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马璘

马璘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1040 更新时间:2024/1/2 20:13:25

马璘(721年-777年1月26日),字仁杰。岐州扶风(今属陕西)人。唐朝中期名将。唐玄宗开元(713年-741年)末年,马璘仗剑从戎,在安西都护府(治今新疆库车东郊皮朗旧城)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由于屡立奇功,马璘累官至左金吾卫将军同正。大历十一年十二月(777年1月),马璘去世,年五十六。获赠司徒,谥号“武”。

基本资料

本名:马璘

别名:马镇西

字:仁杰

所处时代:唐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岐州扶风

出生日期:721年

逝世日期:777年1月26日

主要成就: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屡次抵御吐蕃入侵

官职:泾原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知尚书省事

封爵:扶风郡王

追赠:司徒

谥号:武

人物生平

立志从戎

马璘出身将门之家,祖父马正会,曾任右威卫将军;父亲马晟,曾任右司御率府兵曹参军。马璘自幼便成了孤儿,整天游荡,无所事事。在二十岁时,马璘偶然间读了《马援传》,这位东汉名将的事迹对他有很大的发,尤其是读到“大丈夫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而归”时,马璘慨叹道:“岂使吾祖勋业坠于地乎!”

屡立功勋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范阳(治幽州,今北京城西南)、平卢(治今辽宁朝阳)、河东(治今山西太原)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讨宰相杨国忠为名,从范阳(今北京城西南)发兵十五万,南下反唐,向洛阳、长安(今陕西西安)进攻。唐玄宗李隆基闻讯后,一面组织力量抵抗,一面调朔方(治今宁夏灵武西南)、河西(治今甘肃武威)、陇右(治今青海乐都)等军镇,除留少数军队驻守防地外,其余部队全部内调。

至德元载(756年)六月,长安失守,玄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逃到朔方,于七月在灵武即帝位,是为唐肃宗。马璘统精兵三千,至凤翔镇(治今陕西凤翔)护驾勤王。马璘抵达凤翔后,觐见肃宗。肃宗见马璘谈吐不凡,颇感惊奇,遂令其率军东讨叛军。初战卫南(今河南滑县东)时,马璘即以百骑破叛军五千之众。后在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与叛军作战,马璘又立殊功。因功升任镇西节度使。

单骑入阵

宝应元年(761年)四月,唐玄宗、肃宗相继去世,代宗李豫即位。此时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已先后死去,史朝义成为叛军的最高统帅。十月,唐代宗授其子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仆固怀恩为诸军节度行营副元帅,与诸道节度使军队及回纥兵会师于陕州(治今河南三门峡西),进讨史朝义。

马璘随河南等道副元帅李光弼由陈留(今河南开封)西出,与诸军会攻洛阳。二十八日,唐军攻克怀州(治今河南沁阳)。三十日,唐军列阵于横水(今河南孟津西北)。史朝义命其部将率兵数万,于城外立栅自固,企图阻挡唐军。仆固怀恩则布阵于洛阳西原,另派骁骑及回纥兵沿山迂回至城外史军栅营的东北,前后夹击,大破史军。史朝义亲率主力十万出城援救,列阵于昭觉寺,“营垒如山,旌甲耀日”。唐军发起猛烈攻击,杀伤叛军甚众,但叛军阵仍坚持不动。神策军观容使鱼朝恩派射生将五百人力战,叛军虽多有死者,但对叛军军阵的冲击仍不奏效。在这关键时刻,马璘见诸将皆不敢动,说:“事急矣!”于是单骑驰入敌阵,英勇奋击,夺贼两牌,马璘率部下五百人杀入叛军阵中,多次进出敌阵,叛军披靡,唐军乘势而进,大败叛军。唐军转战于石榴园、老君庙,再次击败叛军,共斩首级六万,俘虏叛军二万人。史朝义率轻骑数百向东逃跑。唐军收复东京洛阳及河阳城。此战,是唐军与叛军进行的战略决战,马璘对决战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战后,李光弼赞许道:“吾用兵三十年,未见以少击众,有雄捷如马将军者。”马璘因功获授试太常卿。

