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隋二世而亡的悲哀:为废掉太子杨勇,隋文帝竟使用栽赃陷害之术

大隋二世而亡的悲哀:为废掉太子杨勇,隋文帝竟使用栽赃陷害之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2683 更新时间:2024/2/8 11:17:31

高颎被清除出朝廷之后,他一直力挺的皇太子杨勇就惨了,因为此时的朝廷里面,再也没有可以保护他的政治力量了。

在此之后,代替高颎第一宰相之位的人,无疑就是和隋文帝夫妇一样,力挺晋王杨广的大臣杨素

由此,废长立幼也就势在必行了!

杨广收买太子宫属官,命其诬告太子谋反

关键节点,晋王杨广事先收买的一个小人物姬威粉墨登场了……

【“东宫过失,主上皆知之矣。已奉密诏,定当废立;君能告之,则大富贵!”——引自《资治通鉴·隋纪三》】

姬威是太子杨勇属下的官吏,开皇二十年,晋王杨广觉得时机成熟,便对自己在太子宫内隐藏多年的姬威下达命令:“如今皇太子的过失,皇上都已经知道了,并私下下诏给我,要行废立之举,如果你现在作为首告,必定会得到大富大贵!”

姬威一听,马上就按照杨广的吩咐站出来举报,说太子杨勇想要图谋不轨。

当时,隋文帝杨坚正在仁寿宫避暑,听到太子要和自己动手,不禁吓了一大跳。于是,隋文帝立刻回到了大兴城的皇宫里,彻夜未眠。

【翌日,御大兴殿,谓侍臣曰:“我新还京师,应开怀欢乐;不知何意,翻邑然愁苦?”——引自《资治通鉴·隋纪三》】

次日上朝,隋文帝第一句话就是对大臣们说道:“我从外面回到京城皇宫,原本应该非常高兴才对,但却为什么这样愁苦不堪呢?”

听皇帝如此说,好像是在发问,实际却是在陈述,使得很多大臣都搞不清状况,摸不着头脑,因为在场有很多人对于太子之争的事情,当时还不是特别敏感。

静默许久之后,吏部尚书牛弘站了出来,跪在地上敷衍着说道:“臣等不称职,故至尊忧劳!”

东宫官员尽数被捕,杨素宣读太子罪状

【谓东宫官属曰:“仁寿宫此去不远,而令我每还京师,严备仗卫,如入敌国。我为下利,不解衣卧。”——引自《资治通鉴·隋纪三》】

见朝堂上无人懂得自己的心思,隋文帝干脆打开天窗说亮话,对着朝上太子东宫的官员们大骂:“仁寿宫距离大兴城原本很近,可我在两个宫殿之间相互走动,每次都如临大敌,命令宫内侍卫严加防范,就像进入了敌国一样。”

【“昨夜欲近厕,故在后房恐有警急,还移就前殿,岂非尔辈欲坏我国家邪!”——引自《资治通鉴·隋纪三》】

“昨夜我闹肚子,连衣服都没敢脱,原本应该住在后殿,因为后殿离厕所比较近,但却觉得后殿不如前殿的防卫好,想来想去还是移驾到了前殿,我之所以如此紧张,就是因为你们太子宫里的这帮作乱分子!”

痛斥一番之后,隋文帝怒吼一声,下令将那些大惑不解的东宫官员全部逮捕了,而后还命令杨素当廷宣布了皇太子杨勇的各种罪恶行径……

事实上,当时杨素的手里并没有掌握太多关于太子杨勇的材料,因此他主要说了两件事情:

【“昔大事不遂,我先被诛,今作天子,竟乃令我不如诸弟,一事以上,不得自遂!”——引自《资治通鉴·隋纪三》】

第一件事,太子杨勇曾在杨素面前发牢骚:“当年父亲在谋取天下的时候非常危险,但凡有一点差错,我当时作为长子,肯定会因为他篡位谋反跟着一起抵罪,如今父亲当上了皇帝,却忘了我的功劳,反倒让几个弟弟骑在了我的头上,简直太没良心了!”

