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曾国藩的种种分裂:为官清廉死后仅存2万两,然日日戏酒建小金库

曾国藩的种种分裂:为官清廉死后仅存2万两,然日日戏酒建小金库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441 更新时间:2024/2/6 7:43:28

文|张宏杰

曾国藩身上确实有很多矛盾之处。

第一个矛盾是既笨拙又精明。他从十四岁起参加县试,前后考了七次,到二十三岁才考上秀才,而且还是个倒数第二名。左宗棠一向瞧不起曾国藩,屡屡不留情面地批评他“才短”,“欠才略”。学生李鸿章也当面说过他太“儒缓”。曾国藩自己也说自己读书做事,反应速度都很慢:“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办者,余或沉吟数时不能了。”但另一方面,曾国藩又是个极为“精明”的人。他是一个高明的军事家、战略家,以超人之胆识创立湘军,又提出了“以上制下、取建瓴之势”的极为正确的平定太平军战略。他非常善于审时度势,剿灭太平军之后,功名事业如日中天之际,他却在大盛之中察觉大衰的先机,毅然裁撤自己的权力之本湘军。自古功臣,像他这样善于把握进退者不多。

曾国藩教诲

第二个矛盾是真诚与虚伪。曾国藩平生以诚自命,自称凡事都本着真诚的原则来处理。确实,在许多情况下,他做事“情愿人占我的便益,断不肯我占人的便益”。他说:“凡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久之,则伪者亦共趋于诚矣。”左宗棠在瑜亮情绪的促使下,一生不服曾国藩,始于挖苦打击终则以怨报德,曾国藩却终生未还一手。

但是关于他的“虚伪”,也有许多证据。他的谋士赵烈文记载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咸丰九年,有一个神秘人物带着数名随从出现在桐城,他自称是来自北京访察各地军务的大员,行动故作诡秘,说话神神叨叨,有大员对他施以君臣之礼,他也公然接受。他以黄纸为诏,命一知县送达曾国藩大营。曾国藩洞彻“不生不灭”法的妙处,不想因此“兴起大狱”,将此信放在一边,“置之不问亦不究”。此人见讹诈曾国藩不成,转而“传诏”于湖广总督官文,官文执其人审问,“不得实,亦未深究”,此人“后遂不知下落。”

晚年曾国藩也像其他老猾官僚一样,熟练运用官场之“展”字诀,将许多棘手之事一拖了之。因为粮饷问题,地方财政上出现许多亏空,曾国藩拈用“展”字,来一个“累年相承”,今年拖明年,明年拖后年,最后不了了之。有时他还以此诀授之属下,比如他在致万琛的一封信中说:“累年相承旧债,列入亏空项下,以一‘展’字了之,此官场中之秘诀也。”

第三个矛盾是清廉与污浊。曾国藩可以称得上是清官,他的“清”货真价实,问心无愧。在现存资料中,我们找不到曾国藩把任何一分公款装入自己腰包的记录。他终生生活俭朴,“夜饭不荤”。晚年位高名重,其鞋袜仍由夫人及儿媳女儿制作。及至身后,他只剩下两万两存银,在晚清时代确实算得上相当清廉。但另一方面,曾国藩也极力遵守官场明规则和潜规则,外出视察时天天拜客,日日戏酒,所作所为,与一般官僚并无二致。每年给京官们致送炭敬,出京时给京官们送了一万四千两的别敬。甚至为了报销,还给户部送过八万两“部费”。为了支撑这些开支,他在自己的财政司中建有一个“小金库”。盐运司送的“缉私经费”,上海海关、淮北海关等几个海关送的“公费”,就是曾国藩这个“小金库”的来源。

曾国藩故居

第四个矛盾则是无神论与迷信。曾国藩多次说:“余生平不信鬼神怪异之说。”“余平日最不信风水。”但是更多的文字和记载,却证明他是一个相当“迷信”的人。他一生进行过大量“迷信活动”。几乎实践过所有迷信种类:他精通相面之术,有过大量相面实践。他会算卦,经常自己占卜吉凶。他相信托梦,相信扶乩,他信关公,他禳过灾。至于曾国藩言之凿凿的“不信风水”,其中更大有曲折。

曾国藩身上的种种矛盾,也导致对他的判断和评价歧义纷呈。有人说他是民族败类、罪魁祸首,有人说他是内圣外王的绝顶圣人,更多人认为他是一个老奸巨猾、一切为了升官的官僚。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为什么说道光的“抠门”只有内务府能“治”?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道光是史上最抠门的皇帝,皇后过生日,满朝文武拜寿赴宴,结果一人只是一碗打卤面;公主出嫁为了节省招待额驸宴席的开支竟免掉了额驸家应进的“九九礼”,后心疼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女儿白白送人,恢复了“九九礼”,但改为象征性的“羊九只”,依然不设宴,把羊收下后赶到御膳房,与客人寒暄几句就端茶送客了。