连战吐蕃

宝应二年(762年)正月,史朝义自杀,安史之乱结束。九月,河北副元帅仆固怀恩叛唐,引吐蕃军东进。代宗命马璘率军援救河西(指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十月初九,吐蕃乘唐朝内乱,兵力空虚之机,攻克长安。代宗被迫出逃陕州避难。关内副元帅郭子仪率四千兵与各地唐兵合兵反攻长安。在城内,唐朝军民里应外合,迫使吐蕃军在长安城滞留十三天后,引兵撤出长安。

十一月,吐蕃军在溃退途中围攻凤翔,凤翔节度使孙志直紧闭城门拒守,吐蕃军攻城数日不下。时任镇西节度使的马璘听到代宗出逃陕州的消息后,立即率精骑四千余人自河西转战长安救难。正值吐蕃军围攻凤翔,马璘率众手持满弓,直指吐蕃军队,突入城中。随后又身不解甲,背城出战,单骑身先士卒奋击,俘斩蕃军数千人(一说千人),血流于野。次日,吐蕃军再次逼城请战,马璘打开悬门严阵以待。吐蕃军一见马璘出现,心中胆怯,说道:“这位将军不怕死,我们应该避开他。”于是撤军而走,据守原(治今宁夏固原)、会(治今甘肃靖远东南)、成(治今甘肃礼县西南)、渭(治今甘肃陇西东南)等州以便它图。

经过此战,马璘名声大振。代宗回京后,对他的表现非常满意,令其兼御史中丞之衔。

永泰元年(765年)正月,唐代宗以马璘兼南道和蕃使,出访吐蕃。不久,又任四镇、北庭行营(治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邠宁(治今陕西彬县)节度使兼御史大夫,旋加检校工部尚书。

当时,吐蕃趁唐朝内乱之机,夺取了唐朝大量的领土,并且不断侵犯边境,而泾州(治临泾,今甘肃镇原东南)离吐蕃较近。为了对付吐蕃,加强泾州的防务,代宗将马璘调至泾州,兼权知凤翔、陇右节度副使及泾原节度、泾州刺史,其余职位如故。而后又任河南道副元帅,以郑(治今河南郑州)、滑(治今河南滑县东旧滑县)二州隶属于他。

马璘词气慷慨,以杀敌报国为己任。到泾州后,立即“分建营堡,缮完战守之具”。九月,仆固怀恩再次诱引吐蕃、回纥、党项羌、奴刺、吐谷浑等三十余万(一说数十万)大军分兵三路南下攻唐,其中北路大军由吐蕃大将尚结息、赞摩、马重英率领,自泾州、邠州、凤翔府攻取奉天(今陕西乾县)、醴泉(今陕西礼泉北),进逼长安,回纥军继吐蕃之后,仆固怀恩率朔方兵二十万为后援。吐蕃等三路大军压境,京师震恐。二十一日,代宗下制亲征,并派中使追回淮西节度使李忠臣驻守东渭桥(今西安城西北),派检校太子太保李光进驻兵云阳(今陕西省泾阳县云阳镇),马璘则与河南节度使郝廷玉驻守便桥(今陕西咸阳渭桥)。当时马璘部在武功东原(今陕西乾县境)与吐蕃军游骑四百余人相遇,马璘派五十名精兵偷袭蕃军游骑,大败敌军。在唐军的不断抵抗下,联军进展缓慢,不久又得知仆固怀恩暴死,加上内部不和,遭到唐军反击,大败而走。

