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李春昱

李春昱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1967 更新时间:2023/12/14 22:17:54

李春昱,河南卫辉人。1904年5月8日~1988年8月6日。区域地质、构造地质学家。192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37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基本资料

名:李春昱

外文名:LiChunyu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河南卫辉

出生日期:1904年5月8日

逝世日期:1988年8月6日

职业: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地质系

主要成就: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代表作品:《对于渭河地堑的质疑》、《康滇地轴地质构造发展史的研究》

简介

李春昱,早年与谭锡畴在四川盆地和川西高原进行长期地质矿产调查,后又领导并参加四川地质工作,预测的中山煤矿,后经钻探得到证实。40年代领导了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

50年代领导陕西煤田地质勘探工作。

60年代参加组织领导全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有诸多贡献。

70年代倡导并参加中国大陆的板块构造研究,与他人一起于1973年首次在中国发现混杂堆积,并见到兰闪石片岩,肯定了古生代以来的板块构造运动。还建议并主持参加1∶500万亚洲地质图的编制,领导亚洲大地构造的研究,其成果得到国际好评。

个人简历

1904年5月8日出生于河南省汲县(今卫辉市)霞岛村。

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理科预科。

1924年在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

192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获理学士学位。

1928-1934年任农矿部地质调查所调查员。

1934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深造。

1937年在德国柏林大学理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

1938-1942年任四川省地质调查所所长。

1939-1941年兼任重庆大学地质系教授。

1941-1942年兼任中央大学(现今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

1942-1949年任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

1950年任东北地质矿产调查总队总队长。

1950年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委员会委员。

1951年任渭北煤田普查大队队长。

工作初期

大学毕业后,李春昱任农矿部地质调查所调查员。从毕业到30年代前期,就投身于地质调查研究和矿产普查工作,先与赵亚曾、恒升一起,不辞辛苦,长途跋涉,北上河北开平盆地,南下浙闽沿海,进行了大量的地质矿产调查工作。特别是1929年秋,与谭锡畴一起,克服了种种困难,冒着生命危险,深入荒僻的川西高原,历时25个月,踏遍了甘孜、阿坝的广大地区,进行了开拓性的地质调查,成为最早进入这一地区开展地质调查研究的中国地质学家。这一期间他撰写了20多篇论文,提出了许多新的认识和见解。《四川西康地质矿产志》这部专著(附图40幅),全面记述了四川区域地质、构造及矿产资源状况,为四川地质矿产的研究开辟了道路,是研究和了解川西高原地质矿产的一部蒙性著作,至今不失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在“扬子江上游河谷之成因”一文中,首次提出长江上游金沙江的发育史,论证了云南石鼓虎跳涧附近金沙江袭夺红河的重要现象。他根据对二叠纪地层和构造的研究,发现四川中梁山煤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证实是一个大煤田,并建成投产,成为重庆工业区重要的能源基地,李春昱对此有着重要的贡献。1933年他发表的《四川石油地质概论》成为中国早期研究四川石油地质的指导性著作。

1934年春,李春昱参加了家乡河南省公费留学考试,初试合格后,到南京教育部复试,考取留学英国。当时丁文江考虑到中央地质调查所精通德语的人很少,特别是从事构造、矿床的地质人员则无人懂德语,所以建议李春昱改去德国留学,到大地构造学家汉斯·史蒂勒(HansStille)教授门下进修。对于这一建议,李春昱没有考虑个人得失,而是考虑到丁文江的建议有利于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于是欣然接受,去教育部更换了留学证书。到德国柏林后,由于语言不通,困难很大,虽然导师史蒂勒用英语给他讲课并相互交谈,但李春昱为在德国长期留学的需要下决心学好德语。为创造学习德语的环境,他搬到较远的一位德国老太太家中居住,同时也参加柏林大学德语学习班。这段时间他较少去听地质课,最初史蒂勒教授怀疑他贪玩废学,但当他突击几月学成德语后,去史蒂勒家用德语与他交谈时,史蒂勒才疑团顿开,大加赞赏他的精神与毅力。在柏林大学留学期间,1935年春又应王恒升之邀,到苏黎世去参加著名矿床地质学家保尔·尼格里(PaulNiggli)领导的野外实习队,跑遍了瑞士,在尼格里教授的教导下得到很大教益。他们又与老师李四光一起考察过瑞士阿尔卑斯山冰川。回柏林后,在李四光的支持与鼓励下,李春昱决定在德国作学位论文。

