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李栖筠

李栖筠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1793 更新时间:2024/1/4 18:08:47

李栖筠(719年-776年4月16日),字贞一,赵郡赞皇(今河北省赞皇县)人。唐朝中期名臣,宰相李吉甫之父、太尉李德裕祖父。出身赵郡李氏西祖。庄重寡言,体貌轩特。天宝七载(748年),进士及第,授冠氏主簿。安史之乱时,赶赴灵武。唐肃宗李亨即位,擢殿中侍御史、给事中、工部侍郎。唐代宗即位,得罪宰相元载,迁常州刺史,册封赞皇县开国子。大历三年(768年),迁苏州刺史。大历七年(772年),入为西台御史大夫,有“赞皇公”、“李西台”之称,郁愤成疾。唐大历十一年(776年),病逝,时年五十八,追赠吏部尚书、司徒,谥号“文献”。有《李西台集》,已佚。

基本资料

本名:李栖筠

别名:赞皇公、李西台

字:字贞一

所处时代:唐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

出生日期:719年

逝世日期:776年4月16日

官职:御史大夫

爵位:赞皇县子

追赠:吏部尚书→司徒

谥号:文献

人物生平

营道抗志

李栖筠自幼丧亲,气度高远,为人庄重寡言,体态轩昂、样貌卓异。喜爱读书,知识渊博,文思敏捷且简扼。又不随意交游。李栖筠的族子李华每每称其有王佐之才,士人也很仰慕他。

及第西行

李栖筠最初住在汲县的共城山下,李华坚持请求他参加科举考试。在唐玄宗天宝七载(748年),李栖筠以高第中进士。之后被调授为冠氏县主簿,郡守李岘视他为布衣之交。

后来,李栖筠远赴安西都护府,进入安西节度使封常清的幕府,担任节度判官。

天宝十四载(755年),封常清被召回。临行前,封常清表请李栖筠暂摄监察御史,兼行军司马。

声望日隆

唐肃宗在灵武登基后,调安西军入关平叛,李栖筠亲自挑选精兵七千,统军回朝,被擢升为殿中侍御史。

长安被收复后,朝廷开始讨论如何处置接受叛军官职的陈希烈等数百人,时任三司使的李岘奉命参议,奏请李栖筠为详理判官。李栖筠推究这些人接受官职的原因,斟酌情理之间,悉心辅助李岘,最终使许多官员的性命得到保全。

此事之后,李栖筠声誉日隆,超过了朝臣吕諲、崔器。经多次升迁,他被授为吏部员外郎,判南曹事务。当时遭逢大乱之后,大盗后,铨选官吏的簿籍亡失,多有伪造冒名之事,李栖筠加以判析,条理分明,使小吏为之气衰,号称神明。后调任山南防御观察使。此时,李岘被罢相贬谪,李栖筠受此牵连,被改调为太子中允,迫于舆论压力,才重新授官河南县令。

天下兵马副元帅李光弼守卫河阳时,看重李栖筠的才能,于是邀请他出任自己的行军司马兼粮料使。

之后被改命为绛州刺史,屡次迁升为给事中。礼部侍郎杨绾认为进士不经乡举,只考察辞赋之类的虚浮文章,不能得到士人的真才实学,于是奏请设置五经秀才科。唐代宗诏令群臣商议此事,李栖筠与给事中李廙、尚书左丞贾至及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严武等均支持杨绾的奏议。

后来,李栖筠升任工部侍郎。关中地区素来倚仗郑国渠、白渠以灌溉农田,而权贵壅塞上游,以获取水硙之利,这样的水硙竟有近百处,夺去了农田用水的十分之七。李栖筠就任后,奏请将这些水硙全部拆毁,每年由此多获两百万的租赋,百姓也倚仗他来得到收成。至此,李栖筠已有当宰相的声望。宰相元载得知后,颇为忌恨,于是外调他为常州刺史。

