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朱元璋非要传位给朱允炆?农村人:我们懂朱元璋怎么想的!

为什么朱元璋非要传位给朱允炆?农村人:我们懂朱元璋怎么想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3570 更新时间:2024/1/17 14:33:51

个人觉得原因:嫡长子继承制这是客观因素,朱标综合能力达标,朱元璋亲自培养,确实寄托了感情!

想不通的原因

1朱标早逝,这是客观事实,不是皇子夺嫡造成的,朱元璋不会因为这一点而怀疑其他皇子的人品问题吧?

2朱允炆尚小,但是朱元璋这样雄才大略的开国皇帝肯定想传万世,为了基业稳固为何不传给更加有执政能力的朱棣

3或者也可以效仿宋朝赵家兄弟继承规则,拟定诏书,等朱棣退位后再传给朱允炆,这样不就避免了内战和杀伐功臣的事了吗?

其实不难说,朱标是他的嫡子。朱允炆是他的嫡孙。老朱本质上还是那个地里刨食的农民。老朱死了,按照安徽丧礼的办法,朱允炆要站在最前头,举着老朱的招魂幡的。。其他的儿子只有老老实实跟在后头,你说老朱把位子给谁?所以这个问题如果放到农村去看的话,很容易就得到了解决,大儿子不在了,那么大孙子一定是最重要的后代。按照安徽的农村丧礼的习惯,朱允炆要站在最前面的,所以在这种思想下,其他的儿子都不能享受到这种待遇,自然朱允炆就成了朱元璋的唯一合法继承人。

不过说实话,在当皇帝这方面,朱允炆需要好好学习一下其他的皇帝,朱允炆的问题在于削藩得罪了宗室,重文轻武得罪了武将,搞井田制得罪了地主,刻薄太监得罪了身边的所有人——简而言之他把宗室,武将,地主,太监全得罪了个遍,这可不是吃相难看的问题,就是脑子有坑的问题。

朱元璋说到底还是传统观念,比较亲长子长孙,或者说对大儿子的感情超过其他儿子太多,朱标死后,把这份感情寄托在朱允炆身上,记得以前听一个老人说过,听一个老人说过,过去长孙是有资格和儿子一起分家产的。也就是几个儿子分家,必须分给长孙同样份额的家产。

打幡的必须是长子的那一脉,长孙不在,如果有长曾孙那就上长曾孙,如果长孙没有长曾孙,那就次孙来。 长子之外的其他儿子,宗法制度下的地位和添头没区别。

更多文章

  • 为了母亲而休妻,前妻再嫁他还想重修旧好,陆游像不像渣男?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陆游的出身其实算的上是在当时非常有名望的,祖上就在朝中做官,也是远近闻名的藏书世家。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之中,父母对他的要求自然也是十分严格的,希望他以后能像父亲还有其他先祖一样,也能入朝为官。不过在重文抑武尤为厉害的南宋,很多人都想要通过科举考试来改变生活,即使是朝中有父亲的陆游,想要考中也是比较难的

  • 两江总督每天都吃白菜,雍正听后下旨:“把他斩了”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人们都喜欢当官,因为只有当了官才能成为一个人上人,改变自己未来的一切状态,让自己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并且在一定的范围内收到他人的尊重,所以范进多年努力一朝中举会高兴成那个样子。清朝的时候朝廷腐败,很多官员都会通过自己的一点点职务捞油水,那个时候民不聊生,百姓的怨声还是很多的。但是那个封建王朝除了王公

  • 宋江:儒家思想的牺牲品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宋江卒后的墓牌牌文:武德大夫、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宋公明。而绝无可能是:山东郓城县押司宋公明。我想应该是这样,读书人学而优则仕,腹有诗书千万,卖与帝王家,读书人最大的愿望就是当官作人上人。宋江是读书人,深受儒家思想的毒害,官念严重,兹事体在,面子荣誉最大。宋江上梁山前是郓城县的押司,相当于写公文、

  • 甲午战争后,全世界都知大清输了,为何大清百姓还饿着肚子庆祝?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甲午海魂,甲午中日战争简介,甲午是什么意思

    他们中甚至还有不少人认为,日本是侵略国,中国在法理上占有优势,又是一个人口大国,应该会取得最终胜利。为了反击日本的侵略,清政府派遣了96万的北洋海军,而相比之下,日本海军只有24万。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这是一场压倒性的战争时,清军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损失了一大半的军力,仅仅只抵抗几个月,就输得彻彻底底

  • 【战略经典】苏洵:《权书·项籍》——古之取天下者,常先图所守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项籍后人,三字经关于苏洵的句子,项籍不肯竟学

    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项籍》是《权书》中的一篇论文,针砭北宋时

  • 乾隆微服私巡问老农谁是奸臣,老农的回答竟惹得乾隆哈哈大笑!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他问这个农民这些人里面哪个是忠臣哪个是贪官。乾隆让这些官员,全都站成一排,然后安排让们进去,然后让农夫去看,然后看看谁忠谁奸?农户就挨个的看,挨个的问姓名。不要说农夫这样一个小人物了,就是他们的上司在遇到这样的事情时,也需要考虑考虑。但对农夫来说,更是一个难题,毕竟县官不如现管的,所以如果他说不好,

  • “逢迎小人”延续了大明气数,还是张居正的偶像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人民日报评价张居正,张居正死后家人结局,风雨张居正全集

    笔者认为,看人要看主流,张璁是有一些毛病,但没有人说的那么坏,他攻击杨一清,除了他气量不大、胸襟不够宽阔外,主要还在于他跟杨一清政治理念不一致,张璁不想在改革中有个拖后腿的同僚。他的主流不是勾心斗角、打击同僚,而是操心国事,改革弊政,体现了一股不畏艰难、敢于担当的精气神。说实话,要推动利益格局调整的

  • 乾隆微服私访,一小孩问:你家有多少地?他:只有一亩三分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乾隆下江南,微服私访,走进一家农户,这家农户里面有老有小,大人见了乾隆只见其气宇轩昂,觉得他不是个大官就是有钱人,所以对他说话还是毕恭毕敬的,不敢有所冒失,乾隆在和老农谈话的时候,也闲聊到了家中的田地,这时候一直在旁边听大人说话的小孩子突然跑到乾隆皇帝身边问他:“你家有多少地?”乾隆也笑了笑,说到:

  • 如果没有万历三大征,那么明朝对付后金是否会压力小一些?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万历三大征,对于巩固疆土还是有益的,但是这三场战争也严重消耗了明朝的财力,据统计,这八年间国家的军事开支高达一千一百六十余万两白银。除了钱之外,人员的消耗同样是巨大的。战争必然是会死人的,尽管明朝政府赢了,但不代表没有损失。因而在万历后期,东北的后金崛起了,努尔哈赤反明,而且一步步消耗了大明,尤其是

  • 如懿传:阿箬早就后悔了?她从没爱过乾隆,甚至会偷偷“磕糖”!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阿箬有后悔过自己背叛如懿。她在宫内的日子也不好过。看似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心里的苦只有自己知道。乾隆从没碰过阿箬,每天晚上都让阿箬当床头柜,反省自己的过错。阿箬心里是记挂着如懿,她曾跟身边宫女说:“今儿是八月初二,是我陪着乌拉那拉氏进潜邸的日子。”可见阿箬是记挂着和如懿的美好时光。时间越长就越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