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八王之乱是各种机制矛盾爆发的结果,也是一种必然

八王之乱是各种机制矛盾爆发的结果,也是一种必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187 更新时间:2024/1/11 7:33:56

不过这里的“制度毛病”,并不单纯是指分封制,毕竟之前的曹魏与西晋反其道而行之、对宗室施行刻薄无情的圈养制,存活的时间竟然比西晋还少了5年。

实际上,传统史家对分封制普遍持有正面态度。在一个大型王朝成立初期,适当的分封有助于统治的巩固、避免大权旁落,人们习惯于用周朝、秦朝作为鲜明对比:

周朝之所以延续近八百年,分封起到了很大作用:“泊乎周室,粲焉可观,封建亲贤,并为列国”。当王朝处在蓬勃向上期间,有“周召赞其升平”;而当它走向下坡路时,有“桓文辅其危乱”;秦朝则被视为负面模板,它“枝叶微弱,宗祏孤危,内无社稷之臣,外阙藩维之助”。所以“陈项一呼,海内沸腾,陨身于望夷,系颈于轵道”,惨遭二世而灭。

作为被西晋取代的政权,曹魏的教训就更加深刻了,这个在乱世中打拼而立、武力强盛的王朝,由于严格排斥分封制,“功臣无立锥之地,子弟君不使之人”,强干弱枝的政策,导致了“本根无所庇荫,遂乃三叶而亡”。

结合西汉初年郡县、封国并立的成功经验,在许多古代政治家眼里,分封制并非一无是处,它甚至是保护王权不流入他姓之手、保证王朝长治久安的重要秘诀。

司马炎

所以,当司马炎称帝后,做的第一件政治大事,就是分封藩王。当年,他一口气把27个宗室男性封为王爵,对象涵盖面极广,上至皇叔祖父司马孚为安平王,下到司马睦这种史书中极少记载的远亲。后来,司马炎那些陆续出生的儿子们,自然更是雨露均沾、一个都没拉下。

由此可见,司马炎一定是鉴于曹魏宗室受控过严、皇权孤立无援,轻易被自家篡夺,所以才刻意注重血缘宗亲对自己王朝的支撑作用。

到了后世,唐朝开国期间也曾采取了这种大规模分封藩王、派他们在外带兵的模式,增加初创王朝的安全感;李世民在位时还曾经为此与一些大臣起了争执,最后力排众议,坚决推行这一政策。

因此,单纯看分封这一动作,并不能就此给司马炎扣上愚蠢的帽子。那问题出在哪里?它是多种机制矛盾爆发的产物,更是人的问题的集中反射。

西汉初年分封,前提是枝节弱于躯干——齐燕楚旧地的同姓诸侯国,实力上无法与中央朝廷相抗衡;唐朝分封,原则是李世民一再强调的“众建诸侯而少力”,诸侯数量虽多,但单个的能量无法成为威胁,只能成为中央政权的辅助。

汉朝疆域图

同时,汉唐分封,原则是不触动帝国统一的军事制度。无论汉朝的全民皆兵制,还是初唐府兵制,前提都是强化中央政权对军事力量的直接掌控。

但司马炎在这个环节出了问题。为了加强封国的实力,司马炎还推行了封国领兵制:将所封的藩国分三等,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共5000人;中国置上、下二军,共3000人;小国置一军,1500人。但在实际上,各个诸侯的真实兵力远远超过了上述限制,八王之乱时,单个地方藩王竟能组织起超过十万的兵力。

更为要命的是,司马炎还撤销了州郡兵,将地方军事指挥权,完全从州刺史(州将)、郡太守(郡将)这些“职业打工仔”手里剥夺,完完全全归于司马家族,宗室藩王、功臣被授予都督诸军、监诸军、督诸军等职务镇守地方,手握各地军事大权。

这种分封、都督两大制度的结合,使得西晋王朝的主体军事力量几乎完全归于藩王手中。因此,一旦这些人心存不轨、结成势力,朝廷很难对其进行压制;中央与藩王的实力对比,就如同战国时周天子面对秦、楚等诸侯国,结果不言而喻。

人才选拔制度进一步加剧了上述不可控性。

东汉后期以来,随着征辟、察举制逐渐沦为小部分既得利益群体掌控,世家大族在王朝政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九品中正制

