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林则徐留给伊犁的财富是什么?

林则徐留给伊犁的财富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270 更新时间:2024/3/11 1:37:07

为什么是今天?因为180年前的12月10日,林则到达伊犁惠远戍所,开始了他在这里为期两年有的流放生活。

两年有余?万千历史弹指一瞬,这点时间听起来实在有些短暂。但其可贵,也恰在于它如此短暂,影响却又如此深远。

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问采访对象:您认为,林则徐留给伊犁的最大的财富是什么?

伊犁史地化学者赖洪波说,是一份实实在在的业绩。

流放伊犁的林则徐,戴罪在身,沦为一介布衣,年近花甲、体弱多病,仍然积极投身于当地的水利建设,认捐了湟渠整修中最为艰难的龙口工程,最终协助伊犁将军布彦泰,实现了历史上第一次从喀什河引水贯通至惠远城西北的乌合哩里克河,建成东西横贯的伊犁河北岸农田灌区,流域灌溉面积约20万亩,阿齐乌苏10.03万亩荒地得到复垦。

福建学者狄宠德对林则徐治水有系统独到的研究。他说:“林则徐治水的成就,在江苏表现的是全面,在湖广表现的是熟练果断,对黄河的设想最宏伟,对畿辅地区阐述得最完整,在新疆留下的影响最深远。”

深远首先体现在,这条大渠至今仍在使用,且在伊犁各族人民的不断整修下,灌溉面积已经达到80万亩。记者曾采访过一位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参与湟渠整修的老人,老人叫托合塔洪·司马义。他告诉记者,能参与湟渠的整修,是一件值得终生记忆的好事情,湟渠流淌了近两个世纪,他们这辈人的汗水势必会与先人的汗水一起,流淌到后世人的田野里。

赖洪波说,湟渠是林则徐与各族人民一道,在伊犁大地上雕刻的历史丰碑。此说,实不为过。

整修湟渠另一层深远的影响,是以垦荒屯田为基础的兴民实边。

伊犁自古即为边塞要地。强邻俄国在侧,伊犁安危,更是事关中原建设好坏。林则徐曾在《送伊犁将军开子捷开明阿》的诗中写“静以绥中原,动以御外侮”。无战事时安定中原,有战事时抗御外侮,以此说明伊犁与中原唇齿相依的关系。在边疆屯兵驻防于保家卫国来说,固然不可或缺,但垦荒屯田,兴盛边地,吸纳人丁,对于边境稳定、中原安宁来说,意义也至为重大。

因此,那条至今每逢春夏,便奔涌不息的湟渠,留给伊犁后世的不仅仅是沃野万里,更是对后世须格外重视兴边富民的殷殷嘱托。

说到这里,不禁再次想起清廷晚期那场著名的塞防和海防之争。到底要不要以牺牲边地来发展海务?

我总以为,历史并非总是事出必然,它常有其偶然之处。

林则徐流放伊犁虽仅有两年之余,在新疆也不过三年。但正是这段经历,让这位爱国志士更深切地体会到强邻之野心,边防之重要。

于是,1850年1月3日,林则徐从云贵总督任上回乡养病,特地绕道长沙,系船于湘江边上,请左宗棠前来一叙。“江风吹浪,柁楼竟夕有声,与船窗人语互相响答。曙鼓欲严,始各别去。”这是左宗棠文字中记叙的与林则徐畅谈的景象。

我试着想象这两位心怀家国的人,在那一夜的惺惺相惜。彼时的林则徐,已届暮年,且因多年劳苦流离,病体孱弱。他该是怀着怎样的一种热情与左宗棠相谈至天光欲晓?怕是至分别的那一刻也还有未及表明的心意——正是中原薪胆日,愈是知道时不我予,愈是要争取一切时间和可能,为家国的未来再尽一点余力。左宗棠是他认定的可托付之人。就在当年11月,林则徐在抱病赴任途中,与世长辞。

湘江边上的彻夜长谈,让左宗棠对新疆边防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于是,他在后来的塞防与海防之争中指出,重新疆是为了保蒙古,保蒙古是为了卫京师。塞防不可不要!

最终,清廷采用了塞防与海防并重的策略,任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而后,左宗棠抬棺进疆,收复新疆,从沙俄手中夺回被强占的伊犁。

诚如左宗棠在给林则徐的挽联中所写,“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泽在”。

在林则徐到达伊犁180周年的这一天,当我们行走在伊犁大地上,感受着这里的安宁平和时;当我们见证着伊犁与祖国一同迈入新的发展征程中时,我们会想起林公遗泽。

林公留给伊犁的财富是什么?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精神,是一条至今泽被后人的大渠,是穷且益坚时的不坠青云之志,是兴民实边的塞防思想,是对伊犁与祖国各地唇齿相依的关系的审视。

林公已去,但他留给伊犁的这些财富必将永存。他曾“回首依依勒马看”这片他生活了两年多的地方。而今我辈,该如继承他留给我们的财富?

