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柴宗训

柴宗训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2189 更新时间:2024/1/18 3:54:16

柴宗训(953年9月14日-973年4月6日),邢州山县(今河北省隆尧县)人。后周末代皇帝(959年8月3日-960年2月3日),后周世宗柴荣第四子。显德六年(959年),授特进、左卫上将军,册封梁王。周世宗驾崩后,正式即位,沿用”显德”年号,年仅七岁,由符太后垂帘听政,由宰相范质、王溥等主持军国大事,重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显德七年(960年),经历了陈桥兵变,禅位于赵匡胤,宣告后周灭亡。北宋建立后,降封郑王,赐予“丹书铁券”。开宝六年(973年),逝世于房州,时年20岁,谥号为“恭”,归葬于顺陵。

基本资料

本名:柴宗训

别名:周恭帝

所处时代:五代十国→北宋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澶州濮阳县(今河南省濮阳市)

出生日期:953年9月14日

逝世日期:973年4月6日

谥号:恭皇帝

在位时间:959年-960年

年号:显德(沿用)

陵寝:顺陵

性别:男

人物生平

恭帝,名柴宗训(953~973年),周世宗柴荣第四子。柴荣病逝世后,继位。在位半年,为赵匡胤废后病逝世,长年20岁,葬于顺陵(今河南省新郑县城北廓店)。

柴宗训,原封为梁王。周世宗于公元959年6月病逝世,他于同月甲午日继位,沿用周太祖年号“显德”。

柴宗训即位时,年仅7岁,由符太后临朝听政,范质、王溥等主持军国大事。他在位时代,以李重进兼淮南(扬州)节度使,防备南唐;以韩通兼天平军(郓州)节度使,戍守开封东北面;以赵匡胤兼归德军(宋州)节度使,戍守开封东面;以向训为西京(今洛阳)留守,戍守开封西面。

正月元旦,群臣正在朝贺柴宗训时,镇(今河北省正定县)、定(今河北省定县)两州节度使溘然有人来报说,大辽和北汉合兵南侵,范质敕令赵匡胤带领禁军北上抵抗。禁军达到陈桥驿后,发生陈桥兵变,拥戴赵匡胤为帝。赵匡胤杀回开封,建立宋朝,废黜柴宗训,降封他为郑王。后周灭亡。

不久,柴宗训被迁往房州(今湖北省房县)安置,去世,谥号为恭。

飘摇帝位

柴宗训为周世宗柴荣第四子,广顺三年八月初四日(953年9月14日)出生于澶州。

显德六年(959年)六月癸巳日,周世宗去世,柴宗训于六月甲午日,在周世宗灵柩前即皇帝位。由于年纪太小,由宰相范质、王溥辅政。政局不稳,人心浮动,谣言四起。一些忠于后周的官吏,马上就敏锐地意识到动乱的根源十有八九要出在赵匡胤那里,指出赵匡胤不应再掌禁军,甚至有的人主张先发制人,及早将赵匡胤干掉。后周恭帝只是改任赵匡胤为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

此时,赵匡胤及其心腹也在加紧活动。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在周世宗去世后的半年里,禁军高级将领的安排,发生了对赵匡胤绝对有利的变动。先看殿前司系统,原来一直空缺的殿前副都点检一职,由慕容延钊出任,慕容延钊是赵匡胤的少年好友,关系非同一般。原来空缺的殿前都虞侯一职,则由王审琦担任,此人也是赵匡胤的“布衣故交”,与当时已经担任殿前都指挥使的石守信一样,都是赵匡胤势力圈子中的最核心人物。这样,整个殿前司系统的所有高级将领的职务,均由赵匡胤的人担任了。在侍卫司系统的高级将领中,原来赵匡胤只与韩令坤有“兄弟”之谊,当时他正领兵驻守在淮南扬州,京城中实际上只剩下副都指挥使韩通,虽然不是赵匡胤的人,但势孤力单,无法同赵匡胤抗衡。

陈桥兵变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后周君臣正在朝贺新年,突然接到辽和北汉联兵入侵的战报,大臣们慌作一团。小皇帝柴宗训征得宰相范质、王溥的同意后,命令赵匡胤率领禁军前往迎敌。