野外考察

1936年春,他开始了野外考察,买了一辆旧自行车,自带干粮,经过8个多月的艰苦工作,于1936年冬整理野外工作资料,撰写了题为《埃菲尔德与库尔木巴赫之间图林根林区与弗兰肯林区南部前沿地质研究》的博士论文。1937年6月,由柏林大学理学院院长主持,以史蒂勒教授(地质)、克勒勃斯(Krebs)教授(地理)、兰姆多尔(Ramdor)教授(矿物学)为主考人,进行毕业答辩,由于李春昱的论文中提出了重要的新见解,得到了一致的赞赏,结果以最优等成绩通过,获得了柏林大学理学院博士学位。论文发表于德文版《大地构造学研究》1939年第5期。1937年7月李春昱由柏林前往苏联莫斯科参加第17届国际地质大会。会后参加了会议组织的石油地质旅行,先后到乌拉尔、巴库、第比利斯考察。随即又去比利时、苏格兰等地考察。

由于抗日战争爆发,爱国的责任感使他毅然决定提前回国,以便担负一些抗战任务。于是取道法国到意大利,经罗马至那不勒斯,于1937年11月回到武汉。经翁文灏推荐,于年底到重庆与常隆庆等筹建四川省地质调查所,该所于1938年初建成,李春昱任所长。他除领导组织调查四川地质矿产外,还受中央大学地质系、重庆大学地质系的聘请,1939-1940年、1941-1942年兼任重庆大学及中央大学地质系教授。他于1942年8月升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并连任七年之久。为了加强调查西北地质矿产资源,1943年在兰州设立西北分所,王曰伦为所长,抗战胜利后又在北平设立分所,高平为所长。在担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期间,李春昱担负了繁重的地质矿产调查和科学研究领导工作,为黄汲清的著名著作《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一书的出版、为1∶300万中国地质图的编制、14幅1∶100万中国地质图和中国第一套岩相古地理图的编印等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央地质调查所由重庆迁回南京。又应台湾省政府之请,派技术骨干毕庆昌、何春荪等前往台湾接收前日本地质调查所,成立台湾省地质调查所。1947年中国地质学会在台湾举行年会,李春昱前往参加。

新中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国民党政府命令当时的中央地质调查所迁往台湾,李春昱团结全所爱国员工,冒着风险,采取巧妙的斗争方式,妥善保存了中央地质调查所的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及研究人员的安全,等待着解放的到来,为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50年代到60年代,李春昱的工作调动十分频繁。1950年他担任东北地质矿产调查总队队长;1950年中国地质工作计划委员会成立,他兼任委员;1951年任渭北煤田普查大队队长;1953年任华北地质局总工程师;1956年撤销大区地质局,成立地质部北方、南方两个总局,李春昱担任北方总局总工程师。这一期间,他承担了繁重的矿产普查勘探和区域地质调查的规划部署和技术指导任务,而且还结合管理工作的需要,亲赴东北鞍山地区、川滇地区、渭河流域、浙闽沿海等许多地区进行矿产勘测和科学研究工作。发表了《对于渭河地堑的质疑》、《康滇地轴地质构造发展史的研究》、《浙闽中生代火山沉积岩系之研究》、《对中国掩盖区测制1∶20万比例尺地质图的意见》等一系列论著近20篇,对提高中国地质研究和区域地质调查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1958年两个总局撤销,李春昱调至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工作。

1962年至1965年他担任全国1:20万的区域地质测量的业务管理工作。1965年夏,全国区域地质测量局在西安成立,他任该局技术负责人。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了冲击,从未间断地关心着世界地质事业的发展。1972年春,当他结束3年“五七”农场劳动回到西安时,他敏锐地看到板块构造学说对全球性地质构造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于是,他与地质学家尹赞勋、地球物理学家傅承义一起,翻译引进“板块构造学说”。他从1973年起写出若干介绍板块构造学说的文章,并同时从事野外考察研究,又发起并领导了编制《1:500万亚洲地质图》的工作。他于1978年调回北京,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专心致志从事板块构造的研究,发表了很多论著,并亲自指导、主编了《1:800万亚洲大地构造图》。他也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于1980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以后当选为“民革”中央常委会顾问,“民革”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委。他于1978年、1983年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五届、第六届委员。1984年,他80寿辰之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质科学院、“民革”中央、“九三学社”联合举行了庆祝黄汲清、李春昱教授从事地质工作60周年座谈会,热情表彰了他们对祖国地质事业的卓越贡献。李春昱一直努力地工作,终致积劳成疾,于1988年8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人物评价

李春昱1950年发表“四川运动及其在中国之分布”一文,提出“四川运动”的重要概念,揭示了中、新生代之交的地壳运动。70年代初,他发表了“试谈板块构造”与“再谈板块构造”两篇评介文章,积极引进板块构造新观点。他首次在中国发现混杂堆积,首次用板块演说系统解释了秦岭、祁连山的构造发展史,多次指出塔里木-中朝地块以北古生代板块缝合带的存在及其对地质矿产勘查的重要意义。他发表了“用板块构造学说对中国部分地区构造发展的初步分析”(1975)、“板块构造与多旋回构造运动”(1979),“槽台论点与板块构造学论”(1986)、“板块构造基本理论与方法”等重要论著。他是在中国倡导板块构造学理论研究的最主要代表人物。

