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亡清兴的那段历史,关注和感兴趣的人很多。似乎明军在后金军面前不堪一击,后金军则如高达一般刀枪不入,枪炮不伤。那么,事情真是如此吗?这里我们要说一支明军特种部队的故事。
1620年五月某一天,已经61岁的后金汗努尔哈赤正在暴怒中,他正在怒斥,然后处死了一个叫顿巴希的“卡伦额真”:
尼堪大军来的前日,别的卡伦都看见了,而名叫顿巴希的卡伦未曾看见。次日看见了尼堪军又不来与我兵报告,仅在尼堪兵之后站立。我兵袭取尼堪兵时,顿巴希卡伦的人知道。为了监视来犯的敌人,看见了即来报告,才设置卡伦呀!为了要报告敌人的消息,才设置卡伦,若是设置卡伦而不来报告,仅站在敌人的后面,设置你们这些卡伦何益[1]。
卡伦,就是满语哨所的意思。砍了这个见敌不报的顿巴希前一年,努尔哈赤刚刚吃了明军的亏。1619年,努尔哈赤攻取清河之后,派了八百人到沿边抢粮。临行前努尔哈赤再三叮嘱,要躲避明军的袭击,一定一定不要在同一地方避宿。他跟部下说:“若在南山上住宿一夜,再往北山上住宿一夜。东边山上住宿一夜,西边山上住宿一夜”。还把八百人分成两部分,分别往浑河南、北岸晒抢粮。但是这些人撒出去后就把努尔哈赤的话忘了,他们就在打粮场住宿。期间明军的哨探紧紧地咬住了两支抢粮队。
九月初四日晨,尼堪出来了兵,袭击了浑河南岸的嘉木湖村纳林率领打粮食的四百人,被杀了七十人,其他三百三十人都逃了回来。
而虽然后金打赢了萨尔浒之战,大明朝堂上也是风起云涌,但对努尔哈赤来说,只要还没有打出决定性胜利,明军的军事压力都非常大。
遮蔽明军的眼线,及时探到明军的动向那是第一要务。所以,设置“卡伦”就是重中之重。而且后金的敌人可不止大明。其他的女真部,蒙古人,朝鲜人,都是后金的敌人。尤其是其他的女真部,他们也是有卡伦的。砍了顿巴希之后四个月,后金大军围攻叶赫城,叶赫的卡伦就及时通传了消息到东城,让叶赫东城的妇孺有时间撤离外城,做好应战准备[2]。
设置了哨所,管理哨所的人也必须是得力的机警之人。努尔哈赤原本指望杀了顿巴希能警醒族人,结果一年以后,后金军还是吃了明军的亏。
1621年五月,又一个气得努尔哈赤头顶冒烟的手下出现了,也是卡伦额真。这个卡伦额真叫瓦济玛。他到了哨所之后竟然把马鞍给卸了,还放马出去吃草,还被努尔哈赤给看见了。努尔哈赤脾气上来话都说不顺了:设你个卡伦职责重大,部落全靠你传递消息。你把哨马放了,要是敌人来袭,你去哪里找马?敌人来了你都不知道!你是要被敌人活捉的!你要是被敌人抓活的,其他人怎么知道你被抓了舌头啊?[3]
杀,就地正法!
透过这些暴怒的对话可以感受到,努尔哈赤虽然气,但他更多的是急。明军在辽东密布眼线,紧密地监视着努尔哈赤的一举一动。一旦抓到机会,就引导明军收割后金军的人头。这些让努尔哈赤血压飙升的明军耳目有个响亮的名字:夜不收。
明代夜不收起于元代。元曲《气英布》中有“贫道已曾差能行快走夜不收往军前打探去了”。到明代无论是在沿边、沿海还是在内地都有设置。除了哨探职能外,夜不收还因技艺高超、熟知地理等原因,承担了很多任务。而这些任务不是打在努尔哈赤的心头上,就是打在蒙古人的七寸上。
第一个任务是哨报。大明的兵部尚书杨博曾经就辽东的事情上了奏折,说“虏”入侵蓟镇,赖宣府独石境外的时候,全靠哨探给力,我才能及时调兵遣将[4]。万历四年,兵部的文件也说类似的话,辽东接壤沙漠,地域辽阔,只有广布哨探才有防备野蛮人入侵的可能[5]。夜不收作为侦察兵,隶属于相关卫所或城堡,后直接为督抚管辖,其统领将领也出现了千总、把总等官校。他们看到什么,大明就看到什么。
第二个任务是烧荒。 在明代以前,烧荒虽用以制敌,但都是零星烧荒,没有形成固定政策。明朝为防御蒙古,在九边部署了几十万的军队,仍然难以阻止蒙古游牧民族的袭扰。明朝自永乐时期以后,采取了烧荒的措施,以保障北方边境的安全,所谓“御虏莫善于烧荒”[6]。秋冬之际,草木枯黄干燥,大明边军就会出塞烧草,使鞑靼人不得近边放牧,减少引起事端的机会,同时炫耀大明武力。
烧荒是一项重大的军事行动,为保证烧荒的顺利进行,总是会事先选委机警的夜不收出边境探路,在确保没有敌迹的情况下,大部队才会出发。夜不收也会参与烧荒的具体行动。
第三个任务是奇袭。大明边将选人才的口味很特别,他们喜欢能飞檐走壁,有奇技淫巧,惊世骇俗之能。正统四年,尚宝司丞夏瑄就从麾下挑选出几百个死士和夜不收带上长刀斧头手榴弹,夜袭敌营[8]。正统十四年十一月,山西山阴守御千户所千户周瑄有样学样,派遣夜不收夜袭“虏”营,杀了七个人,敌人就乱了,被周瑄缴获无数马匹兵器。
综上所述,努尔哈赤起兵,必须小心再小心。他设置无数卡伦,而只要有一个没有生效,或者没有及时生效,他的军事行动就会被这些17世纪的特种部队报给明边军。到时候不论是明军主动出击,还是明军转手把情报卖给他的敌人,努尔哈赤的家底都吃不消。努尔哈赤知道大明朝堂不太平,可是他还没有迎来决定性的胜利,他需要积累力量,等待时机。
为此,努尔哈赤扩大了卡伦的编制。一个卡伦管一百人,广宁以内直到西宁堡之间,每二十里地设一个卡伦。在各个卡伦之间的交通上,每处设汉人四人,炮四门;驻卡伦的人每天轮岗巡察[9]。由此可见,“夜不收”这支明代的特种部队,给努尔哈赤和后金政权带来了多么大的麻烦与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