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老莱子

老莱子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818 更新时间:2024/1/15 12:42:27

老莱子(约公元前599年一约公元前479年),存疑人物,或为老子在历史中的另一名字。春秋晚期思想家,道家人物。楚国人(湖北荆门),出生于楚康王时期,卒于楚惠王时期,著书立说,传授门徒,宣扬道家思想。和老子与孔子一个时期。

基本资料

中文名:老莱子

民族:华夏族

出生日期:公元前599年

逝世日期:公元前479年

主要成就:道家的代表人物

出生地:湖北荆门

信仰:道家

佳话:老莱衣

所处时代:春秋时期

道家代表

道家的代表人物——老莱子。在荆沙古地域上生活的老莱子在道家形成的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因为他的生活年代与老聃同时,与老聃或为一人,其影响远大,堪称一代杰出的思想家。

思想主张

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孔子受困于陈、蔡,楚昭王迎孔子来楚国。孔子外出,遇其弟子。弟子返家,告诉老莱子:“有人于彼,修上而趋下,示偻而后耳,视若营四海,不知谁氏之子。”老莱子说:“是丘也,召而来。”孔子见面,向老莱子请教怎样辅助国君。与其赞誉唐而非议夏,不如尧、桀而亡,那些褒贬,反乎自然必有损伤,不安不静必生邪恶。对人作事从容随物,故常成功。有什么办法,你自以为贤能啊!”要孔子改变那种志在经营四海,以贤能自负的态度。从中同时也流露出戒除骄矜,淡泊名利,亡却好恶,顺乎自然的思想主张。他还用“齿、舌”的比喻教孔子事君之道。这些语言,多为各国名家策士摘引。

老莱子不愿“受人官禄、为人所制”,隐居山林。楚惠王五十年(公无前479年)发生“白公胜之乱”,继而陈国南侵,为避乱世,他携妻子逃至纪南城北百余里的蒙山之阳,“葭墙蓬室,木床蓍席,衣蕴食薮,垦山播护。”玄墨派源自老莱子隐居蒙山时,据称是一书生向老莱子请教《周易》得老莱子指点,后入道门,因天地大道玄之又玄,书生与墨为友,故自称玄墨道人。楚惠王自驾车前往,迎接老莱子到郢都出任官职,辅助国政。他谢绝说:“仆野山之人,不足守政。”为谢绝楚王入朝的邀请,他向更僻远的南方迁徙。后来世人多不知其隐居何处,葬于何方。后来,唐高祖、唐太宗和明太祖等均昭示寻找老莱子故居及墓庐。直至清康熙年间,长沙府在今株洲良都塅发现一石碑,经识篆者辨别才知这是老莱子墓碑,也就证明老莱子终老这方。乾隆四十六年,湘潭知县白瞡自一凌姓百姓手中赎回老莱子园,重修老莱子墓,并立“古孝子老莱子墓”石碑,距墓约1公里处建“莱子祠”,门联书“灵钟楚国,业继蒙山。”祠左嵌清同治十三年所立“莱子捐碑”,记载着历代民众捐资修墓情况。

孝子品行

老莱子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孝子。孝养二老双亲,自己72岁时,为了使老父母快乐,还经常穿着彩衣,作婴儿的动作,以取悦双亲。后人以“老莱衣”比喻对老人的孝顺。唐代诗人孟浩然曾作诗曰:“明朝拜嘉庆,须著老莱衣。”宋苏舜钦《老莱子》诗:飒然双鬓白,尚服五彩衣。

主要经历

老莱子是发端于春秋时期的道家学派的一位创始人。自春秋而战国,后起道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道家原创者的思想与自己的思想溶合在一起,经过高度整合之后,以《老莱子》传之于世。《老莱子》十五篇(或曰十六篇)散佚。后世只知《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并不了解这位与老聃同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所注的老莱子的思想,《老莱子》的失佚甚憾。

老莱子是荆门历史上第一文化名人,清代荆门知州舒成龙认为,就《高士传》、《列女传》所记,“或言其隐,或称其孝,皆大节也。余谓莱子之孝,非隐无以成之;莱子之隐,唯孝益能终之。”(《荆门直隶州志·老莱山庄》)《史记·老子传》载:“老莱子亦楚人也。着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老莱子以“孝”、“隐”着称于世,为中国二十四孝之首;作为春秋晚期的思想家,以“言道家之用”奠定了中国天道伦理观的哲学基础,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轶事典故