当然,皇太子杨勇这些牢骚满腹的话,是经过杨素添油加醋的。

【“居士党尽伏法,遣我何处穷讨!尔作右仆射(yòu pú yè),委寄不轻,自检校之,何关我事!”——引自《资治通鉴·隋纪三》】

第二件事,太子杨勇一直处心积虑,袒护其手下一个名叫刘居士的恶棍,原本应该将刘居士杀掉,可他却公然违抗皇帝的敕令。

听完这两件事情之后,在场的大臣们并不认为这是什么大事,因此没有一个人肯站出来,表示要强烈拥护换太子一事。

隋文帝栽赃陷害长子杨勇,如同坊市妇人散播谣言

隋文帝见状,可谓是急赤白脸,于是立刻洋洋洒洒地发表了自己的长篇大论:

【上曰:“此儿不堪承嗣久矣,皇后恒劝我废之。我以布衣时所生,地复居长,望其渐改,隐忍至今。”——引自《资治通鉴·隋纪三》】

“我这个儿子杨勇不争气,不堪继位,皇后也时常劝我把他废掉,考虑到他是我的嫡长子,又是我没当皇帝时生下的孩子,一直都在给他机会,希望他可以慢慢改错,因此才忍到了现在。”

【勇尝指皇后侍儿谓人曰:‘是皆我物。’此言几许异事!其妇初亡,我深疑其遇毒,尝责之,勇即怼曰:‘会杀元孝矩。’此欲害我而迁怒耳。”——引自《资治通鉴·隋纪三》】

“可他越来越不像话了,还曾当着别人的面,指着皇后身边的侍女说:‘这些人以后都是我的。’太子妃元氏死的时候,我怀疑是他派人毒死的,当面斥责了他几句,没想到他竟对我发怒说:‘肯定是元氏的父亲元孝矩告的状,日后一定要杀了他。’这哪里是杀元孝矩,分明是在威胁我。”

【“长宁初生,朕与皇后共抱养之,自怀彼此,连遣来索。且云定兴女,在外私合而生,想此由来,何必是其体胤!”——引自《资治通鉴·隋纪三》】

“太子和云定兴的女儿云氏在外面生了儿子,我和皇后不计前嫌,封那个孩子为长宁王,还将其当作亲孙子来看待,抱回我们宫中帮他抚养。不成想,太子竟认为我与皇后不怀好意,不断派使者前来索要孩子,谁又能证明,那个孩子就是皇太子的骨血呢!”

【“昔晋太子娶屠家女,其儿即好屠割。今倘非类,变乱宗祏。”——引自《资治通鉴·隋纪三》】

“两晋南北朝的时候,晋朝太子司马衷娶了一个宫女,名叫解玖(谢才人),她是屠户家的女儿,两人生下了儿子司马遹(yù),此子天生就喜欢杀猪宰牛,就是因为家族遗传。可见,对于帝王家的皇子来说,母亲的血统是尤为重要的,如果云氏生的儿子以后做了杨勇的接班人,成为大隋的皇帝,岂不全都乱套了吗?”

【“我虽德惭、舜,终不以万姓付不肖子!我恒畏其加害,如防大敌;今欲废之以安天下!”——引自《资治通鉴·隋纪三》】

“朕虽说不如尧、舜那样是历史上的圣君,但也绝对不会把天下交给这样一个不忠不孝的儿子!最近我一直害怕他会加害于我,如临大敌,因此我要将其废掉,另立太子!”

说起这一桩桩一件件的长篇大论,隋文帝不禁情绪激动,甚至在朝堂上完全失态,把满朝文武也都给吓坏了。

毫不夸张地说,当时的隋文帝就如同一个家长里短,散播谣言,坊市间的妇人一样,关于他所指控的这些证据,仔细想想,其实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家庭琐事。

不得不说,仅凭这些微小过失,隋文帝就想废掉一个已经立了二十年的皇太子,确实太过轻率!