到了曹魏时期,“九品中正制”的推行,越发加剧了阶级固化局面。原本的察举制好歹还是“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劝励,尤有乡论余风”,多少会考量第三方意见;在新的制度下,则变成了“唯以居位为贵”,从而形成“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局面,士族有“世及之荣”,寒门无“寸进之路”。至于西晋的建立,正是豪门望族勾结的成果。

为了改变人生,那些被排挤在仕途之外的寒族士人则选择投靠管理所在区域的藩王。可以想象,他们对中央朝廷并没有多少感恩、忠诚之心;反之,为了迈上更高的人生台阶、实现自我人生抱负,他们往往会鼓励、帮助自己服务的司马氏宗室向更高的权力发起冲击。

因此,在分封制、都督制、人才选举制的共同作用下,西晋王朝迅速形成了与中央政权离心离德的政治利益集团,八王之乱这一皇族内乱就此埋下了导火索。而这一引线之所以被点燃,则归咎于世家大族的堕落。

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任何一个豪门望族,无论家底有多么殷实、祖先有多么英武,但如果没有良好的家风传承、系统的教育体系,再加上缺少新鲜血液的注入,顶多经过三代人的传递,后代一定会堕落、昏庸、无能。

在家天下时代,上述规律同样适用于统治集团。梳理下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任何大一统帝国都很难连续出现多位明君,只有首个成功的大一统帝国西汉是个例外——从汉高祖到汉宣帝,连续五六任帝王都可圈可点、共同接力下带领西汉走上巅峰状态。

刘邦

究其原因,可以发现一个规律:从刘邦到刘恒(文帝),这几任君主都出自民间;汉武帝虽出自深宫,但他的后室则刻意从民间挑选,由此汲取了新鲜力量的注入(卫青霍去病);至于将西汉带向全面强盛的汉宣帝,则更是出自牢狱、长于市井。

不断有新鲜血液的注入,就是西汉前半期蓬勃向上、斗志昂扬的重要原因。至于西汉后期、东汉,则正是缺少了这一特质而逐渐平庸。

至于西晋皇室,则是负面典型的极致状态。

司马家族世代勋贵,他们祖上乃楚汉战争期间的殷王司马卬,后代世居河内,形成了大名鼎鼎的名门司马氏;东汉时期,司马儁曾任颍川太守,儿子司马防历任洛阳令、京兆尹,与年轻时的曹操交往颇深;司马防生有八子,人称“司马八达”,司马懿就是老二。

可以看到,从司马防到司马懿,再到司马师司马昭,司马家族可谓人才济济、王侯满门,强大的势力、盘根错节的关系网,是他们成功篡夺曹魏政权的力量所在。

但随着顶峰状态的到来,司马家族的颓势尽显。虽然是西晋的建立者,但晋武帝司马炎本质上是坐享其成而已,所以他的身上带有明显的豪门子弟习气:平吴之后,他后宫嫔妃上万,每天坐着羊车随机翻牌子、直至被掏空身体而崩。

司马衷

开国者尚且如此,司马氏后人更是越发不堪。“何不食肉糜”的司马衷显然没有什么正常的智力、教育必然缺失;贵族圈的联姻,选择了虽聪明但恶毒的贾氏,最高统治者层面首先败坏。司马氏诸王中,则没有一位胸怀大局、足以力挽狂澜的俊杰,他们各逞其欲、手足相残,不惜把国家变成个人权力的角逐场。

因此,八王之乱的产生可谓历史的必然。一个王朝,就像一个扩大化的家族,当它到达一定高度后,由于缺少自我更新机制,大多会腐化堕落,导致各类矛盾逐渐恶化,随之而来的是一定是内部问题的总爆发,其结果足以摧毁自我。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八王之乱时刘渊率先称帝,揭开五胡十六国序幕,百年出现十余个政权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先说一下五胡,五胡指的是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北方少数民族。这五个少数民族,因为种种原因,在东汉时期逐步内附中原,与汉人杂居。对于胡汉杂居可能会产生的问题,西晋高层不是没有人预见。比如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后,一个叫郭钦的官员就上书晋武帝,说五胡虽然和汉人杂居,但是由于语言、风俗习惯不同

