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林君复

林君复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3611 更新时间:2024/1/15 20:02:09

林君复(1879—1942),广东中山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早年在广州格致书院读书,后赴日本留学,先后就读于日本宏书院和日本早稻田大学,结识孙中山先生,并在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在日本华侨中筹得一批款项,并将家产变卖,交与黄兴、朱执信作为革命经费。1906年奉孙中山派遣,赴澳门创办仁声剧社,宣传革命,揭露满清政府祸国殃民的罪行。后成为香山起义的领导人之一,毁家纾难购买军火准备香山起义。1911年11月,策动新军营长任鹤年部起义。香山光复后,率领香山民军进军广州,与各路民军会师。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广州各界推举林君复为广东副都督,伍廷芳廖仲恺等推举林君复为农民部长等高级官职,但林君复予以婉辞。孙中山先生为此而书赠其“毁家纾难,功成身退”条幅。1941年在惠阳象山古寺削发为僧,长居古刹,布衣素食。1942年因病逝世,临终前留给儿女的一句话是:“只带赤心来,不携寸草去。”

基本资料

中文名:林君复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广东中山

出生日期:1879年

逝世日期:1942年

职业:革命家

毕业院校:日本早稻田大学

信仰:三民主义

主要成就:参加辛亥革命

留学日本

林君复(1879—1942),广东中山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家境富裕,与众多知识青年一样,林君复目睹满清政府腐败无能,外侮日甚,深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决然要为拯救灾难深重的祖国而求索,为追求理想,远赴日本宏文书院和早稻田大学留学,希望学有所成,报效祖国。1900年至1905年间,孙中山先生多次在东京中国留学生演讲,宣传鼓动民主革命并听取意见,对林君复影响很大,从此追随孙中山革命。孙中山发起成立中国同盟会时,林君复率先参加中国同盟会。

当时,筹募革命经费是革命党人的重要任务。孙中山询问刚成家的林君复:“舍得家否?”林君复肯定的回答道:“即罹杀身之祸,灭族之灾,亦在所不惜,遑论家园”。随后,新婚燕尔的林君复即返回家乡,以需款留学为理由,欲变卖家产。其兄长知其参加革命,因恐遭灭族,也担忧日后糊口之需,百般反对。但林君复献身革命矢志不移,耐心地晓以大义说服兄长,变卖家业后,即再度前往日本,四处奔走筹款,寻求岳父缪福培等亲朋华侨出面帮助。缪福培在日经商多年,所结识华侨多为商人,对反清革命斗争十分支持。在其号召下,众多侨商纷纷捐款支持革命。很快,林君复筹得了一笔巨款,并按照孙中山先生函嘱如数寄给了黄兴和朱执信,作为革命经费。

辛亥革命

1906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指示林君复、刘师复和郑彼岸等革命党人回国作武装起义准备。他们回国后,积极组织革命活动。在香山,以郑彼岸为主,创办《香山旬报》;在香港,以刘师复为主,创办《东方时报》;在澳门,以林君复为主,着重组织剧社宣传革命。他们各自都以一两个据点作为革命活动阵地,抨击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及祸国殃民,借此唤醒民众。林君复以澳门南环四十一号为社址,创办了仁声剧社。为开展革命宣传,林君复与革命党人张若屏、林了浓等人变卖田产得白银两万多元,作为剧社年活动经费,并亲自登场演出,先后排演了《血泪》、《金钱毒》、《齐家镜》等剧目。该剧社被史家誉为中国第一块现代剧奠基石。

林君复本可以过富足安逸的生活,但为拯救苦难深重的祖国,他不惜毁家纾难,奔走革命;革命成功,民国建立后,林君复不惜放弃名利厚禄,甘于平淡清贫,潜心翻译著作。在革命时期,除了为革命筹集资金、唤醒民众,林君复还策动香山起义。1910年,中国同盟会澳门分会改组为中国同盟会南方统筹部澳门总支部,策动香山起义。林君复为总支部领导人之一,与同乡林警魂一起在澳门主持全面工作。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香山起义的步伐开始加快,林君复负责运送武器的任务,发动了妹妹林寿华、表妹黄文干、萧世冰乔装新娘和陪嫁娘,一批革命党人乔装轿夫、脚夫和八音队,抬着装满枪支弹药的礼箱,连“新娘”的凤冠里都藏了子弹,多次往返于香港、澳门与广州之间,担任运送武器的任务。一切武装起义准备就绪,孙中山先生任命林君复为香军总司令,林君复经过重重阻难,终于策动新军任鹤年部起义,而后率领杰夫、林警魂等各路起义军攻入香山城,顿时革命队伍迅速壮大,革命声威大振,当地清吏见大势已去,狼狈逃窜。香山光复后,林君复又率领香军配合周之祯所部,在中顺两县之间的海道与清兵激烈战斗,林君复指挥作战,由于革命指战员置生死于度外,前赴后继,最终取得胜利。顺德光复后,林君复又率领香军进入广州城,与其他各路民军会师广州,广东全省遂告光复。