姬威首告太子“罪行”,隋文帝下诏废长立幼

【左卫大将军五原公元旻谏曰:“废立大事,诏旨若行,后悔无及。谗言罔极,惟陛下察之。”——引自《资治通鉴·隋纪三》】

朝堂之上,空气一度凝固,谁都不敢出声,还是左卫大将军元旻(mín)首先发话:“废立太子这样的国家大事,一旦发布了诏书昭告天下,就再也不能收回了。因为谗言无所不至,希望陛下可以三思而后行。”

隋文帝见自己唾液横飞地说了老半天,大臣们不仅没有踊跃支持,元旻竟然还站出来表示反对,内心不禁非常失落。

但是,事情已经走到了这一步,隋文帝深知自己与太子杨勇之间的矛盾已经公开化了,由此产生的裂痕也无法弥补,只得将此事进行到底,否则的话,日后定会激变出一系列的宫廷惨案。

于是,隋文帝继续发起了狠招,他将太子宫中首告太子的姬威召入朝堂,命其宣讲太子杨勇的罪恶……

【威对曰:“太子由来与臣语,唯意在骄奢,且云:‘若有谏者,正当斩之,不杀百许人,自然永息。’营起台殿,四时不辍……又宫内所须,尚书多执法不与,辄怒曰:‘仆射以下,吾会戮一二人,使知慢我之祸。’……尝令师姥卜吉凶,语臣云:‘至尊忌在十八年,此期促矣。’……”——引自《资治通鉴·隋纪三》】

“太子曾经跟我说过,他当皇帝之后一定要大兴离宫别馆,谁要敢劝谏我,我立刻就会将其杀掉,杀死一二百人之后,自然就没人敢说我了。不仅如此,太子还曾说过,宰相级别的人,我要杀他一两个,这样才能立威。此外,太子还曾找人算卦,说陛下活不过开皇十八年,天下哪里有这样当儿子的,可谓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怎么能让他继续当太子呢?”

听完了姬威唾沫横飞的一番控诉,隋文帝流着眼泪发话了,再次表达了他必废太子杨勇的决心。

与此同时,隋文帝还授意杨素找碴儿,而司法官员也很快就调查出了左卫大将军元旻与皇太子杨勇之间,一直存在不正当的密切往来,想一起阴谋作乱。

【注】:左卫大将军一职,是当时隋朝最高的武职,负责宫廷宿卫。

于是,隋文帝立刻下诏,将之前在朝堂上当众反对废太子的左卫大将军元旻当廷逮捕,下令诛杀。

隋文帝认为,如此一来就可以将日后可能发生兵变的威胁彻底解除,同时还可以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

开皇二十年十月九日,隋文帝杨坚正式召见皇太子杨勇……

杨勇刚上大殿,就看见父皇隋文帝一身戎装坐于正殿之上,殿下布满了全副武装的士兵,大殿东边站着文武百官,而西边则全是皇亲国戚(杨氏宗亲)。

随后,隋文帝就让大臣薛道衡宣布了废太子诏书,并痛斥杨勇,说其亲近小人,不仁不孝,以及前后所犯的大小罪过,统统说了一遍,最后还将杨勇的儿女全部废为庶人,押回东宫看守。

同时,隋文帝当廷下诏,宣布立晋王杨广为皇太子,并且命令杨广负责看押杨勇。

面对自己当廷被废,杨勇也是泣下沾襟,但却没有一句激辩自己无罪的话,也无一言一语攀咬一直在暗中害自己的二弟杨广,只是默默地拜辞而去。

结语

由此可见,相比较日后唐太宗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在自己被废之后那种鱼死网破,死咬陷害自己的四弟李泰,最终落得个同归于尽的下场,杨勇确实是个宽仁忠厚之人。

我们甚至可以推论:假如这位柔仁的皇太子杨勇,在父皇隋文帝死后顺利继位了,也许隋朝真不至于二世而亡!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清朝土崩瓦解后,权势显赫的封疆大吏们,命运结局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驻防将军和提督是武职高官。清朝在各省险要之地派驻八旗兵,设将军、都统等官,统率所属旗兵。全国共设驻防将军十四人。其官阶为正一品,后改为从一品。提督,通常为各省绿营最高武官,统辖一省的陆路或水路官兵。官阶为从一品。总督和巡抚是文职高官,合称为“督抚”。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的政务、军事及经济等事务。清朝

  • 清朝最后一个格格,临终之前含泪说出皇室丑闻,川岛芳子是她姐姐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1912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后,皇族除了爱新觉罗溥仪一脉之外,都纷纷被赶出了紫禁城,为了生活下去,很多爱新觉罗的后代都改了姓氏,其中大多都为金。于是,二十一世纪之后,就有很多自称爱新觉罗的后代出现在众人的眼前,自然,一群群的格格们都说自己是皇族,肯定遭到人们的质疑。但是,有那么一位清朝格