  • 悔恨、自责,戊戌六君子杨锐被斩,为何张之洞如此心痛?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戊戌变法最具悲剧色彩的一幕,是六君子在菜市口的就义。他们洒下的鲜血,极具象征意义地宣告了这场改革的夭折。这一幕,同样也是张之洞心头的痛。这是因为,六君子中的杨锐,与张之洞的关系非同一般。杨锐,字叔峤,1857年生,四川绵竹人。张之洞任四川学政时,他得到张之洞的赏识,成为受业弟子。后来张之洞出任两广

  • 曾国藩的最后六年:纠结两江,吏治无希望;纠结天津,骂声中离去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文|胡元在曾国藩的最后六年,他内心也纠结了六年,他曾经成功过,甚至成功到可以政变的地步,却又壮士断腕,明哲保身;他曾经退却过,甚至退却到可以放手的地步,却又宦海涅,备受重用;他从未放弃过为国家奋斗的真诚,却在最后与“爱国”无缘。纠结两江:吏治无希望1866年,被撤掉剿捻钦差的曾国藩,回任两江总督。

  • 历史段子:李鸿章骂人也留情,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靠白糖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骂人也留情的李鸿章李鸿章好谩骂下属,越是亲近的人越骂得凶。据说,李鸿章晚年曾外放两广总督,当时有一个谙熟李鸿章脾气的人,故意和布政使闹起了矛盾。别人劝他,想得到提拔还和上司过不去?那人说“没关系,前天李中堂已经骂我滚了”。李鸿章手下有个管粮草的小官叫鲁白阳,是淮军名将聂士成的亲戚。鲁在淮军中久不得

  • 看到乾隆临的《圣教序》,书友们笑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乾隆皇帝爱写字,除了将墨宝题遍大江南北,此君尤爱在古代书画上题字题诗。故宫的藏画们,人家本来清清静静的,意境悠远的,也都被他题的满满当当。不过这样也好,只要看到肉虫子一样的线条,不用仔细看,就知道是清宫出来的宝贝了。当然,尽管乾隆的字不如他爹雍正遒劲,不如他爷爷康熙秀气,但肉肉乎乎,圆圆滚滚,这倒符

  • 太傻太天真!崇祯太子回京归顺,多尔衮“真假”大戏强杀朱慈烺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清军入关之初,多尔衮就一直密切关注着一个人的下落:崇祯太子朱慈烺。因为崇祯皇帝既死,太子是残明势力最名正言顺的旗帜,有着巨大的号召力。明朝灭亡这一年,十六岁的太子逃出宫中,为农民军俘获。李自成封他为宋王。后来李自成败走,带他出城南下,遂不知所踪。多尔衮深知,崇祯的皇子或者其他男性至亲,都有可能为反

  • 清朝太监地位低,没钱也没权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依旧没有设立宰相,但是却取消了司礼监,这样皇帝的工作量就变得非常大。他必须不断批读奏折,必须不断接见军机大臣。制度逼着他们变成了行业里的劳模。清朝的大内总管并不是太监,而是内务府大臣。这个官职有点像汉朝的少府,但实际权力要更大一些。理论上来说,他有对所有太监的管辖权,比如他手里的慎刑司就有对太

  • 增见识丨和他比盖章,乾隆同学还嫩了点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在《国家宝藏》第一季中,乾隆同学的农家乐审美引起了众人狂欢式的吐槽。而之前大热的《延禧攻略》,又让他以「大猪蹄子」的身份涨了一波话题量。这位在互联网上热度极高的皇帝,早已转型成为网红,一提到他,好像总有吃不完的瓜。 除了审美与佳人以外,网红历历的另一爱好也经常活跃在大众的视野之中:在书画上疯狂发弹幕

  • ​梁山泊起义失败37人被凌迟,比太平天国更惨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太平天国运动虽然最后失败了,他们却在历史的扉页占据一席之地,从某个层面上来看,他们无疑是成功的。洪秀全从几百人发展到上百万人,这规模足以撼动整个大清国本。同样是农民运动,梁山泊起义就没那么浓墨重彩了。而大多数人了解到历史上曾有过这个起义是因为《水浒传》,其实真实的梁山泊并没有那么豪气和宏大,结局也相

  • 清朝奇人潘伦恩,记述的2则奇闻异事,让人不得不相信劫数的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话:“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揭示了命运劫数并非是一个虚幻的东西,实际上,在历史上有无数侠客文人记载了无数怪力乱神的故事,例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面记载了无数奇幻的故事。不过与蒲松龄同时代的另外一个文人潘伦恩在他的文学著作《道听途说》中记述的两则奇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