节度邠宁

大历元年(766年)二月,代宗任命马璘兼任邠宁节度使。

大历二年(767年)九月,吐蕃大将尚结息率军数万围攻灵州(治今宁夏灵武西南),并派游骑兵到潘原(今甘肃平凉东40里)、宜禄(今陕西长武)等地侦察军情。代宗一方面令马璘严阵以待,另一方面令大将郭子仪调离河中(今山西永济),令其率精兵三万与马璘协同作战,镇守泾阳(今陕西泾阳东南)。十月,朔方军出兵解灵州之围,尚结息兵败撤退。

大历三年(768年)八月,尚息结领兵十万再次攻唐,进逼灵武,并派大将尚赞摩领兵两万攻打邠州,京师长安闻讯戒严。马璘得知吐蕃入侵,率兵主动迎战,大败吐蕃军,然后将俘虏押送京城,以稳人心。不久,吐蕃连败,只得撤军。

移镇泾原

大历三年(768年)十二月,宰相元载认为吐蕃连年进犯,马璘所率的四镇军队驻扎邠宁,其兵力无法与吐蕃对抗。而郭子仪率领朔方重兵镇守河中,却处于没有战事的腹心之地。他便有意让马璘移镇泾州,而让郭子仪率领朔方军队镇守邠州。初九,代宗让马璘改任泾原节度使,将邠州、宁州(治今甘肃宁县)、庆州(治今甘肃庆阳)归属于朔方。马璘接旨后,先去泾州修筑城防,让都虞侯段秀实担任邠州留后。

泾原之地,荒凉凋残,无法供养军队。为此,马璘多次上书陈诉实情。大历五年(770年)四月,代宗将郑州、颍州之地划给马璘,并让他兼任郑、颍节度使。

大历八年(773年)八月十六日,吐蕃大将赞磨率领两万骑兵东进,攻打唐朝边地要冲。同月,赞磨统领十万大军分头进攻泾州、邠州等地,派蕃军四节度分拒泾川(今泾川县境)、过阁川南,在渭河会师,形成攻势,对唐造成压力。面对此情,郭子仪派朔方兵马使浑瑊率领步骑五千人拒守,与马璘前后接应,形成犄角之势。

二十二日,马璘率兵与蕃军战于盐仓,遭到失败。泾原兵马使焦令谌与诸将狼狈而回,溃兵争道入城。马璘却被蕃军所困,到傍晚还没有回来。此时,段秀实召集焦令谌等指出:军法,失大将,麾下都处死。要求焦令谌等重振旗鼓,选派英勇善战之将率领守城将士倾城出动往救主将。都知兵马使李晟等率部下与蕃军力战,终于将马璘从乱军之中救出。入夜,马璘才得以回城。

战后,郭子仪召集诸将总结战败原因,定出破敌之策,即派浑瑊率兵驻守朝那(今宁夏彭阳县城西16公里处的古城镇)。盐州(治今陕西省定边县)刺史李国臣献破敌之计,即:吐蕃军乘胜必攻郊畿(今陕西西安西部),唐军可击其背后。郭子仪派兵鸣鼓而西攻取秦原(今甘肃清水),吐蕃军中计退兵百城(今甘肃灵台西南百里镇)。马璘与浑瑊合兵一处,埋伏于吐蕃军途经险要之地,并夜间袭击蕃军,杀死数千人,敌军溃败。浑瑊又重新收回敌军所掠朔方俘虏两百余人、百姓七百余人、驼马数百匹。当时,马璘也率精兵两千余人于夜间偷袭敌军军营,并指定弓箭手专射身穿豹皮的吐蕃军主将,吐蕃军主将中箭,军心大乱,被迫举营退兵。