抚治苏常

常州遭逢大旱,许多编人(编入户籍的平民)被饿死,李栖筠于是开凿沟渠,引长江水灌溉田地,使常州得到大丰收。“宿贼”张度占据阳羡西山作乱,朝廷累年攻讨,都未获成效,李栖筠发兵进击,将其党羽全部消灭,州境得以安谧。稳定了常州局势之后,他开始建设学校,在学堂上画《孝友传》,向诸生展示,又举行乡里的饮酒之礼,使“登歌降饮,人人知劝”,起到了教化百姓、移风易俗的作用。因为杰出的治绩,李栖筠被朝廷进授为银青光禄大夫,封爵赞皇县子,他的一个儿子还被封授为官。常州百姓感念李栖筠,为他刻石颂德。

苏州豪士方清趁荒年招诱流民为盗,聚众数万,活动在黟、歙一带,阻山防御,使东南地区深受困苦。代宗命李光弼分兵进讨。正逢平卢行军司马许杲自恃有功,擅自留驻上元县,有窥探江南的意图,朝廷不愿连连兴兵,于是在大历三年(768年)二月拜李栖筠为苏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浙西都团练观察使,以图取许杲。李栖筠到任后,张设武备,派能言善辩之人携重金犒劳许杲军,使士兵心悦诚服,许杲的阴谋不能得逞。许杲大为惊恐,于是聚众渡江,在掠夺楚、泗一带后溃散。事变之后,李栖筠有功被加兼为御史大夫。

在浙西任内,李栖筠还增置学庐,表荐宿儒褚冲、吴何员等人,越级提升他们任学官,尊为师长,并亲自执经,询问义理,远近之人仰慕向学,使得学庐的生徒有数百人之多。针对治内豪族大量迁籍至京兆、河南地区,以此逃避徭役、赋税的情况,李栖筠奏请根据产业大小来缴纳赋税,来断绝他们的“奸谋”。代宗同意。

一振台纲

元载为相日久,日渐骄横,代宗不能忍受,暗中引用刚直的大臣来帮助自己,企图收回大权,并除去元载。正逢御史大夫敬括去世,代宗立刻召李栖筠与河南尹张延赏入朝,挑选一人接任御史大夫。因张延赏先到,于是被任命为御史大夫。但在之后发生的朝臣李少良、陆珽等弹劾元载事件中,张延赏称病在家,不敢对抗元载,致使李少良、陆珽被定罪处死。事后,代宗大感失望,遂外调张延赏为淮南节度使,在大历六年(771年)八月引拜李栖筠入朝为御史大夫。

李栖筠初见代宗时,陈述明辨,没有阿谀之词,受到代宗由内而发的喜爱,于是被中旨制麻,直接任命为御史大夫。举朝都不知这一任命,内外群臣为之震惊。

李栖筠为人刚直,不屈服于权势。华原县尉侯莫陈怤因考绩优等被补授为长安县尉,按例前往御史台拜谒,被李栖筠询问起劳绩,侯莫陈怤神色不安,无法应对,于是自称通过朝臣徐浩、杜济、薛邕(都是元载的亲信)升官,并非真的考绩优等。李栖筠于是在大历八年(773年)二月上奏弹劾侯莫陈怤,连带揭露徐浩、杜济、薛邕三人的劣迹。代宗得到奏疏,不能决断。恰逢出现月蚀,代宗询问原因,李栖筠答道:“‘月蚀修刑’,如今欺上谋私者未得之罪,上天似乎是以此来警戒陛下吧?”侯莫陈怤等由此才被惩治。

按照旧例,皇帝在曲江亭宴赐百官,命教坊乐妓及戏谑之人错杂陪侍。李栖筠认为自己身任国家风宪之责,便独自不赴宴,自此之后,御史台将此举定为规制。

忧愤病卒

代宗经常想召李栖筠入朝为相,因忌惮元载而往往作罢。但每有对朝臣的除授,都暗中询问他的意见,对朝政多有补益。李栖筠眼见代宗犹疑不决,心中也忧愤不已,于大历十一年(776年)三月辛亥日病逝,享年五十八岁。临终前,李栖筠自撰了墓志铭。代宗闻讯,追赠他为吏部尚书,赐谥号“文献”。