李春昱1972年倡议并参与指导了《1∶500万亚洲地质图》编辑工作,1976年出版,使中国首次进入了编制国际地质图件的行列。在此图的基础上,他又领导、主编了《1∶800万亚洲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1982年出版,首次用板块构造观点对亚洲大陆显生宙以来的岩石圈板块进行了划分,对其大地构造演化特点和过程作了表述。这是中国首次编制的国际性大地构造图件。此二图之编制,大大提高了中国在国际地质学界的地位。

标签: 李春昱

更多文章

  • 李学清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李学清

    李学清(1892年-1977年),地质学家、矿物学家、地质教育家,是中国宝玉石矿物学研究的先驱之一,是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地质工作者之一,开拓了中国沉积岩研究的先驱,是地质系的“开国功臣”,培养了一批卓有成就的地质学家。中文名:李学清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江苏吴江出生日期:1892年10月20

  • 王钟声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王钟声

    王钟声(1881—1911),浙江上虞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话剧创始人。早年临笔,书法遒秀,尤功油画。1898年赴德国留学,回国后任广西法政学堂监督及洋务局总办。不久,因不满满清政府腐败,愤而辞职。1903年参与组织中国新剧剧团春阳社,编演进步话剧。为扩大新剧影响,奔走苏杭,进行演出。一度东渡日本

  • 董申保

    名人大全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董申保

    董申保(1917.9.17~2010.2.19),著名地质学家,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文名:董申保国籍:中国出生地:常州出生日期:1917年9月17日逝世日期:2010年2月19日职业:地质学家毕业院校:北京大学姓名:董申保所在大学:北京大学所在城市:北京所在院系:地球与

  • 张伟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张伟

    张伟,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秋渠一中校长。2014年3月17日晚,张伟在工作岗位上因过度劳累引起突发脑干出血,经全力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年仅42岁。张伟同志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20年如一日辛勤工作在农村教育第一线,心系师生,艰苦创业,教书育人,无私奉献,被广大师生和群众誉为“践行焦裕禄精神的好校长”。2

  • 董每戡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董每戡

    董每戡(1907-1980),中国著名戏剧家、戏曲史研究专家。1907年生于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潘桥乡,他于1953年任中山大学教授,仅仅5年以后,他在那场著名的政治运动中受挫,随即携家迁居湖南长沙,过了20年近乎流放的生活。1979年落实政策后,他又回到中山大学,但不到一年,便溘然长逝;如今的中大学

  • 顾锡东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顾锡东

    顾锡东(1924—2003),戏剧作家。浙江嘉善人。浙江剧作界的领军人物。他一生创作上演了60余部剧目、5部电影以及各类戏剧曲艺理论文章200余篇。他的作品深受观众喜爱,在全国乃至海外都有较大影响,推动了浙江戏剧的发展和繁荣。作品多次获国家级奖项。同时,顾锡东还为扶持浙江越剧“小百花”,培养中青年戏

  • 孙永生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孙永生

    孙永生,男,河北省沧州人,生于1929年1月22日,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著名数学家、教育家。曾任《逼近论及其应用》、《EasternJournalofApproximation》、《东北数学》、《数学季刊》、《数学研究》的编委,并任河北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宁夏大学的兼职教授。2006年3月2

  • 方宗熙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方宗熙

    方宗熙(1912~1985),又名方少青,生物学家。福建云霄人。193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获学士学位,留校任生物系助教。1937年夏回原籍云霄中学任生物学教师。1976年主持研究海带单倍体遗传育种在国内首次获得成功。著有《普通遗传学》、《达尔文主义》等。中文名:方宗熙别名:方少青国籍:中国出生地:福

  • 孙健初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孙健初

    孙健初,石油地质学家。早年从事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发表了《绥远及察哈尔西南部地质志》等著作。是第一个跨越祁连山的中国地质学家,探明并开发了玉门油矿,建成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是中国石油地质的奠基人。培养了中国第一批石油地质人才,对中国石油事业的筹划亦有很多贡献。中文名:孙健初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

  • 庄棫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庄棫

    庄棫(1830——1878),字中白,一字利叔,清代词人,学者,号东庄,又号蒿庵。丹徒人,生于道光十年(1830)。光绪四年(一八七八)卒。享年四十九岁。著有《蒿庵遗稿》,词甲、乙稿及补遗附焉。棫自序谓:“向从北宋溯五代十国,今复下求南宋得失离合之故”,足见其词学渊源所自。与谭献齐名。朱孝臧合题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