  • 康熙赐吴三桂一个美女,成亲之时吴三桂却大怒:这是在羞辱本王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从很多历史记载中,我们可以得知一个事实。那就是在一个朝代刚刚出现的时候,皇帝身边的文臣武将,将会得到丰厚的奖赏,甚至被封为开国元老。清朝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出现离不开一个人的努力,那就是吴三桂。康熙为了奖励他,专门挑选了一个美女赏赐给他,洞房花烛夜时吴三桂却勃然大怒,说康熙羞辱他,这是怎

  • 八王之乱时两次使用驺虞幡却取得截然相反的效果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再者,晋朝之前描述的“驺虞”和明朝描述的“驺虞”可能不尽相同。明朝时期在史书中频繁出现“驺虞”这种神兽,就当是的地理环境来看,最大可能是“老虎”,其次就是“雪豹”了。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周王朱橚曾经献给明成祖朱棣瑞兽“驺虞”,而“驺虞”得到的地方就在周王朱橚封地开封,如果这样评估“驺虞”是一种什么动物

  • 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并非只为红颜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围攻北京城。崇祯皇帝下旨令吴三桂正在山海关防守关外满清的关宁铁骑回北京勤王。吴三桂既不能抗旨又不想为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陪葬。更何况还有袁崇焕勤王反被凌迟处死的前车之鉴。于是吴三桂才去了拖延战术,正值春天,就用郊游踏青的速度回援皇帝了。事实证明这是这是正确

  • 《四知》第十五期 ‖ 隋炀帝为什么要开凿大运河?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 吴三桂被李自成劝降,手下人报告一消息,吴大怒手一挥:绞杀叛贼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1644年三月十九,紫禁城外,人声鼎沸。一群手执刀枪的军士,簇拥着一个中年汉子,那汉子身着青袍头戴灰笠,胯下是匹健壮的青骢马。这汉子不是寻常人物,他是将大明王朝搅得天翻地覆的大顺军首领闯王--李自成。从西北到京师,大军一路所向披靡,战局之顺令李自成都有些猝不及防,原本他冒着杀头的风险造反只求混口

  • 晚清民族英雄刘永福:抗法援越,保卫台湾,最终对清朝彻底失望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一,参加起义军,多次跳槽刘永福,出生于广西防城港的一个小村庄。刘永福的家族在明代是当地的小地主,后来家族逐渐衰落,以务农为生,另外经营一些小买卖,小日子还算过得去。刘永福年幼时,其叔父沾染赌博恶习,将家庭财产基本卖光,从此刘家沦为贫民。1853年,刘永福的双亲去世,刘永福只能投靠邻村父亲友人陆二叔家

  • 孝庄临终前留下遗愿,康熙到死都未解决,38年后被雍正轻松完成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听闻祖母去世,康熙悲伤地不能自已,他日夜守灵,几乎好几天粒米未进,那真情实感令人无比动容。但是在伤心之余,康熙皇帝却也没有忘记祖母临终前的那句话,这件事同样让他很为难。祖母的嘱托,康熙到死都未能解决,直到38年后雍正继位才被破解。那么孝庄临终的时候究竟说了什么呢?一:孝庄遗言:不与皇太极合葬原来在孝

  • 忠臣猛将尉迟敬德为何成了门神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任见:忠臣猛将尉迟敬德为何成了门神-《大唐上阳》186 第四十七章 血腥构陷既然你没有幕后,没有受人指使,那你为何要自杀呢?只有畏罪才会自杀啊,自杀说明你罪大恶极,背后肯定有人。你是怕把你背后的人挖出来,才选择自杀的。背后的那个人就是长孙无忌,承认是他,不承认也是他。谁让你自杀呢?你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 雍正告诫乾隆,要善待秀才曾静!为何乾隆登基后立刻将其杀害?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但有意思的是,在这个以康乾两帝命名的盛世,扮演最大角色的是中间的雍正,所以这个盛世也被称为“康永乾隆盛世”,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一点。打电话。雍正皇帝在康乾盛世的创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康熙一手解决了康熙多年来创造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他每天都非常勤奋地工作,为乾隆皇帝建立了一支庞大的队伍。乾隆皇帝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