  • 唐玄宗李隆基在安史之乱中,该承担多少责任?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都知道唐玄宗前期开创了开元盛世。使得大唐的国力达到巅峰,后期却开始沉迷享受,又因为流恋后宫,宠信亲近后妃的佞臣,先是有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后有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徇私误国的杨国忠。而且唐玄宗本人甚至试图通过掌控安禄山和杨国忠来平衡政治势力,然而这两个人的权力之争,最终却成为了安史之乱最直接的导火索。

  • 清朝最后一位武状元,曾用两招打败霍元甲,一说起名字很熟悉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古代都是文人治国,提倡的都是文治方面的功绩,武力不被世人推崇,因此武人的地位一直十分低下。有些人宁可花费数十年去考科举,也不会选择当粗鄙的武人,因为文官的地位高,升官的机会也很大。武将就不一定了,除非有了莫大的战功,否则很难出头,而这都是封建思想的陋习。清朝之所以重视武举,完全是因为其民族背景的关系

  • 陇右文库文献《甘肃金石录》第三编晋魏南北朝篇目录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第三编 甘肃金石录晋魏南北朝篇卷032 晋魏南北朝甘肃陇西金石卷56 陇西魏率善羌佰长印56 陇西后秦姚苌刀铭56 陇西晋昌太守张隽碑56 陇西狄道人李蕤墓志铭56 陇西狄道人魏故怀令李超墓志铭57 陇西狄道人李挺墓志铭57 陇西狄道人魏故龙骧将军洛州李遵墓志57 陇西狄道人李艳华墓志铭58 陇西王

  • 清朝亡了111年,至今为何还有人守皇陵,谁来发工资?他们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清东陵从顺治年间开始修建,直到光绪年间才算是修缮完成,为了修建清东陵,清政府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几乎是掏光了整个国库的库存来修建。清东陵在刚刚开始修建时规划的有两千五百平方公里,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再加上一些人清东陵的破坏,导致现在完整保存下来的清东陵仅仅只有八十平方公里。在清东陵修建完善之

  •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杨贵妃——奢侈“短暂”的生活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14岁时,她被选为皇帝的儿子李琩的妻子,婚后两人过得非常的幸福,立她为寿王妃,四年后,武惠妃逝世,武惠妃是李隆基最为宠爱的贵妃,皇帝对她的去世深感悲痛,唐玄宗被杨玉环吸引,但是杨玉环已经和他的儿子结婚了,所以皇帝担心会在朝廷受到批评,为了能娶到杨玉环,李隆基想起了李治和武则天故事,因此杨玉环被送入道

  • 太平天国叛徒被李鸿章诱杀,女儿被送给洋人,生下一子害惨人民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近代历史中印度曾一度属于英国领土,自1757年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对印度进行蚕食,印度就逐渐变为英国的一部分。而也是在这之后,英占印度期间,通过伪造中印边界线不断侵害我国主权,将不少我国领土擅自划入英属印度地区。因此直到近现代中印边界问题一直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因为领土边界问题,两国曾不断发生

  • 沙武田:预言盛世的图像——敦煌莫高窟第203窟凉州瑞像的时代语言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凉州瑞像是佛教造像在中土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河西走廊则是这一造像最核心的发生地,莫高窟初唐年间营建的第203窟,以凉州瑞像作为核心题材,赫然以主尊的形式出现在新创建的一个洞窟中,考虑到当时以凉州安氏为核心的粟特胡人集团势力在河西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他们选择有深厚稽胡色彩的凉州瑞

  • 顺治23岁离奇死亡,是病死还是出家?现在就告诉你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顺治的传闻。据传说,他没有死。他只是看穿了红尘,成为了和尚。北京的石景山上还有一座慈善寺,顺治曾在此出家。还有一尊顺治像。顺治死了还是和尚?顺治年轻即位,多尔衮掌权。顺治不过是个傀儡皇帝。直到多尔衮死后,被压制已久的顺治才开始亲政,而此时他与孝庄太后的关系也逐渐恶化。慢慢开始变得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