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冷知识17则:玄武门之变,发生过四次……

唐朝冷知识17则:玄武门之变,发生过四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1056 更新时间:2024/1/17 15:12:10

配图 贵妃上马图 局部

别猜了,

这是在踩长安十二时辰的热点呢。

01

据《唐律疏议·卷二十六》,唐朝的陪酒女是一种合法、正当职业,并受法律保护。

如果陪酒女遭侵犯,凶徒至少将被杖则一百,基本会被打残。

02

据《酉阳杂俎》,唐朝人是不吃鲤鱼的,因为李姓是国姓,若有人不小心抓到鲤鱼,必须立即放掉,若有人胆敢将鲤鱼拿到市场上出售,将被重打六十大板,“国朝律,取得鲤鱼即宜放,仍不得吃。卖者杖六十,言“鲤”为“李”也”。

03

大熊猫在唐朝就成了国宝,常作为国礼赠送给友好国家。

据《旧唐书》,公元685年,为了与日本搞好关系,武则天(当时的皇帝虽然是唐睿宗李旦,但实权掌握在他母亲武则天手里)送给日本天武天皇两只大熊猫,由遣唐使带回日本。

04

据《唐国史补》,早在唐朝就有了外卖服务。

我们果然在过古人剩下的日子。

05

唐朝有一种硬通货叫胡椒。

据《新唐书》,唐朝中期宰相元载被治罪抄家,从他家中抄出的胡椒,竟达八百石(64吨),“籍其家,钟乳五百两,诏分赐中书、门下台省官,胡椒至八百石,它物称是”。

在当时,胡椒既是硬通货,又是奢侈品,有着不小的升值空间,堪比黄金。

06

贯休《田家作》,唐朝人吃梨子不生吃,而是蒸熟了吃,“田家老翁无可作,昼甑蒸梨香漠漠”。

除了蒸了吃,唐朝人还把梨子烧来吃,叫“炉端烧梨”,也就是用炉火把梨子烧熟而食。

据《邺侯家传》,唐肃宗李亨就经常在宫里弄个炉子,亲自给儿子和大臣们烧梨吃,“肃宗召处士李泌于衡山,至,舍之内庭。尝夜坐地炉,烧二梨以赐李泌”。

07

据《清异录·馔羞》,每当夏天到来,唐朝皇宫里流行吃“清风饭”。

这种“饭”,实际上是一种解暑食品,“用水晶饭、龙睛粉、龙脑末、牛酪浆,调事毕,入金提缸,垂下冰池,待其冷透供进,惟大暑方作”。

据说这种解暑假食品是唐文宗发明的。

御厨做好后,要把饭放入金缸里,金缸则泡在冰水池中,饭凉后就可以享用了。

08

据《岭表录异》记载,唐朝时期的岭南人喜欢吃水母。

水母有一股腥味,首先得用草木灰点生油去腥,然后反复冲洗,直到“莹净如水晶紫玉”,然后加入花椒桂皮豆蔻生姜等香料,煮熟后切成丝再用油炸,吃的时候用虾醋蘸着吃。

09

据《资治通鉴》,唐朝先后灭掉东突厥、西突鲜卑、柔高句、吐谷浑、高昌、中天竺、铁勒、突骑施等三十多个国家。

10

据《唐会要》,菠菜是唐朝作为“贡品”引进的,原产于波斯国,也就是现在的伊朗。

菠菜原名“波棱菜”,后来简称菠菜,“太宗时,尼波罗国献波棱菜,类红蓝,火熟之,能益食味”。

11

唐朝“玄武门之变”竟然发生过四次:

第一次是武德九年,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门附近发动政变,杀了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逼迫父亲李渊立自己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帝位。

第二次是神龙元年,宰相张柬之等人率左右羽林军夺取玄武门,逼武则天退位。

第三次是景龙元年,太子李重俊杀掉武三思,围攻玄武门。

第四次是唐隆元年,临淄王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攻入玄武门杀死韦后。

12

《唐律》规定,官员如果不去上班,旷工一天打二十板子,旷工二十五天打一百大板,如果旷工三十五天,则判刑一年!

13

唐代文献中有不少关于食蛙的记载,比如《云仙杂记》载“桂林风俗,日日食蛙”。

《南楚新闻》载“百越人好食虾蟆”。

著名的《韦巨源食单》里有一道菜叫“雪婴儿”,也叫“治蛙豆荚贴”,主料就是青蛙。

14

唐朝时候还有专门讲授做鱼脍的《砍鲙书》,书里详细讲解了砧板的选择和使用、原料的选取、刀具的运用、佐料及烹制方法的掌握等等。

《砍鲙书》里还详细列举了做鱼脍的刀法,每一种刀法都起了名字,有“大晃白”、“小晃白”、“舞梨花”、“柳叶缕”、“千丈线”等等。

15

李隆基年轻的时候很低调,有次路过昆明池,看到一群富二代在喝酒行乐就过去凑热闹。

富二代们没见过他,看他的样子以为是个小人物就。

有人提议自报家门,想以此来羞辱他。

轮到李隆基的时候,他站起来大声说:“我太爷爷是皇帝,我爷爷是皇帝,我爹是王爷,我是临淄王。”