我们如果还做不到他的“忧国如家”,但至少应该“匹夫有责”。我们在伊犁这片大地上认认真真地生活,勤勤恳恳地工作,就是在践行他“兴民实边”的塞防思想,就是在守护家国。

以此,纪念林公。

以此,与生活在伊犁的所有人,共勉。(伊犁日报 记者剑)

来源:伊犁日报诗画伊犁

监制:刘 冰

审核:张爱兰

责编:李建苹

编辑:都 芃

相关链接

2023年放假安排来了!

@伊犁人 降温+降雪来袭!

妙“布”可言陈海青

爱旅游·爱上诗画伊犁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山西出土一古墓,揭示狄仁杰真实身世,专家:他不是汉人?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常回家看看投稿 为繁荣、弘扬中华文化, 欢迎向《趙氏宗亲》微信号投稿。联络微信858620059! 出品 | 趙氏宗亲(ID:zhaoshizongqin)编辑 | 趙英雄2000年,山西太原一个砖厂在扩建时,意外发现了一座古墓。当然,对于这种情况,考古队也算是见怪不怪了,毕竟太原可是个有着2000

  • 乾隆驾崩之后,嘉庆随后将和珅拿下,他多年经营的党羽在干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嘉庆办了和珅很快也很简单,至于和珅的那些党羽,其实没什么大的作为,都是利益关系,到了关键时刻没人愿意与和珅同生共死,随着和珅的倒台,树倒猢狲散,嘉庆也没遇到什么阻碍。嘉庆为啥讨厌和珅嘉庆小时候就与和珅有过接触,刚开始的时候和珅和嘉庆还有十格格处的关系都不错,和珅也经常帮助嘉庆。这么一来二去的时间久了

  • 千家诗 ‖ 杨广诗词作品选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作品饮马长城窟行杨广〔隋代〕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岂台小子智,先圣之所营。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缘岩驿马上,乘空烽火发。借问长城

  • 雍正临死前除掉一人,让乾隆稳坐60年江山,自己却遗臭万年!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从1636年到1912年,清朝总共出现了12位皇帝,但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是繁荣的康乾盛世中的三位皇帝。 1618年2月,六岁的康熙帝来到太和宫殿,他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早年,康熙皇帝因为皇权不稳,在孝庄太后的教导下韬光养晦,直到十四岁亲政,举拿下鳌拜和平定三藩。雍正的兢兢业业我们也都知道,不仅

  • 雍正皇帝的抉择:选择弘时而不是选择弘历,清朝历史会不会改写?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实际上,雍正帝所执行的即位策略,完全是康熙帝早就计划好的。康熙帝对弘历十分满意,为清朝定下了将来两代帝王的传承,雍正自己对这一点也是相当熟悉的,所以传位给弘历,这是清王朝的既定路线。历史不允许假设,我们无法想象弘时如果登基为帝的话,他的统治会不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但是乾隆这个人的品德是很高的,否则

  • 唐文宗未分清主次要矛盾而想铲除宦官势力,却使宦官更强大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唐文宗即位之时,宦官势力已经发展到相当程度,不少宰相级大臣成了宦官势力的代言人,这也是这段时期文官党争的根源。宦官势力如此兴盛,唐文宗的爷爷唐宪宗是被宦官杀死的,他的哥哥唐敬宗死亡过程也有宦官参与,唐文宗更是宦官直接从十六王宅中随便挑选出来的,他之后的唐武宗、唐宣宗也是如此。唐文宗作为一个喜欢读李世

  • 雍正生前赐死一人,让乾隆稳坐江山60年,自己背负千古骂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都知道,雍正登基后,就将皇四子弘历秘密立为了储君。雍正十分担心,其他皇子得知这件事后会对皇储不利,于是就没有表现出什么异常,但是皇子们个个都是“人精”,经过一番揣测,很多人都猜想到了皇储的身份,所以就发生了不少事端。雍正在生前的时候,赐死了一个人,帮助乾隆稳坐江山60年,自己却背负了千古的骂名。

  • 唐朝诗人小传(14)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雍陶】(805——?)字国钧,成都人。大和进士,历任侍御史、国子毛诗博士、简州刺史。曾多次越秦岭,穿三峡,远游塞北及今山东、湖南、湖北、福建等地。与张籍、王建、贾岛、姚合、殷尧藩等过从甚密。其诗多旅游之作,律诗语言精炼,工于对仗。《全唐诗》存其诗一卷。【李忱】(810——859)即唐宣宗。在位时(

  • 著名奸臣和珅,却做了一件大好事,让我们后世受益无穷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我们的和珅一开始做官也是个正人君子,天天想的也不是腰缠万贯,而是好好为国效力。乾隆皇帝看到这和珅这么努力又这么富有才气,也觉得好好培养肯定是个心腹人才,所以他不仅将自己女儿嫁给了和珅,还对其宠幸有加。但谁知道这和珅身上散发的不是“才气”而是“财气”!有了权力的和珅慢慢开始飘了,他忘记了自己做官的

  • 现实生活中,清朝皇室到底说满语还是汉语?溥仪尴尬一笑:都不说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这个问题,作为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其实回答过。1959年12月4日,溥仪被特赦出狱过上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在中科院植物园工作了几年后,溥仪又被调到了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任资料专员,负责研究清朝的历史。溥仪作为清朝的末代皇帝,他头脑里的记忆就是研究清史的第一手资料。当时便有人问了溥仪这个问题:清朝皇室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