赵匡胤接到出兵命令,立刻调兵遣将,正月初二即率兵出城。跟随他的还有他弟弟赵匡义和亲信谋士赵普。当天下午,到达了离开封几十里的陈桥驿。晚上,赵匡胤命令将士就地扎营休息。兵士们倒头就呼呼睡着了,一些将领却聚集在一起,悄悄商量。有人说:“皇上年纪那么小,我们拼死拼活去打仗,将来有谁知道我们的功劳,倒不如拥护赵点检作皇帝吧!”大伙听了,都赞成这个意见,就推一名官员把这个意见先告诉赵匡义和赵普。那个官员到赵匡义那里,还没有把话说完,将领们已经闯了进来,亮出明晃晃的刀,嚷着说:“我们已经商量定了,非请点检即位不可。”赵匡义和赵普听了,暗暗高兴,一面叮嘱大家一定要安定军心,不要造成混乱,一面赶快派赵匡胤的亲信郭延斌秘密返回京城,通知留守在京城的大将石守信和王审琦管好京城内外大门。没多久,这消息就传遍了军营。将士们全起来了,大家闹哄哄地拥到赵匡胤住的驿馆,一直等到天色发白。

晚上,赵匡胤假装不知,喝得大醉而睡,一觉醒来,只听得外面一片嘈杂。接着,就有人打开房门,高声地叫嚷,说:“请点检做皇帝!”赵匡胤赶快起床,还没来得及说话,几个人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披在赵匡胤身上。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马,请他回京城。

周宋禅代

官修史书为尊者讳,将赵匡胤写得无比被动。赵匡胤骑在马上,开口说:“你们既然立我做天子,我的命令,你们都能听从吗?”将士们齐声回答说:“自然听陛下命令。”于是赵匡胤就发布命令:到了京城以后,要保护好周朝太后和幼主,不许侵犯朝廷大臣,不准抢掠国家仓库。执行命令的将来有重赏,否则就要严办。到了汴京,又有石守信、王审琦等人作内应,没费多大劲儿就拿下了京城。惟一的败笔是王彦升杀死了试图组织抵抗的韩通和他的家人,给赵匡胤的和平演变涂上了后周忠臣的鲜血。王彦升就此被赵匡胤恨上了,终身没有当上节度使。

与范质、王溥的见面比较富有戏剧性。先是派潘美去告诉范质等人,当时早朝还没有结束,宰相范质抓住王溥的手说:“仓促谴将,吾辈之罪也。”手指掐入王溥的手,几乎出血。王溥一句话也不敢说。赵匡胤见他们时,装出为难的模样说:“世宗待我恩义深重,如今我被将士逼成这个样子,你们说怎么办?”范质不知该怎么回答。有个将领声色俱厉地叫了起来:“我们没有主人,如今大家一定要请点检当天子!”范质、王溥吓得赶快下拜。

然后举行禅让仪式,但人到齐了,却没有禅让诏书,翰林承旨陶谷从袖子中拿出一份,于是就用了这份诏书。赵匡胤即位做了皇帝,因赵匡胤任归德军节度使的任所在宋州,就以“宋”为国号,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外地生活

后赵匡胤建立宋朝,在一块石碑上留下三条遗训,其中有一条就是,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宋朝的皇帝基本上都遵守了誓碑遗训,从柴家子孙与宋朝共存亡,以及在新旧党争当中失势的官员并没有被杀,还可能会随着政局的演变由罢黜而回到中央这两点就可以证明。

赵匡胤受禅后,降柴宗训为郑王,符太后为周太后。后柴宗训母子被迁往房州,北宋开宝六年(973年)逝世,享年20岁,被谥为恭帝。

亲属成员

父亲

后周世宗柴荣

母亲

符皇后(生母,宣懿皇后)

小符皇后(养母,宣慈皇后)

兄弟

哥哥

越王柴宗谊,字宜哥,被后汉隐帝所杀。

吴王柴宗诚(柴诚),字喜哥,被后汉隐帝所杀。

韩王柴宗諴(柴諴),字三哥,被后汉隐帝所杀。

弟弟

曹王柴熙让:原名柴宗让,后改为柴熙让。

纪王柴熙谨,后周灭亡后,成为名将潘美养子。

蕲王柴熙诲,后周灭亡后,成为卢琰义子。

妻子

赵氏、林氏、张氏

儿子

长子:柴永崎

次子:柴永廉

三子:柴永惠

四子:柴永孝

五子:柴永盛

历史评价

《旧五代史》史臣曰:夫四序之气,寒往则暑来;五行之数,金销则火盛。故尧、舜之揖让,汉、魏之传禅,皆知其数而顺乎人也。况恭帝当纨绮之冲年,会笙镛之变响,听讴歌之所属,知命历之有在,能逊其位,不亦善乎。终谥为恭,固其宜矣。