二十四孝

春秋时,楚国有位隐士,名叫老莱子。这个老莱子非常孝顺父母,对父母体贴入微,千方百计讨父母的欢心。为了让父母过得快乐,老莱子特地养了几只美丽善叫的鸟让父母玩耍。他自己也经常引逗鸟儿,让鸟儿发出动听的叫声。父亲听了很高兴,总是笑着说:“这鸟声真动听!”老莱见父母脸上有笑容,心里非常高兴。老莱其实也不小了,也年过70。一次,父母看着儿子的花白头发,叹气说:“连儿子都这么老了,我们在世的日子也不长了。”老莱害怕父母担忧,想着法子让父母高兴。他专门做了一套五彩斑斓的衣服,走路时也装着跳舞的样子,父母看了乐呵呵的。一天,他为父母取浆上堂,不小心跌了一跤。他害怕父母伤心,故意装着婴儿啼哭的声音,并在地上打滚。父母还真的以为老莱是故意跌倒打滚的,见他老也爬不起来,笑着说:“莱子真好玩啊,快起来吧。”这个成语形容子女想尽办法让年事已高的父母心情舒畅。

佚书·道家书目·

相关记载

老莱子之弟子出薪,遇仲尼,反以告,曰:「有人于彼,修上而趋下,末偻而后耳,视若营四海,不知谁氏之子。」老莱子曰:「是邱也,召而来。」仲尼至。曰:「邱,去汝躬矜与汝容智,斯为君子矣。」仲尼揖而退,蹙然改容而问曰:「业可得而进乎?」老莱子曰:「夫不忍一世之伤,而骜万世之患,抑固窭邪,亡其略有弗及邪?及惠以欢而骜,终身之丑,中民之行进焉耳,相引以名,相结以隐。与其誉尧而非桀,不若两忘而闭其所誉。反无非伤也。动无非邪也。圣人踌躇以兴事,以每成功。奈何哉其载焉终矜尔!」(《庄子.外物篇》)

子思见老莱子,老莱子闻穆公将相子思。老莱子曰:「若子事君,将何以为乎?」子思曰:「顺吾性情,以道辅之,无死亡焉。」老莱子曰:「不可顺子之性也,子性刚而傲,不肖又且无所死亡,非人臣也。」子思曰:「不肖固人之所傲也。事君,道行言听,何所死亡。道不行,言不听,则亦不能事君,所谓无死亡也。」老莱子曰:「齿坚易蔽,舌柔常存。」子思曰:「吾不能为舌,故不能事君。」(《孔丛子.抗志篇》。《战国策》或谓齐黄曰:公不闻老莱子之教孔子事君乎?示之以齿之坚也,六十而尽相靡也。)

人生天地之间,寄也。寄者,同归也。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其生也存,其死也亡,人生也少矣,而岁往之亦速矣。”(《尸子》卷下引《老莱子》)

老莱子曰:「鸟兽之毛,可绩而衣,其遗粒,足食也。」(皇甫谧《高士传》)

附录

孔子曰:「德恭而行信,终日言不在尤之内,在尤之外,国无道,处贱不闷,贫而乐也,盖老莱子之行也。」(《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篇》,《史记》索隐引有国无道二句。)

老莱子者,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修道家之用,修道而养寿也。(《史记.老子列传》)

老莱子,古之寿者。(刘向《说苑别录》)

老莱子孝养二亲,行年七十,作婴儿自娱,着五采斒斓衣裳,取桨上堂跌仆,因卧地为小儿啼,或弄鶵鸟于亲侧。(《后汉书》注引《列女传》)

老莱子者,楚公室乱,逃世耕于蒙山之阳,蓬蒿为室,枝杖于床,饮水食菽,垦山播种。人或言于楚王,王于是驾至莱子之门,莱子方织畚。王曰:「守国之政,孤愿烦先生。」老莱子曰:「诺。」王去,其妻樵还,曰:「子许之乎?」老莱子曰:「然。」妻曰:「妾闻之,可食以酒肉者,可随而鞭棰;可拟以官禄者,可随而鈇钺,妾不能为人所制者。」妻投其畚而去,老莱子亦随其妻,至于河南,以莱子为老莱子,人莫知其所终也。(皇甫谧《高士传》)

人物考证

这是中国第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地考证春秋时期隐居楚国蒙山(今湖北省荆门市象山)的伟大思想家、道学先祖老莱子(或曰老子)生平及其隐迹的学术论稿,全文12万余字,发表于湖北省荆门市文化期刊2010年8月《荆楚风》增刊上上。

作者李林林(笔名楚木)立足于原始文献和考古资料,结合春秋时代的社会环境与地理条件,吸纳各家争鸣的合理观点,对悬疑千古的老莱子(老子)“生、名、籍、学、仕、著、隐”等重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索,得出了较为独到的论证,即:老莱子(老子)生于约公元前571——公元前556年之间,原籍为宋国相县厉乡曲仁里;姓老,名耳,字聃;成年后出仕周都洛阳守藏室史,号伯阳,官称老阳子,后因周王室变乱去职归乡,改姓李,南下迁隐途中始作不朽巨著《道德经》或《老子》;老年时隐居楚国蒙山侍养父母,号“莱”或人称“老莱子”,被推崇为古代“二十四孝子”之一。现荆门象山存有老莱子隐居时的“老莱山庄”、“孝隐亭”等诸多遗迹、遗碑及民间传说;古文献中“老莱子言说”及“斑衣娱亲”、“孔子拜访”“不朝楚王”等民间故事,是荆楚地区极为难得的先秦重要思想文化遗产。史料记载,老莱子陨于江南,墓葬于原湘潭县良图塅,现株洲市荷塘区宋家桥株洲车辆厂内,时代久远,流传有序。