功成身退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林君复却功成身退。中华民国成立之初,广州各界推举林君复为广东副都督。而林君复认为革命的目的就是建立民主共和国,而不是个人升官发财。为此,林君复坚辞不就。伍廷芳、廖仲恺等推举林君复为农民部长等高级官职,林君复也都一一婉辞,只接受孙中山先生亲自委任的大元帅府参议。林君复还变卖自己的产业以缓解大元帅府运作经费紧缺问题。孙中山先生为此而书赠其“毁家纾难,功成身退”条幅。

林君复治学甚笃,《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德语、日语、英语无不精通,一生撰写诗词歌赋众多。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林君复与鲁迅多有交往,经常阅读《新青年》刊物,每逢寒暑假期,林君复都将大量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杂志提供给子女,教育子女接受新思想,迎接新曙光。林君复晚年出家为僧,隐居惠阳象山古寺。1942年因病逝世,临终前留给儿女的一句话是:“只带赤心来,不携寸草去。”

标签: 林君复

更多文章

  • 叶连俊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叶连俊

    叶连俊,地质学家、沉积地质学家、沉积矿床学家。解放初期,他与侯德封合作对沉积锰矿进行地质研究,使濒于枯竭的湘潭锰矿找到了丰富的深部矿藏成为当时我国最大的锰矿床,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贡献。他先后提出了“外生矿床陆源汲取成矿论”、“沉积矿床成矿时代的地史意义”、“沉积矿床多因素多阶段成矿论”和“生物有机质

  • 孙谏声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孙谏声

    孙谏声(1883—1912),山东省诸城市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1900年入山东武备学校,先后学习雷电、测绘两科,历时六载。1906年,任营口标学校讲席,携家眷前往。1908年,由于其组织铁血会,被学校侦知,欲将其逮捕,孙谏声只好躲避到沈阳,在清军十二镇陈统制下做幕客。辛亥武昌起义后,孙谏声和胡鄂

  • 吴全德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吴全德

    吴全德(1923年12月12日-2005年12月29日),浙江黄岩人,电子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光电阴极理论研究的开拓者。吴全德于194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同年进入该校物理系任教;1952年,调到北京大学物理系;1959年,任北京大学电子物理教研室主任;1997年,

  • 劳培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劳培

    劳培(1886—1911),祖籍广东开平,新加坡华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1899年入天主教,随同神父刘音鋆往潮州、揭阳传道。1905年赴新加坡,加入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民主革命,创办《晨报》。1911年4月27日,参加黄花岗起义,壮烈牺牲,葬于广州黄花岗,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中文名:

  • 唐祈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唐祈

    唐祈(1920—1990),原名唐克蕃,江苏苏州人,是九叶诗派的重要诗人之一。民盟成员。毕业于西北联大文学院历史系。历任兰州省立工专教师,上海《中国新诗》编委,《人民文学》小说散文组组长,《诗刊》编辑,赣南地区作家协会副主席,甘肃师范大学学报副主编,西北民族学院汉语系代主任,教授。1938年开始发表

  • 张樵侬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张樵侬

    张樵侬(1910年-1998年),原名张保恩。滑稽戏演员。上海浦东南汇人。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上海戏剧家协会会员。中文名:张樵侬别名:张保恩出生地:上海浦东南汇出生日期:1910年逝世日期:1998年职业:滑稽戏演员代表作品:《孝顺伲子》主要成就:上海戏剧家协会会员幼年时读到小学

  • 崔旭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崔旭

    崔旭(1767-1847),字晓林,号念堂,清代直隶天津府庆云县(今山东省庆云县)人。道光六年(1826),崔旭出任山西省蒲县知县,后兼理大宁县事,政声卓著,深受乡民爱戴。道光十三年(1833),因病引退归里,潜心著述,作品有《念堂诗话》四卷、《念堂诗草》一卷(收入《晚香唱和集》第五册)、《津门百咏

  • 李春昱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李春昱

    李春昱,河南卫辉人。1904年5月8日~1988年8月6日。区域地质、构造地质学家。192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37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文名:李春昱外文名:LiChunyu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河南卫辉出生日期:1

  • 李学清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李学清

    李学清(1892年-1977年),地质学家、矿物学家、地质教育家,是中国宝玉石矿物学研究的先驱之一,是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地质工作者之一,开拓了中国沉积岩研究的先驱,是地质系的“开国功臣”,培养了一批卓有成就的地质学家。中文名:李学清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江苏吴江出生日期:1892年10月20

  • 王钟声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王钟声

    王钟声(1881—1911),浙江上虞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话剧创始人。早年临笔,书法遒秀,尤功油画。1898年赴德国留学,回国后任广西法政学堂监督及洋务局总办。不久,因不满满清政府腐败,愤而辞职。1903年参与组织中国新剧剧团春阳社,编演进步话剧。为扩大新剧影响,奔走苏杭,进行演出。一度东渡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