此战之后,马璘因功进衔检校尚书右仆射。

位登使相

大历九年(774年)五月,马璘入朝,并暗示自己想要当宰相,被代宗任命为检校尚书左仆射、知尚书省事,进封扶风郡王。

大历十年(775年)九月,吐蕃举兵入侵,途经泾州。马璘率军出击,于百里城(今甘肃灵台西南百里镇)大败敌军。

晚年去世

大历十一年十二月十三日(777年1月26日),马璘在泾州的军中去世,终年五十六岁。朝廷废朝以示哀悼,并追赠司徒,谥号“武”。

大历十二年(777年)六月,马璘的灵柩由子弟护丧归于京师,葬于长安附近的铜人原。

大历十四年(779年),代宗评定“至德已来将相,功效明着”之人,马璘等六人被定为第三等。

主要影响

马璘守边八年,虽无开疆拓土之功,但始终能保一方平安,前后多次破敌,使敌不敢犯边,成为国家的屏障。他治军“令宽而肃”,所以将士都愿为他所用。他虽然读书不多,但忠勇有嘉,武干绝伦,往往在危难之时方显英雄本色,是中兴之猛将。唐代宗在制书中赞扬他“以牧人御众之才,膺方叔召武之任,理事诘禁,以屏西郊,抚和其人,竭乃心力。智谋浚发,忠义侃然,武能用典,师在制命。纠逖伐贰,服柔示怀,惩密人之不恭,执戎子以数罪。务于德礼,以济威刑,关右宁谧,赖其镇定”。

历史评价

李亨:吾无忧于东方也。(《赠司徒马公神道碑铭》引)

李光弼:吾用兵三十年,未见以少击众,有雄捷如马将军者。(《旧唐书》引)

李豫:①以牧人御众之才,膺方叔召虎之任。现事诘禁,以屏西郊。抚和其人,一乃心力。智谋浚发,忠义偘然。武能用典,师在制命。纪逖伐叛,服柔示怀。惩密人之不恭,执戎子以数罪。务于礼德,以济威刑,关右宁谧,赖其镇定。社稷之卫,予嘉乃勋,厚其田租,式宠戎阃。(《加马璘实封制》)②安得雄边威敌之臣如扶风乎?(《赠司徒马公神道碑铭》引)

常衮:峨峨雍城,积高气灵。气主金行,良将乃生。琅琅司徒,雄略纵横。耽耽其视,震震厥声。四方静难,二纪操兵。初奋厥武,车师戎府。铁马蛇矛,大黄白羽。天山瀚海,喷薄风雨。骁骑三千,披荆竭主。从我抚军,击胡灭虏。回戈凉野,解敌岐下。烈烈英风,横飞西土。遂佩珩璜,分雄棨戟。宠临方镇,乃蔚乃赫。洪棱遐振,虏气外折。惠化滂流,人心内结。昆夷先零,白旆至泾。受算宸扆,朱旗抚征。阴密前塞,义渠故城。丘峦陵谷,远近相属。澶漫倾合,纡余回复。野战高秋,金羁驰逐。左挥右射,虎捷神速。番渠愕视,百姓推伏。国於扶风,祚尔嘉庸。位长庶僚,雁行三公。王用蕃锡,我有鼓钟。叔父昆弟,燕私邕邕。功成身殁,宠厚厥终。周汉二宣,皆有劳臣。北征西讨,出车辚辚。今我司徒,实同厥勋。勋在王室,光昭後昆。(《赠司徒马公神道碑铭》)

权德舆:自马司徒璘、段太尉秀实之以威望德声,怀宁边部,其后祸拏师老,疆场萧然,或依违选懦,日阕而已。(《南川郡王刘公纪功碑铭》)

刘昫:①自盗起中原,河、陇陷虏,犬戎作梗,屡犯郊畿。谋臣运策以竭精,武士荷戈而不暇。如璘、昌之材力,扼腕奋命,欲吞虏于胸中;郝、史骁雄,斩将搴旗,将申威于塞外。而竟不能北逾白道,西出萧关,俾十九郡生民,竟沦左袵,仅能自保,功何取焉!虽运使时然,亦将略有所未至。(《旧唐书》引)②马、刘、史、郝,气雄边朔。力扞獯虏,终惭卫、霍。(《旧唐书》引)

