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阎若璩

阎若璩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2212 更新时间:2024/1/20 1:00:02

阎若璩,字百诗,号潜丘,生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卒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山西太原人,侨居江苏淮安府山阳县。清初著名学者,清代汉学(或考据学)发轫之初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基本资料

中文名:阎若璩

国籍:中国

出生地:山西太原

出生日期:1638年

逝世日期:1704年

主要成就:中国蒙主义思想的先导之一

人物生平

崇祯九年(1636年)十月十四日(11月11日)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家学渊源,使阎若璩自幼就置身于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之中,受到家庭的文化熏陶。他幼年体弱多病,口吃,秉性迟钝,甚至“读书至千百遍,字字著意犹未熟”。但仍自强不息,勤勉不怠,“潜心钻研,扶精剔髓,思成一家之言”。每当同学日暮抱书归家之后,他仍“独吟不置,必背诵如翻水乃已”,甚至“发愤将书拆散,读一页辄用面糊粘几背,既熟即焚去”。水滴石穿,积思自悟,他终于在15岁的一个冬夜“心忽开朗,如门牖顿辟,屏障壁落”。从此颖悟绝人,读书过目不忘。

顺治八年(1651年),15岁的阎若璩以商籍补山阳县学生员,此后更是钻研经史,深造自得。他立志博览群书,曾经集陶宏景、皇甫谧的名言“一物不知,以为深耻;遭人而问,少有宁日”题于柱上,以此来鞭策自己发奋学习。多年孜孜不倦的潜心研读,使他成为才富学赡的青年士子,为他日后卓然成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时海内名流过淮,皆与之交接,当地的学者如李明睿、方文、阎尔梅等,亦折辈和他来往,一起讨考古今,切磋学问,使他获益匪浅。

康熙元年(1662年),阎若璩改归太原故籍。以后,他数次返籍乡试,但都名落孙山。值得庆幸的是他也并未虚行。康熙二年和十一年(1672年),他两次到太原松庄拜会了傅山,两人切磋学问,考辨金石遗文之学,情谊笃厚。康熙十一年,他第四次返归故里,恰逢顾炎武游太原,他们一道考晋祠古迹,辨晋水源流及太原之沿革、唐晋之分封。顾炎武还以“所撰《日知录》相质”“即为改定数条,顾虚心从之”。

康熙十七年(1678年),诏征博学鸿儒科,阎若璩应荐赴试,落策后仍寓居京师,日以论学为事。其时国内名流学者鳞集北京,阎若璩以“博物洽闻,精于考据经史,独为诸君所推重,过从质疑,殆无虚日”。内阁大学士徐乾学叹服他的学问,特意将其邀至家中,待为上宾,“每诗文成,必属裁定”。是年,徐乾学奉敕修纂《清一统志》,阎若璩应邀参加,并随书局前往洞庭东山、嘉善、昆山等地。这一时期阎若璩与精于地理学的顾祖禹、黄仪等晨夕相处,对地理学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于“古今沿革,考索寻究,不遗余力,往往出其意表”,使参加撰书的学者们大为赞赏。在修纂《大清一统志》的同时,阎若璩还与万斯同、顾祖禹、胡渭等学者相与讨论,排比正史,参考诸书,协助徐乾学完成《资治通鉴后编》184卷。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徐乾学去世,一统志局的诸学者云散,年近60岁的阎若璩也回到了淮安府山阳县。其后,他常常“访友数百里内,往来苏杭,轻舟载书册酒茗,倘佯湖山烟水之间”。此时,他已“名动九重”,但使他深以为憾的是“绩学穷年,未获一遇”,名成而功未立。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和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皇帝南巡江浙时,他先后两次进献颂诗,渴望得到召见,但未能如愿。后来,皇四子亲王胤禛(即以后的雍正皇帝)因久闻其名,以手书相邀。已69岁的阎若璩感到不胜荣幸,不顾年老衰病之躯,日夜兼程,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正月赶赴京师。三月,被胤禛请至府邸,尊为上宾,“呼先生而不名”,“执手赐坐,日索观所著书,每进一篇,未尝不称善”。不久,阎若璩病情加重,胤禛延请御医为他医治。六月八日(7月9日),阎若璩因医治无效卒于京师。胤禛遣官经纪其丧事,并亲撰挽诗及祭文,称他“读书等身,一字无假;积轴盈箱,日程月课;孔思周情,皆大言深”。