史书记载

《旧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周书·恭帝纪》

《新五代史·卷十二·周本纪第十二》

标签: 柴宗训

更多文章

  • 刘知远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刘知远

    刘知远(895年-948年),即位后改名刘暠,太原府太原县(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后汉开国皇帝(947年-948年)。刘知远年轻时厚重寡言,面有特象,雄武过人,勇猛善战,跟随唐明宗李嗣源及晋高祖石敬瑭时,颇得战功,反对称臣于契丹。开运四年(947年),刘知远称帝即位。统治期间,各地割据成势而朝廷难控,

  • 赵弘殷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赵弘殷

    赵弘殷(899年—956年9月3日),男,汉族,幽州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五代时期大臣,宋太祖赵匡胤父亲,涿州刺史赵敬的儿子。出身官宦世家,骁勇善战,擅长骑射。初事赵王王镕,救援后唐庄宗有功,负责管理禁军。后汉时期,大破王景崇,出任护圣都指挥使。后周建立,参加淮南之战,拜检校司徒,册封天水县男,

  • 周娥皇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周娥皇

    周娥皇(936年-965年),南唐司徒周宗长女,十九岁时,入宫为妃,得到后主李煜恩宠。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册封周娥皇为国后。乾德二年(964年),周娥皇因病逝于瑶光殿,时年二十九岁,谥昭惠,葬于懿陵,史称大周后。周娥皇精通音律,能歌善舞,尤工琵琶,曾创作乐曲《邀醉舞破》、《恨来迟破》,并

  • 窦禹钧

    名人大全编辑:晴天标签:窦禹钧

    窦禹钧(即《三字经》里提到的窦燕山),窦燕山原名窦禹钧,五代后周时人,家住燕山一带,故人称窦燕山。经等多方认定,天津市蓟州区西龙虎峪镇龙前村,被窦燕山文化研究会最终确认为窦燕山的故乡。五代后周时期大臣、藏书家。与兄窦禹锡皆以词学著名。唐末时任幽州掾,历官齐州、邓州、安州、同州等八州支使判官。后周时期

  • 王审知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王审知

    王审知(862年—925年12月30日),字信通,号详卿,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县)人。五代十国时期闽国开国国君,威武军节度使王潮的弟弟,“开闽三王”之一。王审知出身贫苦,早年加入王绪起义,随军转战福建。光启二年(886年)八月,带兵攻取泉州,以泉州为根据地,招怀离散,均赋练兵。为统一福建、鼎建闽国

  • 李从厚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李从厚

    李从厚(914年12月17日-934年4月),小字菩萨奴,太原府晋阳县(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后唐第三位皇帝,唐明宗李嗣源第三子(《旧五代史·唐闵帝纪》记载为第三子,《新五代史·本纪·唐本纪第七》记载为第五子),生母为昭懿皇后夏氏。李从厚自幼便深得李嗣源的宠爱,历任河南尹、宣武节度使、河东节度使、成德

  • 石重贵

    名人大全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石重贵

    石重贵(914年-974年),太原府太原县(今山西省太原市)人,晋高祖石敬瑭养子,后晋末代皇帝(942年-946年)。天福七年(942年)六月,晋高祖石敬瑭去世,石重贵继位,沿用高祖天福年号。天福九年(944年)七月,改元开运。因石重贵不肯向契丹称臣,惹怒了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契丹进攻后晋,开运三年十

  • 刘䶮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刘䶮

    南汉高祖刘䶮(889年―942年),又名刘纻,初名刘岩、刘陟,蔡州上蔡(今河南上蔡)人,郡望为彭城刘氏。封州刺史刘谦第三子,清海、靖海节度使、南海王刘隐之弟,南汉开国皇帝。其祖因经商南海,迁居泉州(今属福建)。刘䶮初掌军事之时平定岭南东西两道诸割据势力,控制岭南,西与马楚争夺容桂之地,攻占了容邕两管

  • 敬翔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敬翔

    敬翔(?—923年),字子振,同州冯翊人,唐朝侍中敬晖之后,五代时期后梁大臣。好读书,尤长刀笔,应用敏捷。人称少年英才。赶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未中。黄巢入长安,敬翔逃至汴州,投靠同乡王发。后为朱温所识,敬翔跟随朱温前后共三十余年,朱温对其言听计从,敬翔本人也“尽心勤劳,昼夜不寐,自言惟马上得休息”。

  • 徐温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徐温

    徐温(862年-927年11月20日),字敦美(《马氏南唐书》作端美),海州胊山(今江苏东海)人,唐末五代时期吴国宰相、权臣,南唐政权奠基人,南唐烈祖李昪(徐知诰)的养父。徐温年轻时贩盐为盗,后投奔杨行密,名列三十六英雄,辅佐杨行密在淮南建立吴国,官至右牙指挥使,与张颢共领牙兵。他在杨行密死后,与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