夺嫡成功后,追随他的“四爷党”成员,都有怎样的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在胤禛争夺储君之位过程中,他身边也围绕着不少支持者,其中阿哥就有三位,分别是十三阿哥胤祥,十六阿哥胤禄,十七阿哥胤礼。大臣则是有张廷玉、隆科多、李卫和年羹尧等人。虽然规模没有呼声最高的“八爷党”庞大,不过这个阵容,从个人能力上面,堪称豪华。特别是那几位大臣,都是才华卓著的人物,对胤禛夺嫡成功助力极大

  • 柳暗花明:民国精品瓷器拍卖精选!征集!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主要是因为民国瓷器本身就具备较高品质,其艺术表现力也并不逊色于前朝。因此许多有识之士已不动声色地将其纳入怀中,等待着"一朝成名天下知"。亮点一 民国早期高层官僚瓷器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犹如一出热闹的舞台剧,“你方唱罢,我登场”。1916年,袁世凯恢复旧制,于“居仁堂”举行登基大典,登顶帝位83天,便

  • 2022北京翰海拍卖老师浅谈光绪仿康熙青花瓷器特征 如何去区分真假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康熙青花瓷以胎釉精细,青花鲜艳,造型古朴多样,纹饰优美而负盛名。 康熙青花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 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 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终 ,其中康熙中期青花瓷器最为突出。清光绪朝历时34年,期间民族资本有所发展,这个短暂的兴盛时期,被历史学家称为“

  • 同僚排挤、皇帝猜疑,曾国藩是怎么挺过太平天国战争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他在《挺经》卷五“坚忍”篇中记下了写作背景:“稍论时事,余谓当竖起骨头,竭力撑持。三更不眠,因作一联云:‘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用自警也。”上联“养活一团春意思”,就是说为人处事要柔和,像春天一样生机勃勃、和谐包容;下联“撑起两根穷骨头”,勉励自己要强硬、倔强,绝不轻易屈服妥协。结合他写

  • 部编九上|第1课 鸦片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 话说世界系列:朝花夕拾——戊戌变法的灵魂人物康有为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本内容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话说世界》20卷丛书青壮年是维新变法的领袖,中国现代政治的开启者;晚年却成了政治革命的反对者。激进和保守集于一身,正是这位大变革时代风云人物的特征。 康有为德国传教士卫理贤曾这样形容康有为:“一个非常和气的老头……由于他提倡孔教会,人们谈起他的时候,总是带着一丝微笑,称他为“

  • 报恩院方丈请咸丰题词,他故意写错1字,160年后还挂在门上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打量这块牌匾的话就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这块牌匾上的“院”字少了一横。按理来说,咸丰皇帝的文学素养还是非常高的,为什么会写错这个“院”字呢?是他故意为之,还是说当时有特殊情况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原来在咸丰八年(1859年),咸丰皇帝亲自光临独乐寺礼佛,当地的方丈趁机让

  • 八旗弟子一生能领多少钱?没有100万养不起,怪不得大清会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而清朝的开国皇帝努尔哈赤为了对抗明朝军队,因此在开国初期设立了“八旗”制度。在刚刚建立的时候,八旗弟子们都能征善战,为大清入主中原立下了不朽的功劳。为了表彰英勇善战的八旗弟子们,清朝皇帝设立了很多奖赏制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为这些人升官,比如和皇室有关的人都被皇帝封为亲王、贝勒等荣誉职位,用来彰显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