个人成就

阎若璩不仅精通经史,而且“于地理尤精审,凡山川、形势、州郡沿革,了若指掌”。他所著《四书释地》、《四书释地续》、《四书释地又续》、《四书释地余论》诸书,穷力于古,考辨精实,校正了前人对古地名附会的许多错误,同时涉及到四书中的人名、物类、训诂、典制等,被后人称为历史地理学中的佳作。除此而外,阎若璩还著有《潜丘札记》、《重校困学纪闻》、《朱子尚书古文疑》、《孟子生卒年月考》、《眷西堂古文百篇》等,反映了他在经学和史学上的成就。

在清初的学术史上,阎若璩上承顾炎武、黄宗羲,下启惠栋、戴震。作为清代汉学(或考据学)的直接先驱,阎若璩在清代学术史上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20岁时研读《尚书》时,对《古文尚书》产生了怀疑,于是花了三十年时间进行考证,终于写成了著名的《尚书古文疏证》八卷,对东晋梅颐所献的《古文尚书》辩出伪迹,得出《古文尚书》二十五篇都是魏晋间伪作的结论,翻了一千多年经学史上的一个大案。

康熙二十九年,内阁大学士、刑部尚书徐乾学奉敕修纂《大清一统志》,阎若璩因精于地理学,应邀参与编纂。此后,他又和著名史学家万斯同协助徐乾学编撰《资治通鉴后编》一百八十四卷。

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是清代考据学的一面旗帜。它与顾炎武等人横扫了当时流行的空疏无本的心学,开创了清代朴实学风的道路,后来形成了乾嘉考据学派。

18世纪初,清朝的统治已趋稳定,经济逐渐恢复,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渐渐缓和,思想界、学术界也处在从清初务实经世而反对空谈的学术思想和学术作风,转为重视汉学及考据学。阎若璩可以说是清代汉学研究的先导。他的学术思想有如下特点:

一、继承了明末清初以顾炎武、黄宗羲为代表的清初学者反理学的思想倾向,指责“道学寡陋”,认为“训诂之学至宋而亡,朱子尤其著者”。他推崇汉代经师马融、郑康成,认为他们“兼群经而纂释之,其网罗遗逸,博存众家,意义深远矣”,明确表示“主汉不主宋”。

二、继承了清初思想家强调的博古通今的学风,离开了他们主张的经世致用的目的。阎若璩博极群书,精于考证,淹贯经史,“于汉唐诸儒注疏,类能贯穿钩穴,口诵如澜翻”。他的著述颇丰,但大都是对古文的诠释、整理、考证,离现实很远。

三、主张对古书大胆怀疑,考证要力求确实。阎若璩以怀疑的精神对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经籍、经注、经说问难,认为其中“不无错误处”。他希望探索经籍的本来面目,辨伪存真。以此目的出发,他读书注重解义,凡有“一意未折,反复穷思。饥不食,渴不饮,寒不衣,热不扇,必得其解后止”。每论一事,每立一说,都要详加考辨,力求精核,有时甚至“手一书,至检数十书相证”。“大抵事必求其根柢,言必求其依据,旁参互证,多所贯通”。

阎若璩一生治学,多有著述。其中,最重要的成就是《尚书古文疏证》一书的问世。《古文尚书》系用古文字书写,西汉时在孔子旧宅壁中发现,比当时流传的今文《尚书》多25篇。南朝、隋、唐、宋以来学者传诵的系东晋梅赜所献《古文尚书》和汉代孔安国的《尚书传》。但自南宋吴(木或)、朱熹开始怀疑此书是后人伪作,元吴澄著《书纂言》、明梅(上族下鸟)著《尚书考异》考辨其伪,但尚无定论。阎若璩年二十读《尚书》,即疑其伪,沉潜三十余年,乃尽得其症结所在,作《尚书古文疏证》八卷。《尚书古文疏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篇数、篇名、典章制度、历法、文字句读、地理沿革和古今行文异同等多方面考证,并引用《孟子》、《史记》、《说文》等书作为旁证,得出东晋梅赜所献《古文尚书》及孔安国《尚书传》是后世伪作的定论,解决了千百年来学术史上的一大疑案,受到学术界的普遍肯定和重视,阎若璩也因此奠定了他在清初学术史上的地位。他所运用的本证、旁证、实证、虚证、理证的考据方法,则为考据辨伪学创立了通例。《四库全书总目》因此称赞他“引经据古,一一陈其矛盾之故,古文之伪乃大明”、“反复厘别,以祛千古之大疑,考证之学则固未之或先矣”。此外,伪《古文尚书》一千多年来被人讽诵学习,视作神圣的经典,也是宋明理学的重要依据。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确证了《古文尚书》是伪作,使理学家们进退失据,非常狼狈,沉重的打击了宋明理学,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触动了儒家经典,其思想影响也是比较深远的。

