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这是《三国志》对曹操的评价,曹孟德文武以全,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大诗人。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河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的《观沧海》,他一生南征北战却又笃好文学,读书手不释卷,持节秉槊驱驰于戎马间,犹不忘吟咏,情之所至,辄为激楚之音,所谓沉雄竣爽,时露霸气者足也!
《三国演义》第48回《宴长江曹操赋诗锁战船北军用武》,平定北方后,曹孟德亲率83万大军,直抵长江北岸,欲扫灭孙刘联军,一统天下。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曹操下令晚上在船上摆酒设乐,酒酣,横槊船头,慷慨而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钟嵘《词品》评曹诗曰:”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宋敖陶孙说:“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确实,读曹操的诗,如见一幽燕老将,一世之雄。但要说就凭两个据说是曹操手书真迹的字就能“想见其人”,那是胡扯。
衮雪!
就俩字儿,就“如见其人矣”,还“魏武精神”,余秋雨《笔墨历史》中批他说:“在我看来,这种美言,牵强附会。曹操不会在山水间沉迷太久,更不会产生这种有关狮子和浪花的幼稚抒情。”
余老师批别人挺靠谱,自个儿矫情起来不太靠谱——“大丈夫做什么都有可能,唯独不会做小文人。曹操写字,立马可待。他在落笔前不会哼哼唧唧,写好后也不会等人鼓掌。转眼已经上马,很快就忘了写过什么。”
你一码字儿的,动不动“小文人”挂嘴边,损谁呢这是?再说了,“大丈夫”写东西就得大大咧咧?写完从不管另人怎么评价?
这不更是胡扯淡嘛!
你再看看余老师怎么鉴定这俩字儿的——“八年前我访问陕西汉中,当地朋友说那里有曹操书法碑刻,要我做一个真伪判定。我连忙赶去,碑刻在栈道的石门之下,仅有两字,为‘衮雪’。字体较近隶书而稍简,比不上钟繇,但也显现一点功力。我看了一下河道和栈道,立刻告诉当地朋友,这大概是真迹。因为把此地风光概括为‘衮雪’,在文学功力上正像是他。而且,处于蜀地,别人伪造他题词的理由不太充分。我觉得这是他于匆匆军旅间的随意笔墨,应景而已。”
这简直就是信口开合了,你看看字儿,再看一眼河道和栈道,就敢“立即告诉当地朋友,这大概是真迹”?!
你这胆儿可真大!
更搞笑的是余老师的理由是——把此地风光概括为“衮雪”,“在文学功力上正像是他”!!!
为啥这就像曹操?为啥就不像李白?为啥就不像诸葛先生?
曹操的书法作品早无存,连疑似拓本也没有,根本就没有可对照的。就以俩字儿的文学解读,来判定是哪位古人的书法真迹,还“立即告诉朋友大概是真迹”,余老师这学问真盖了!
…
关于“衮雪”这俩字儿的民间故事解读,那就更有“故事会”的范儿了。
据说公元219年,曹操发兵汉中,看到褒谷中水浪激石,如白雪翻滚,便欣然写下“衮雪”两个大字,令人刻于褒河水中的大石上。
相传当时有人问曹操:“您这衮雪为何不写三点水啊?”曹孟德揽须大笑说:“江中之水甚多,何必画蛇添足!”
说得真有道理!民间还有个顺口溜:“狂涛巨浪流石边,‘衮’字旁边不用点。”
咱们国家像这样玩“脱口秀”的民间故事简直多如牛毛,听上去都有鼻子有眼的,就跟现场实录似的。可惜大多不是本人说的,是后人给他编的。
其实“衮雪”这个用法古时不稀奇,杜甫的《登高》,咱们熟悉的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早期的版本是“不尽长江衮衮来”。
“衮雪”石刻最早有文字记载,是在南宋时,但并没有说是曹操写的。
清同治十三年(1874),金石学家吴大澂在《石门访碑记》中提及衮雪也认为:“其原刻在江中巨石下,湍流迅急,舟不得近,隐约可辨,相传为汉刻,旁有魏王二小字,想系宋人伪刻。”
吴大澂只说“相传为汉刻”,认为“想系宋人伪刻”,这是做学问的态度,而陪同吴大澂访碑的当地褒城县教谕罗秀书就不同了,在《褒谷古迹辑略》中想方充法愣往曹操头上引。
不但“惟浪中石尖所刻似魏王手笔”,还“今见其书如此,如见其人矣”。真是瞎JB扯!
至于又有一帮货跟上去,“尽透魏晋风骨”、“后人多有模仿、临摹者,却没有人能够书写出曹操那种雄视天下的气势”的猛拍,更是不着调。
这圆润流丽的笔势,哪有一丝孟德“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的气势?
像这种“扬我县威”的写法,在国内多了去了,县志之类的东西你得打很多折,再拦腰砍,才能凑合看。
…
说穿了,“衮雪”视为曹操真迹,至今不过百来年。
两千年没人提,突然冒一惊人的说法,这就是曹操写的!无凭,无据,就当地教育部门一官员拿嘴这么一说,谁信哪?
“信”的多了!
因为利益相关,当地文化部门把这个弄成了文化标志,商家注册商标,更搞笑的,还有当地文人写论文分析曹操创作这个“衮雪”时的心态的!
虽然有人经过笔法对比,认为写“衮雪”的更可能是宋汉中南郑县令晏袤。但没人理,就是曹操!
多年前,中日文化部门联合搞《三国志大展》,“曹操存世的唯一一件书法作品”就是当时媒体的一个聚焦点。
“衮雪”刻石原在褒斜栈道重要的隘口褒谷口,石门摩崖南约半里的褒河水中一巨石上。1970年修建石门水库时被整块儿凿下来,运到汉中博物馆保存。跟“石门颂”、“石门铭”、“大开通”等13幅摩崖石刻专建一室,名为“石门十三品”。
还有100多方摩崖石刻则永远沉于水下。
曹操的书法所说很好,汉末章草五大家之一,张华《博物志》说:“汉世,安平崔瑗、瑗子寔、弘农张芝、芝弟昶并善草书,而太祖亚之。”
在历代著名书法家中排中等,这已经挺不错了。至于形容曹操书法“金花细落,遍地玲珑,荆玉分辉,瑶若璀粲”,你听得懂这说的什么吗?
古人这么玩文字的太多了,其实就一堆莫名其妙的形容词,啥都没说。
这已经够虚无缥缈的了,无凭无据,愣给“衮雪”挂上曹操的名儿,更无聊透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