李栖筠喜欢奖励善行,并不介意他人攻击自己的短处,为天下士人所推重。人们不敢直呼他的名讳,尊称其为赞皇公。

人物评价

常衮:资朴厚之性,秉礼义之宗,其学博而精,其文简而当。明以辨政,居宫可纪,秩更三署,名重一时。抗黄扉之论驳,举冬卿之典制,自守毗陵,尤精藩职。初翦横江之盗,犹多击柝之虞,言抚伤残,克施惠训。清静少欲,以临其人,礼让之风,行於东国。考其绩用,实最方州,震泽之北,三吴之会,有盐进铜井,有豪门大贾。利之所聚,奸之所生,资於大才,济我难理。加以中宪,雄兹按部,慎乃教令,薄其征徭。无倚法作威,无割下附上,勉副朝寄,以绥一方。

权德舆:赞皇文献公,以文行正直,祗事代宗,中行山立,乃协於极。初未弱冠,隐於汲郡共城山下,营道抗志,不苟合於时。

李湛:卿(李德裕)之宗门,累著声绩,冠内廷者两代,袭侯伯者六朝。

宋祁:刚者天德,故孔子称“刚近仁”。骨强四支,故君有忠臣,谓之骨鲠。若栖筠、鄘二子,其刚者欤!栖筠抗权邪,不及相;鄘得相,不愿拜。非刚,畴克胜之?

王夫之:于稽其时……盛王琦、丰王珙,皆随驾在蜀;吴王祗、虢王巨,皆受专征之命;永王璘之出江南,业已抱异志而往;是萧梁骨肉分争之势也。河北、雍、睢之义旅,罔测所归;河西李嗣业,且欲保境以观衅;安西李栖筠,愈远处而无这从;李、郭虽心王室,且敛兵入井陉,求主未得而疑;同罗叛归,结诸胡以内窥,仆固玢败而降之为内导,以掣河东、朔方之肘;此汉末荆、益,西晋河西之势也。

轶事典故

李栖筠还没有作官时,将要进京参加选官。当时扬州有个姓田的山人,是很出名的隐士,很有预见的能力。李栖筠就去拜访他。问他自己将得到什么官职。田隐士回答他说:“可作宣州溧阳县县尉。”李栖筠说:“我在朝廷的大臣里面也有亲戚和朋友,所希望得到的官职,实在不仅仅是这么个小官。”田隐士好半天才说:“官太大不行。不过我也没有仔细思考,我写封信给楚州白鹤观的张师父,师父能知道。”

李栖筠到了楚州找到白鹤观,那里蒿草和榛柴堵塞了道路,好象没有人住似的,敲门敲了半天,才有人答应,开门人把李栖筠领进去,见张师父是个年岁很大的老人。老人说:“姓田的无缘无故,胡乱讲了一些话;你不是要知道将当什么官吗?他怎么说的?”李栖筠说:“他说我将当宣州溧阳县尉。”老人说:“不对。将作魏州馆陶主簿,但是以后就会当大官,声名显赫,不要介意现在的小官。”等到了京城,被授予溧阳县尉。李栖筠惊奇怪异,以为张道士的话不准。过了几天,皇上下敕令废除以前的批注,改为馆陶主簿。这才明白田张两个都有道理。后来两个人都不知道去向。田的弟弟作江州司马,名叫士颙。

亲属成员

李栖筠出身赵郡李氏西祖。西祖李氏为唐代赵郡李氏定著六房之一。唐高宗下禁婚诏,禁止“七姓十家”互相通婚,赵郡李楷四子(包括赵郡李氏西祖)后裔均位列禁婚家“七姓十家”。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第六代

第七代

李君逸(隋谒者台郎)

李肃然

李载

李栖筠

李老彭(侍御史)

李吉甫(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李德脩(楚州刺史)

李德裕(太尉)

李椅

李浑(比部员外郎)

李烨(郴县县尉)

李自然

李玄乂

李叔度(左谏议大夫)

李恭懿

李行谌

李行敏

李行恭

李叔仪

唐李栖筠家族世系表(部分)

表格参考资料:

史料记载

《新唐书·卷一百四十六·列传第七十一》

标签: 李栖筠

更多文章

  • 王茂元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王茂元

    王茂元(?-843年),濮州濮阳县(今河南省濮阳市)人。唐朝中后期将领,鄜坊节度使王栖曜之子。王茂元幼时好学,随父征战,以勇略知名。唐德宗时上书自荐,授试校书郎,历官赞善大夫、东都留守防御判官、右神策军将军等职。唐文宗太和年间,累迁至岭南节度使。在岭南时,他招抚少数民族,颇著政绩,又广蓄财产,以财结