把众人都吓尿了,不敢抬头看他。

他自顾自的喝了三大杯酒,吃了个大馅饼之后,上马绝尘而去,深藏功与名。

李隆基内心:你们几个装的啥逼,老子比你们牛逼多了。

16

张昌仪是武则天的著名男宠张易之的弟弟,他借着他哥哥的权势一直干着卖官鬻爵的勾当,而且生意火爆,想当官的都找他疏通门路。

有一位姓薛的就慕名而去,花了五十两金子要买个官,张昌仪答应下来了,结果去找吏部侍郎要官位的时候忘记了那人的名字,只记得姓薛。

按理说这买卖应该是吹了,谁让那人没起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名字呢。

结果这张昌仪真是够意思,把名单上所有姓薛的人都授予了官职。

17

据《酉阳杂俎》记载,白居易有位著名的脑残粉叫葛清,此人脖子以下纹满了白居易的诗,还有配图。

平时闲着没事就光着身子满街跑,展示自己的独特纹身,人称“白舍人行诗图”。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明代这支特种部队,把努尔哈赤气得直杀人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明亡清兴的那段历史,关注和感兴趣的人很多。似乎明军在后金军面前不堪一击,后金军则如高达一般刀枪不入,枪炮不伤。那么,事情真是如此吗?这里我们要说一支明军特种部队的故事。1620年五月某一天,已经61岁的后金汗努尔哈赤正在暴怒中,他正在怒斥,然后处死了一个叫顿巴希的“卡伦额真”:尼堪大军来的前日,别

  • 名将李陵之后北周到隋朝辉煌一时,忠君报主无一人有篡权称帝之心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李陵是当户的遗腹子。李广殉职后,李陵以长孙身份继承遗职,也成长为一名战将。在汉武帝组织汉军抗击匈奴的一次战斗中,李陵孤军深入,身陷重围,在血战九昼夜之后,因粮尽矢绝,寡不敌众,被迫投降匈奴,从此与子孙们都在北方少数民族的汗国中为官。到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间,北方鲜卑族拓跋部日益强大起来,并完成了统一北

  • 宾川杨柳村发现清朝八品“寿官”墓碑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碑文正中镌刻“漠赠逸哀前清恩贡八品寿员乡评敏达德配宜人吉年百有余岁董公讳槐董母张氏之寿墓”。碑文左侧“前清岁贡进士杨洪元击首拜题,前清小学廪员杨鱣耀书丹”。碑文右侧刻有子孙名字(略)。碑文两侧线刻云龙纹图案。落款“一九一八年岁在丁巳仲冬月中澣榖旦”。碑框两侧刻有序文。【序文】从来男子秉乾之刚,贻燕翼

  • 此人是隋唐好汉中的“棍王”,仁义赛秦琼,以一己之力救天下好汉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他就是隶属于隋唐时期的人:雄阔海,但于其他人不同,他只是一位被世人所虚构出来的人物,他所使用的武器便是一条重量达到300斤的棍子。他在隋唐时期可谓是一位英豪人物,虽然占据了一座山创立了自己的组织,但是根本不服从当时绿林好汉的老大单雄信的调遣,而且他对于武学方面的造诣比武松更甚。根据相关的资料所描述,

  • 清朝20个藩属国结局:10个消亡,1个坚持朝贡到1935年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藩国的制度从那时起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才结束。自古以来,藩属国都有属于自己的政权和经济。后来藩属国从自主设立变成了其他周边国家前来归附的形式。因此中国与周边国家形成藩属关系是不争的事实,清朝的时候一共有20个藩属国,他们向大清纳贡、接受册封。但由于清末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藩属国的意义也终止了。那么大

  • 此人是隋朝名将,为何被斩杀于朝堂之上?网友:都怪名字太张扬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正因如此,许多人就错误认为,或许隋朝就没有拿得出手的将军,其实这种观点大错特错,比如能征善战的史万岁,能力和战绩都很突出,立下不朽之功,不管是古代六十四名将,还是七十二名将的名单之中,都有史万岁的名字。令人惋惜的是,史万岁忠心耿耿,却被斩杀于朝堂之上,究竟为何呢?网友说:都怪名字太张扬!真的是这样吗

  • 中天命理学论民国总理钱能训的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钱能训(1869一1924年),字溪丞,浙江嘉善魏塘镇人。幼承家教,博览群书。1898年中进士,翌年留馆为翰林,先后任多种职务。1913年任北洋政府内务次长,1915年被授为中卿。1918年10月任国务总理。此后任苏浙太湖水利工程,组织中华懋业银行,1920年被骋为外交顾问,1924年6月5日病逝于

  • 缅怀伟人,孙中山诞辰156周年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原标题:缅怀伟人,孙中山诞辰156周年

  • 唐太宗当皇帝后,为何不再重用程咬金、尉迟恭等秦王府旧将?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是:贞观年间,在秦王府旧将之中,能够继续领兵出战、立下赫赫战功的,几乎寥寥无几。他们有的郁郁不得志,逐渐销声匿迹;有的甚至因为谋反罪而被杀。而像李靖、李勣这样的人,原来既不隶属于亲王府,也没有参加过“玄武门之变”,却能够屡立战功,显赫一时。尉迟恭、程咬金等人的境遇,与李靖

  • 左宗棠文昌平凉府 柳湖春叠翠关陇道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来源:平凉市旅游局官方)寸寸丹心照北庭清代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左宗棠由泾州进驻平凉,接陕甘总督印。他和当地人民关系融洽,百姓称赞他有“孔子之雅风”。《清史稿》亦载:“(左宗棠)善于治民,每克一地,招徕抚绥,众至如归。论者谓宗棠有霸才,而治民则以王道行之,信哉。”左宗棠(1812年—1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