阎若璩也喜作诗,但非其所长。邓汉仪《诗观三集》说若璩“久为骚坛劲敌”,实乃溢美之辞。不过,他也有少量较好的作品,如《过渔庄》:“夹岸水红花,舟行逐港斜。渐无人识处,只有网为家。溪上涓涓月,潮平片片霞。愿言秋赛近,酌酒话桑麻。”以清丽的语言刻画水边人家幽静美丽的环境,颇有气氛。另外,《送周道士之清江》一诗以奇崛恣肆的文辞抒写内心牢骚,也很有特点。

人物评价

阎若璩是我国清初一位著名朴学大师。他毕生研究经学、古地理学,治学严谨,善于思考。他常说:“读书不寻源头,虽得之殊可危。”

阎若璩一生勤奋治学、著书,除著有《尚书古文疏证》外,尚有《四书释地》、《潜邱札记》、《困学记闻注》、《孟子生逐年月考》、《眷西堂集》等。他治学严谨,“事必求其根柢,言必求其依据”,“无一字假”。这种学风,对乾嘉学派的形成影响很大。

黄宗羲:“一生疑团,见此尽破矣!”

爱新觉罗·胤禛:读书等身,一字无假,孔思周情,旨深言大。

纪昀对他在考据学上的贡献给予很高评价:“百年以来,自顾炎武以外,罕能与之抗衡者。”

近代学者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评述说:“阎百诗的《尚书古文疏证》,不能不认为是近三年学术解放之第一功臣。”他在考证方面的成就,使他成为一代宗师。

江藩《汉学师承记》将阎若璩推为清代汉学家第一。

亲属成员

祖父阎世科(太原西寨村人),是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官至辽东宁前兵备道参议,著有《敬刑录》、《计辽始末》诸书。父亲阎修龄,字再彭,号饮牛叟,明末贡生,以词章名,著有《眷西堂诗文》、《红鸥亭祠》行世。母亲丁氏亦能诗文。

阎若璩有子阎咏,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同样长于文论。

人物争议

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在当时曾受到学者毛奇龄的反驳。毛奇龄作《古文尚书冤词》,极力为《古文尚书》辩护,从而引发了一场学术公案。后来,经过四库馆臣及后世一些疑古派学者的大力推阐,阎氏把传世本《古文尚书》判定为伪书的观点几乎被清代与近现代学术界视为定谳。然而,也有学者认为阎若璩论证传世本《古文尚书》为伪书的方法和结论在学理和逻辑上均存在漏洞和软肋,其结论仍有继续探讨的空间。甚至有学者批评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认为尽管该书证伪运用了八种手法,但绝大部分证据都似是而非、不能成立。

后世纪念

阎若璩逝世后,淮安人对他十分崇敬与怀念,在新城文昌宫内为他建了“阎先生祠”,供人凭吊祭祀。到了清末光绪初,段朝端、徐嘉等人因为“阎先生祠”地点过于偏僻,倡议改在城内奎文书院(遗址在今淮安市中学)并附祀已故淮安地方文人李铠、张弨、顾諟、杨开源、任瑗、吴玉搢。建成后,由路伾(峡)题额,名为“阎征君暨六先生祠”。光绪22年(1896),山阳县知县卢维雍捐银七十两给阎征君祠,银存于典铺,每年以利息作祭祀费用。光绪27年(1901年),河下王全熙邀集一些文人,募集经费,在河下竹巷状元里阎若璩故里另建“阎征君祠”,事未办成即病逝。后来他的儿子王朝征继续操办,终于在光绪34年(1908)建成。

故居位置:储库营胡同(皮库营胡同)15号阎祠在山西太原会馆内,几经变迁已难窥旧貌,现为民居。

阎若璩是太原县西寨阎氏第12世孙,今晋源区西寨村“阎氏宗祠”正殿南面靠墙,置有阎若璩的半身仿铜像和装人镜框的文字介绍;西寨村口置有“阎潜丘故里碑。”

