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同僚排挤、皇帝猜疑,曾国藩是怎么挺过太平天国战争的?

同僚排挤、皇帝猜疑,曾国藩是怎么挺过太平天国战争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3340 更新时间:2024/2/7 23:55:23

他在《挺经》卷五“坚忍”篇中记下了写作背景:“稍论时事,余谓当竖起骨头,竭力撑持。三更不眠,因作一联云:‘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用自警也。”

上联“养活一团春意思”,就是说为人处事要柔和,像春天一样生机勃勃、和谐包容;下联“撑起两根穷骨头”,勉励自己要强硬、倔强,绝不轻易屈服妥协。

结合他写作的情景,下联才是他真正表达的重点所在,即“竖起骨头,竭力撑持”。

曾国藩

对于这位湘军统帅而言,真的穷到要用骨头撑起来的地步了吗?他说的“穷”,当然不是经济上的贫困,不是缺衣少食,而是他建功立业的进程举步维艰。

当时他率湘军与太平天国作战,处境相当困难。如果没有一股浩然之气、强毅之气,那他就是打退堂鼓的那个人,不会是后来的名臣了。

曾国藩在湖南练湘军,遇到的第一个大难题就是同僚的排挤。

他以二品在籍侍郎的身份在长沙练兵,对纪律松弛的绿营兵意见很大,直言道:“武弁自守备以上,无一人不丧尽天良!”而绿营也把他看做“入侵者”。

长沙城内本有绿营和八旗,你又来练湘军,什么意思?岂不是要打破既有的利益格局?所以,曾国藩受到湖南提督鲍起豹、巡抚骆秉章的不友好对待。

湘军士兵蜡像。

咸丰三年(1853年)八月的一天,鲍起豹挑动绿营兵攻击曾国藩的公馆,打伤了他的随从、砸了他的门,还差点把他砍了。一墙之隔的骆秉章掌握公馆的一动一静,就是不加援手,任由绿营兵胡闹。

命悬一线的曾国藩没办法,慌忙逃到骆秉章那里求救,巡抚大人才装模作样地赶走了闹事的绿营兵。

此事让曾国藩狼狈不堪,他终生视其为奇耻大辱。既然自己在长沙难以立足,那就移军岳州继续训练。

这里显出了他“竖起骨头”的一面,他没有放弃,只是换个地方再练,终于磨练出一支劲旅。

后来他率军出湘追击太平军,到湖北、到江西、到安徽,都不受地方官的待见。你曾国藩会打仗,我江西巡抚不会打?我安徽巡抚不会打?他永远被看作“搅局者”。

所以,曾国藩想跟地方官配合围剿太平军、想跟地方官要钱要粮,都饱受冷眼。

曾国藩遇到的第二个大难题,不是军费不足这种具体问题,而是咸丰皇帝对他的猜疑、不信任。

他带兵打太平天国,是捍卫大清的江山,是为朝廷尽忠啊,怎么会遭到皇帝的猜疑呢?

咸丰帝画像。

咸丰帝跟地方官不一样,他不认为曾国藩打破了地方利益的平衡,在他眼中,要害在于:绿营和八旗都是经制军,湘军不是经制军啊,而是听命于一个汉族大臣的民兵。

曾国藩越是发展湘军,湘军越是强大,咸丰帝越是睡不着觉。

他在半夜三更写下那副对联时,正在安徽指挥作战。当时除了一个二品在籍侍郎的空头衔,咸丰帝没有授予他任何官职。

要知道,在讲究“名正言顺”的时代,他这种情况行军打仗,必定处处受掣肘。

1854年,湘军在湘潭大败太平军,咸丰帝一时高兴,任命曾为湖北巡抚。等冷静下来,咸丰帝一琢磨,不对呀,这家伙振臂一呼数万人跟从,不是朝廷之福啊。仅仅7天之后,他又取消了任命。

直到1860年,咸丰帝才非常不情愿地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而这时的两江地面,已大部分为太平军占据。

面对皇帝的猜忌,曾国藩同样表现出强硬的一面:你不任命我为地方大员,我还是要坚持下去,为自己建功勋。

曾国藩庆贺太平宴。

曾国藩不仅不担心皇帝的猜疑,他还敢跟皇帝死磕。

他在湖南练军时,咸丰帝急切地催促他去与太平军交战。他竟然抗旨,上奏说,我还没准备好,不能仓促出战,否则“殊失皇上命臣统筹全局之意”。

1860年,英法联军攻打北京,咸丰帝命令他派兵进京“勤”。如果湘军分兵北上,攻打太平军的战果将受严重影响,曾不愿意去。他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奏章,意思就是:我不去。

咸丰帝简直鼻子气歪,但也无可奈何,谁让绿营和八旗都不争气呢?