陆以湉:段会宗以三十弩至昆弥所,手剑击杀番邱;傅介子以二壮士刺杀楼兰王;薛万均以死士百人走窦建德二十万骑;王君廓以十三人破贼万;马璘以五百部士败史朝义师十万;李存孝以十八骑拔洛阳;刘整以十二人取金信阳城;岳少保以五百骑破金兵五十万。寡足以克众,惟智勇兼备者能之。否则,行险轻进,鲜有不败者。(《冷庐杂识》)

轶事典故

钱宅俱尽

马璘家境富有,财产多得无法估算,在京师所建的宅第,极为奢侈,为功臣权贵中首屈一指,修建中堂就花费二十万缗,其它居室也所差无几。马璘死后,子弟护送灵柩回京,前后有数百都假称是他的故吏,前去悼唁,实际是观赏中堂。太子李适(唐德宗)听到后,非常不满。李适即位后,专程下旨,严令大臣的府第超过皇宫。并将马璘家的中堂拆毁,家园充公,用来赐宴之用。马璘的子孙都是纨绔子弟,不久便将家产败光了。

晚唐诗人许浑曾作有《经马镇西宅》:

将军久已没,行客自兴哀。

功业山长在,繁华水不回。

乱藤侵废井,荒菊上丛台。

借问此中事,几家歌舞来。

知错能改

马璘兼任邠宁节度使时,任命段秀实为安西四镇、北庭和邠宁三节度使都虞候。

马璘部下有一士兵,骁勇善战,能拉开二百四十斤重的弓,但因盗窃该当处死,马璘却想免其一死,段秀实对他说道:“将有爱憎而法不一,虽韩、彭不能为理。”马璘认为言之有理,遂斩此卒。

马璘性格急躁,有时处理事情不合理,段秀实就据理力争。以至常大发雷霆,部下皆胆战心惊,段秀实则坦然说:“秀实罪若可杀,何以怒为!无罪杀人,恐涉非道。”马璘被气得拂衣而起,而段秀实却迈著方步退了出去。马璘的一大优点是敢于承认错误,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马璘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便宴请段秀实,以示谢罪。从此,凡是处理州中事物时,马璘都要先征求段秀实意见,然后施行。因此,马璘在邠宁时,声名远扬。

人际关系

家世

辈分

关系

姓名

简介

曾祖

马昭

官至朝散大夫、新丰县令。

祖父

马正会

官至右威卫将军,封扶风郡公,赠光禄卿。

父亲

马晟

官至左司御率府兵曹参军,赠太子少保。

表格参考资料:

史料索引

《故四镇北庭行营节度使扶风郡王赠司徒马公神道碑铭》

《旧唐书·卷一百五十二·列传第一百二》

《新唐书·卷一百三十八·列传第六十三》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二·唐纪三十八》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三·唐纪三十九》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四·唐纪四十》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五·唐纪四十一》

标签: 马璘

更多文章

  • 李灵夔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李灵夔

    李灵夔(625-688年),字灵夔,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宗室大臣,唐高祖李渊第十九子,母为宇文昭仪,韩王李元嘉同母弟。少有美誉,精通音律,爱好学问,工于草隶。贞观年间,历任魏州、幽州、兖州都督,册封鲁王。唐高宗时期,历任隆州、绛州、滑州、定州的刺史。垂拱元年,授太子太师、邢州刺史。垂拱

  • 韩弘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韩弘

    韩弘(765年-823年1月18日),滑州匡城人。唐朝中期藩镇、将领,曹魏司徒韩暨之后。韩弘早年举明经科不中,遂弃文从武。后受舅父、宣武节度使刘玄佐提拔,历任大理评事、都知兵马使等职。贞元十五年(799年)被拥立为节度留后,并获朝廷承认。他为人精明,勤于政事。任内诛杀骄兵三百人,又忠于朝廷。累授检校