史书记载

《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一·列传二百六十八·儒林二》

标签: 阎若璩

更多文章

  • 柯劭忞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柯劭忞

    柯劭忞(1848-1933)字风荪、号蓼园、室名岁寒阁。山东胶州人,清末民国官吏、学者。光绪十二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读、侍讲、京师大学堂总监督、清史馆代馆长、总纂。治学广博,尤精元史,他独力编著《新元史》,负责总成《清史稿》,学术成就为人们肯定。中文名:柯劭忞别名:岁寒阁。国籍:中国民族:汉族

  • 史树青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史树青

    史树青(1922年8月16日-2007年11月7日),男,1922年8月16日生,汉族,河北乐亭人。当代著名学者,史学家、文物鉴定家。1945年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中文系、同校文科研究所史学组研究生。工书法,精鉴赏,尤以考古鉴定驰誉中外。中文名:史树青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河北乐亭人出生日期:1

  • 夏莲居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夏莲居

    夏莲居居士(生卒不详,有凤凰网记载为:1884--1965),本名夏继泉,字溥斋,号渠园。中年以后专修净业,改名莲居,又号一翁。山东郓城人,清朝云南提督夏辛酉之长子。20世纪杰出的佛教学者和净宗行人,是继刘遗民、杨无为、王龙舒、袁宏道、周安士、彭际清之后的又一净宗在家大德。中文名:夏莲居别名:夏继泉

  • 纪弦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纪弦

    纪弦(1913~2013.7月22日),是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之一(另两位为覃子豪与钟鼎文),在台湾诗坛享有极高的声誉。纪弦不仅创作极丰,而且在理论上亦极有建树。他是现代派诗歌的倡导者,他主张写“主知”的诗,强调“横的移植”。诗风明快,善嘲讽,乐戏谑。他的诗极有韵味,且注重创新,令后学者竞相仿效,成为

  • 林大钦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林大钦

    林大钦(1511年~1545年),明嘉靖壬辰科状元。字敬夫,号东莆。潮州府海阳县东莆都仙都村(今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仙都村)。幼家贫,聪颖嗜学。1532年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以母老乞归,结讲堂于桑浦华岩山,与乡子弟讲贯六经,究性命之旨。1540年母逝,哀伤过度而大病。1545年葬母于桑浦山之麓,在归

  • 杨守敬

    名人大全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杨守敬

    杨守敬(1839年6月2日—1915年1月9日),湖北省宜都市陆城镇人,谱名开科,榜名恺,更名守敬,晚年自号邻苏老人。清末民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艺术家、泉币学家、藏书家。杨守敬一生勤奋治学,博闻强记,以长于考证著名于世,是一位集舆地、金石、书法、泉币、藏书以及碑版目

  • 张中行

    名人大全编辑:晴天标签:张中行

    张中行,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今属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 江冬秀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江冬秀

    江冬秀(1890—1975),女,安徽旌德县江村人,著名学者与文学大师胡适之妻。江家是旌德县的望族。江冬秀的外祖父曾位至翰林,其舅母是胡适的姑婆。胡适与江冬秀的婚姻未征得胡适的同意,就由两家老太太所定。中文名:江冬秀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安徽旌德县江村出生日期:1890年逝世日期:1975年职业

  • 杨德龄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杨德龄

    杨德龄,(1859—1945年),字子九,山西孝义县下栅乡人。14岁只身到汾州府某酒坊学徒,18岁就能代师领班作业,21岁时提升为三掌柜之职。民国4年,宝泉益酒坊由王协舒三弟王协卿接管,改名义泉泳,聘请曾在宝泉益原总管掌柜杨德龄为经理。1919年1月,晋裕汾酒有限公司在太原正式成立。经营方式为由义泉

  • 景丹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景丹

    景丹(?-26年),字孙卿,冯翊栎阳(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人,东汉开国名将,云台二十八将第十位。景丹在王莽政权时期担任过固德侯国的相国、朔调连率副贰,更始政权建立之后被任命为上谷郡长史。刘秀和王郎争夺河北时,景丹与耿弇、寇恂、吴汉、王梁、盖延一起率领上谷、渔阳的精锐骑兵去支援刘秀,此后在追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