曾国藩的成功,就在于他有“撑起两根穷骨头”的倔强,有坚持到底的韧劲。他自己总结说:“至于‘倔强’二字,却不可少。功业文章,皆须有此二字贯注其中,否则柔靡不能成一事。”

像我们这样平凡的人,应该学学曾国藩“竭力撑持”的刚强。遇到艰难,不要轻易投降。即便你不去成就惊天动地的大业,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也离不开“倔强”的精神。

比如说,你立下flag要减肥,“撸铁”3天就觉得辛苦而放弃,这绝非坚持之道,也没有个成事的样子。

现在很多人都活得太软,缺一点“独立不惧,确乎不拔”的意志。

就在曾国藩写下“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的当夜,他还写了一副对联,抄下来与各位共勉:“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部编九上|第1课 鸦片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 话说世界系列:朝花夕拾——戊戌变法的灵魂人物康有为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本内容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话说世界》20卷丛书青壮年是维新变法的领袖,中国现代政治的开启者;晚年却成了政治革命的反对者。激进和保守集于一身,正是这位大变革时代风云人物的特征。 康有为德国传教士卫理贤曾这样形容康有为:“一个非常和气的老头……由于他提倡孔教会,人们谈起他的时候,总是带着一丝微笑,称他为“

  • 报恩院方丈请咸丰题词,他故意写错1字,160年后还挂在门上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打量这块牌匾的话就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这块牌匾上的“院”字少了一横。按理来说,咸丰皇帝的文学素养还是非常高的,为什么会写错这个“院”字呢?是他故意为之,还是说当时有特殊情况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原来在咸丰八年(1859年),咸丰皇帝亲自光临独乐寺礼佛,当地的方丈趁机让

  • 八旗弟子一生能领多少钱?没有100万养不起,怪不得大清会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而清朝的开国皇帝努尔哈赤为了对抗明朝军队,因此在开国初期设立了“八旗”制度。在刚刚建立的时候,八旗弟子们都能征善战,为大清入主中原立下了不朽的功劳。为了表彰英勇善战的八旗弟子们,清朝皇帝设立了很多奖赏制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为这些人升官,比如和皇室有关的人都被皇帝封为亲王、贝勒等荣誉职位,用来彰显他们

  • 清朝本有一个机会崛起,然而被他们糟蹋了,最终亡国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所以在这期间,其实是出现过一次短暂的发展时期,同光中兴,这也是最后一次,就像是人死前的回光返照一般,看似正常平稳,其实已经是暴风前的短暂安宁。同治帝和光绪帝期间涌现出了许多的思想进步人士,他们为国家的兴亡而付出努力,让国家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了不小程度的进步,但可惜清朝实在是落后世界太多了,这些复苏都

  • 赓续红色血脉 担当时代新人|苏家坨镇温馨家园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卢沟桥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先辈们的牺牲与奉献让我们热血澎湃,顽强不息的抗战精神深深铭记在了众人心头。抗日战争纪念馆里,承载着坚如磐石的信仰信念,彰显着历久弥坚的初心使命,所凝结的历史、蕴含的精神仿佛跨越了时空的限制,为我们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随后,一行人来到了卢沟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地点,勿忘血溅卢

  • 雍正登上皇位后,那些支持雍正的“四爷党”成员最终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这场关于皇位的争夺,不是仅仅是皇子之间能力与权谋的角逐,同时以众位皇子为核心的政治集团和政治势力之间的争斗,更是增加了这场夺位大战的激烈的程度,上至中央朝廷,下至地方官吏,纷纷卷入其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在这其中,也就此形成了两个势力最为庞大且矛盾最为尖锐的政治势力集团,即“太子党”集团以及“八爷党

  • “流浪”336年 康熙《荣县志》回归故里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康熙《荣县志》重回故乡了!”近日,这则消息在四川自贡文史界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记者采访了解到,康熙《荣县志》编纂出版于康熙二十五年,即1686年,距今已336年。此前,该书册在众多地方志目录文献里均未被记载,因此被业内研究者们认为是“佚志”。然而,没想到的是,这本“佚志”竟然重见天日,中国旧志目录

  • 慈禧晚年娱乐:爱上“洋玩意儿”,常拍照看电影,见到灯泡出洋相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为了维护高高在上的皇权以及保障清朝宗室王公阶层的实际利益,清末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迟迟不肯进行彻底的革新,亦因此而固步自封、甚至出尽洋相。20世纪之初,内心异常排斥“西洋玩意”的慈禧太后,逐渐开始接纳了一些在她看来有一定的娱乐功能并且完全不会伤害到健康、威势以及皇权的西方科技产物。当时很多出访大清的外

  • 康熙死后国库剩2716万两,雍正剩3453万,乾隆败家却还剩了7000万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物极必衰,晚年的乾隆好大喜功,喜爱奢靡,在他的无度挥霍下,大清帝国表面上繁荣昌盛,实际上已经祸根深埋。雍正治腐改革康熙八岁登基,在位61年,他励精图治,造福百姓,在他去世时,清朝国库中还有2716万两白银。康熙去世后,皇四子胤禛继位,年号雍正。雍正是一个以改革著称的皇帝,他接手父亲的帝国事业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