  • 王士真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王士真

    王士真(759-809年),字公一,契丹怒皆部人。唐朝地方割据军阀,成德节度使王武俊长子。勇冠军中,沉谋有断,迎娶成德节度使李宝臣之女。后协助父亲反正,夺取成德军,拜成德节度副使、检校工部尚书、德州刺史,封清河郡王。贞元十七年(801年),继任成德军节度使,加检校左仆射。久经行阵,备知艰辛。掌权后,

  • 李栖筠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李栖筠

    李栖筠(719年-776年4月16日),字贞一,赵郡赞皇(今河北省赞皇县)人。唐朝中期名臣,宰相李吉甫之父、太尉李德裕祖父。出身赵郡李氏西祖。庄重寡言,体貌轩特。天宝七载(748年),进士及第,授冠氏主簿。安史之乱时,赶赴灵武。唐肃宗李亨即位,擢殿中侍御史、给事中、工部侍郎。唐代宗即位,得罪宰相元载

  • 王茂元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王茂元

    王茂元(?-843年),濮州濮阳县(今河南省濮阳市)人。唐朝中后期将领,鄜坊节度使王栖曜之子。王茂元幼时好学,随父征战,以勇略知名。唐德宗时上书自荐,授试校书郎,历官赞善大夫、东都留守防御判官、右神策军将军等职。唐文宗太和年间,累迁至岭南节度使。在岭南时,他招抚少数民族,颇著政绩,又广蓄财产,以财结

  • 张建封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张建封

    张建封(735年-800年6月8日),字本立。邓州南阳县(今河南南阳)人,寓居兖州(今山东兖州)。唐朝中期名臣、诗人,在家族子弟中排行十三。张建封自少慷慨尚武,常以武功自许。唐代宗时,历任使府僚佐,一度入朝任职,但仕途坎坷,至唐德宗即位后,被贰臣卢杞外放为岳州刺史。淮西叛藩李希烈起兵后,张建封临危受

  • 尚可孤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尚可孤

    尚可孤(不详―784年),本姓宇文,字可孤,松漠都督府(今内蒙古林西县)人,鲜卑族。唐朝名将。天宝初年,投靠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参加安史之乱。上元年间(760年―761年),归顺朝廷,授检校右威卫大将军、神策军将,册封白水县伯。屡立功勋,授太常卿。依附于观军容使鱼朝恩,改名鱼智德,驻守扶风和武功十余年

  • 乌重胤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乌重胤

    乌重胤(761-827年),字保君,甘州张掖(今甘肃省张掖市)人。唐朝中期名将,昌化郡王乌承玼之子。起家潞州牙将,拜昭义军都知兵马使。元和五年(810年),昭义节度使卢从史叛乱时,配合权宦吐突承璀平叛,拜河阳节度使,封张掖郡公。淮西之乱爆发,配合忠武节度使李光颜,身经百战,最终平定叛乱,拜检校司空,

  • 杜佑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杜佑

    杜佑(735年~812年),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朝著名政治家、史学家,诗人杜牧的祖父。杜佑出身京兆杜氏,门荫入仕,起家济南参军,历任剡县县丞,后投奔润州刺史韦元甫并随其赴浙西、淮南任职。大历六年(771年),入为工部郎中,出任抚州刺史、御史中丞、容管经略使。唐德宗即位,入为户部郎

  • 韩充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韩充

    韩充(770年—824年9月25日),原名韩璀,滑州匡城人。唐朝中期将领,曹魏司徒韩暨之后、宣武节度使韩弘之弟。韩充早年依附舅父刘玄佐,历任河阳、昭义镇牙将。其兄韩弘控制宣武军后,命他掌管亲兵。韩充为人宽厚,颇得士兵拥戴。他为避猜嫌,而只身入朝,历授右金吾卫大将军、鄜坊节度使、义成节度使等职。长庆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