  • 张建封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张建封

    张建封(735年-800年6月8日),字本立。邓州南阳县(今河南南阳)人,寓居兖州(今山东兖州)。唐朝中期名臣、诗人,在家族子弟中排行十三。张建封自少慷慨尚武,常以武功自许。唐代宗时,历任使府僚佐,一度入朝任职,但仕途坎坷,至唐德宗即位后,被贰臣卢杞外放为岳州刺史。淮西叛藩李希烈起兵后,张建封临危受

  • 尚可孤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尚可孤

    尚可孤(不详―784年),本姓宇文,字可孤,松漠都督府(今内蒙古林西县)人,鲜卑族。唐朝名将。天宝初年,投靠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参加安史之乱。上元年间(760年―761年),归顺朝廷,授检校右威卫大将军、神策军将,册封白水县伯。屡立功勋,授太常卿。依附于观军容使鱼朝恩,改名鱼智德,驻守扶风和武功十余年

  • 乌重胤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乌重胤

    乌重胤(761-827年),字保君,甘州张掖(今甘肃省张掖市)人。唐朝中期名将,昌化郡王乌承玼之子。起家潞州牙将,拜昭义军都知兵马使。元和五年(810年),昭义节度使卢从史叛乱时,配合权宦吐突承璀平叛,拜河阳节度使,封张掖郡公。淮西之乱爆发,配合忠武节度使李光颜,身经百战,最终平定叛乱,拜检校司空,

  • 杜佑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杜佑

    杜佑(735年~812年),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朝著名政治家、史学家,诗人杜牧的祖父。杜佑出身京兆杜氏,门荫入仕,起家济南参军,历任剡县县丞,后投奔润州刺史韦元甫并随其赴浙西、淮南任职。大历六年(771年),入为工部郎中,出任抚州刺史、御史中丞、容管经略使。唐德宗即位,入为户部郎

  • 韩充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韩充

    韩充(770年—824年9月25日),原名韩璀,滑州匡城人。唐朝中期将领,曹魏司徒韩暨之后、宣武节度使韩弘之弟。韩充早年依附舅父刘玄佐,历任河阳、昭义镇牙将。其兄韩弘控制宣武军后,命他掌管亲兵。韩充为人宽厚,颇得士兵拥戴。他为避猜嫌,而只身入朝,历授右金吾卫大将军、鄜坊节度使、义成节度使等职。长庆二

  • 李祐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李祐

    李祐(?-829年6月22日),字庆之。唐朝中期名将。李祐出身淮西牙将,骁勇善战。“淮西之乱”时,李祐助吴元济拒抗官军。后被唐邓节度使李愬设计生擒,受其信用。他建议李愬袭取蔡州,活捉吴元济,平定淮西。此后历任神武将军、金吾将军、夏绥节度使、右金吾大将军、泾原节度使等职。太和二年(828年),改任横海

  • 王承元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王承元

    王承元(801年-834年2月3日),契丹怒皆部人。唐朝中期将领,成德节度使王武俊之孙、成德节度使王士真之子。王承元的家庭世代控制成德镇,他在兄长王承宗死后拒绝指挥成德军,此后屡次任地方节度使,封岐国公,直至去世。本名:王承元所处时代:唐朝民族族群:契丹怒皆部人出生日期:801年逝世日期:834年2

  • 马燧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马燧

    马燧(726年-795年9月4日),字洵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人,祖籍扶风郡(今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唐朝中期名将,岚州刺史马季龙之子。出身扶风马氏。少时博览群书,攻读兵法战策,颇多谋略。安史之乱时,力劝范阳留守贾循倒戈,事泄逃脱,历任赵城县尉、左武卫兵曹参军。大历十年(775年),

  • 高崇文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高崇文

    高崇文(746年-809年11月6日),字崇文,幽州(今北京一带)人,祖籍渤海蓚县(今河北景县)。唐朝名将。高崇文出身渤海高氏,早年曾在平卢军从军。唐德宗时,随韩全义镇守长武城,累官金吾将军。贞元五年(789年),于佛堂原大破进犯的吐蕃,封渤海郡王。贞元十四年(798年),平定军士哗变,获授长武城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