问题考证

《史记》原文: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见老子,其犹龙邪!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李耳和老莱子并不一定是一个人,但没有证据证明老莱子不是写《道德经》的老子,至于老莱子是不是写《道德经》的老子,请读者自行定夺。

标签: 老莱子

更多文章

  • 李绅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李绅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后迁居无锡(今属江苏省)。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生平卷入牛李党争,为李党重要人物。出身赵郡李氏南祖。六岁丧父,随母迁无锡(今江苏无锡)。唐元和元年(806年),进士及第,补国子助教,历任江、滁、寿、汴等州刺史及宣武

  • 柳开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柳开

    柳开(946年-999年),原名肩愈,字绍先,后改名开,字仲涂,自号东郊野夫、补亡先生,河东郡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人。北宋文学家。开宝六年,考中进士,起家宋州司寇参军。宋太宗时期,擢任右赞善大夫、常润二州知州、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上蔡县令、崇仪使、知宁边军、全州和桂州知州等地。宋真宗

  • 郑文宝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郑文宝

    郑文宝(953-1013)字仲贤,一字伯玉,汀洲宁化(今属福建)人,郑彦华子。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师事徐铉,仕南唐为校书郎,历官陕西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善篆书,工琴,以诗名世,风格清丽柔婉,所作多警句,为欧阳修、司马光所称赏。著有《江表志》《南唐近事》等。其文多见《皇朝文鉴》《温公诗话》。中文名:郑文

  • 陶弼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陶弼

    陶弼(1015—1078)宋代诗人,字商翁,永州(今湖南省祁阳市)人,陶岳之子。倜傥知兵,能为诗,有“左诗书,右孙吴”之誉。庆历年间,镇压瑶民起义,任阳朔主簿。皇祐年间,徙柳州司理参军。皇祐四年,为杨畋征讨侬智高谋士。在临贺(今贺县)收容溃卒,升任阳朔县令,兼兴安县令,上疏请求浚治灵渠。嘉祐六年(1

  • 郑獬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郑獬

    郑獬(1022年—1072年)字毅夫,号云谷,江西宁都梅江镇西门人,因他的祖父前往湖北安陆经商,便寄居于此。商籍人安陆,详载宁都州志,少负售才词章豪伟,宋皇祐壬辰科举人,癸巳状元及第,初试国子监谢启曰,李广才气自谓无双。本名:郑獬别名:毅夫字:毅夫号:云谷所处时代:北宋民族族群:汉人出生地:安州安陆

  • 刘攽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刘攽

    刘攽(1023年~1089年),北宋著名史学家。刘敞之弟。字贡夫,一作贡父、赣父,号公非。江西省樟树市黄土岗镇荻斜墨庄刘家人。庆历进士,历任曹州、兖州、亳州、蔡州知州,官至中书舍人。一生潜心史学,治学严谨。助司马光纂修《资治通鉴》,充任副主编,负责汉史部分,著有《东汉刊误》等本名:刘攽别名:刘贡夫所

  • 王令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王令

    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本名:王令字:钟美所处时代:北宋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元城

  • 晁端友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晁端友

    晁端友(1029年-1075年),北宋诗人,字君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菏泽)人。他是著名诗人晁补之的父亲,曾考中进士。官杭州新城令。其诗为苏轼、黄庭坚所称赏。有《新城集》。本名:晁端友别名:晁端有字:君成所处时代:北宋出生地:济州钜野主要作品:《宿济州西门外旅馆》仁宗皇佑五年(1053)进士,知上虞

  • 孔平仲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孔平仲

    孔平仲(1044~1111)北宋文学家、诗人,孔子后裔。字毅父,今江西省峡江县罗田镇西江村人。治平二年(1065)进士,初授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主簿。熙宁三年(1070)后,历任密州(今河南密县)教授、秘书省校书郎、衢州军事推官、秘书省著作郎和虔州(今赣州)骑都尉。元祐二年(1087)户部侍郎吕公著

  • 洪炎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洪炎

    洪炎(1067~1133),字玉甫,南昌(今属江西)人。黄庭坚外甥,1094年进士,累官谷城县令、郢州守、著作郎、秘书少监、中书舍人,晚年以徽猷阁待制提举台州崇道观,著有《西渡集》、《尘外记》、《侍儿小名录》等,汇编黄庭坚《豫章先生集》。洪炎与洪朋、洪刍、洪羽四兄弟,都是诗人,号称“豫章四洪”江西诗